周 柯 曹东坡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对于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重要借鉴意义,不仅是由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温室气体排放量大,能源消耗强度高,更因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不同于传统模式,这是通过应用创新技术将低碳经济模式渗入到经济社会体系中去,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中国不能重复西方国家前期经济发展道路,而应通过产业创新,探索出一条经济低碳化发展的新路,从而实现生态文明。那么,在低碳发展理念下,产业创新会具有哪些新的内涵?产业创新对经济低碳化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其作用机理何在?低碳经济下的产业创新是怎么形成的?诸多问题都要进行一番深入研究,以丰富低碳经济下的产业创新研究内容,找到促进产业创新向新阶段推进的路径。
长期以来,中国在全球产业竞争中一直奉行追随者战略,采用发达国家标准进行生产,这虽然让中国企业获得了低成本生产的收益,但也使中国陷入了全球价值链低端行列。而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产业的动态替代让人们注意到了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东南沿海大量进行代工生产的低技术含量的中小企业倒闭潮给中国经济敲响了警钟。作为经济大国,中国产业发展需要逐步变过去的追随式为创新引领式,这是中国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关键。
产业创新决定了产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的存续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从成长到壮大的决定性因素。在全球化时代,特别是低碳经济明显的跨区域性特点以及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使得产业创新必须考虑其动态性,包括时间和空间的动态性。石奇(2006)认为,产业创新全球化条件下,建立创新网络是提高欠发达地区技术能力的有效的政策工具,且创新政策正更多的由强调基础设施向强调促进创新主体互动。王艾青(2005)指出产业创新是特定产业在成长过程中或在国际竞争中主动联手开展的产业内企业间的合作创新。可以看出,学者们对产业创新的理解具有多样性,基于不同视角看待产业创新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从与低碳经济的关系出发,产业创新也可被描述为产业的动态适应性。在这一概念下,产业创新体现为宏观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以及微观的产业自组织成长能力。
1.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与产业创新二者之间具有双向互动关系。首先,产业创新导致的需求结构变动拉动产业结构变动,形成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其次,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增强为产业创新提供了更多资源和空间。工业、服务业和知识型产业的生产效率存在很大差别,高度化的产业结构下产出效率必然更高,而其产品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获得认可,也就有助于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产业结构高度化也暗含了从高碳型产业结构向低碳型产业结构的转换,其核心则在于以产业创新为特征的知识型产业的发展。一般来看,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普遍呈现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密集型为主再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为主的演进轨迹。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这一阶段正是产业不断创新的过程。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表面开来是第一、二、三次产业构成比例的变化,实质则是生产部门生产方式的高级化,即形成了新的生产函数,体现为产业创新。
2.产业自组织成长能力。产业创新不是单指个别企业的技术创新,它还包括创新在企业间的扩散,进而实现新的技术、新的业态的不断成长,乃至创造全新产业。产业自组织成长能力是指与产业创新相对应的利益机制促使产业自发的不断发展壮大、新业态不断出现的能力,这是与企业技术进步紧密相连而且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强化的能力。就低碳经济而言,个别企业的技术进步固然可以起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作用,但由于经济体总量庞大,如果技术进步不能普遍实现,对于整体的能耗降低与提升经济效率而言仍然微不足道。现有研究证明,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单位能耗的GDP产出,但人均CO2排放也呈现出逐年增大的趋势,即由于能源消耗总量增长过快,技术进步的作用难以改变人均CO2排放逐渐增大这一趋势,实现低碳经济需要能源结构的改变、控制用能总量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这已并非单个企业的技术进步所能实现,而是需要低碳产业借助产业自组织成长能力在产业层面上实现突破。产业创新的动力来源于降低生产成本的需要,而产业创新的出现既实现了成本降低,也由于相对成本的变化使得产业内部利益联结机制发生新的变化。可以设想,开放经济中这一系列变化将向有利于创新扩散的方向演变,进而促进产业自发成长。产业的自组织成长能力与产业创新能力之间也体现为正相关关系。
产业创新不仅包括发挥着促进产业结构从传统到现代的演进的作用,在另一个意义上,随着技术进步和参与者的不断更替,产业创新已经从技术变化的单元和单个企业的活动,逐步发展为经济、科技、社会行为等的综合,形成一个社会化的发展体系。为进一步厘清产业创新在经济低碳化发展中的作用,应关注两个问题,一是低碳经济模式下产业创新所具体包含的内容,另一问题则是产业创新驱动经济低碳化发展的作用机理。
低碳经济下的产业创新结合了低碳经济特点和发展要求,在内在逻辑上,虽然也遵循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产业融合这一发展方向,但在具体内容上,低碳经济下的产业创新是在传统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的基础上的扩展,具体包括低碳技术创新、低碳服务创新、低碳制度创新等方面。
1.低碳技术创新。低碳技术创新与一般意义上强调的技术创新存在以下区别,使得其创新特征更为具体:一是低碳技术创新主要依靠自主创新获取,二是低碳技术创新需要构建一个覆盖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于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首先,不同于以往的模仿创新策略,低碳经济涉及到诸多核心技术,而这些技术现在多被国外发达国家所垄断,国内企业如想突破这一技术封锁就必须采取自主创新的形式。其次,低碳技术创新的一个特点即是其原创性较强,这也就意味着从创新到应用的周期较长,创新投入较大,单个企业可能难以承担整个技术创新流程,而且创新成果的应用范围过窄或转化周期过长均会使低碳技术创新的意义大为降低。因此,一个覆盖完整的低碳科技创新体系对于低碳技术创新的意义将非常显著。
2.低碳服务创新。低碳经济模式下,产业创新体现出更为明显的网络化特征,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社会中介组织等在这一创新网络中各自发挥不同作用。其中,作为创新成果开发和应用者的企业,其发展与为创新提供服务的各类组织的运行效率有很大关系。科研院所产出适用技术,政府制定各类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社会中介提供便捷的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服务、专利转让、技术交易等各项服务,对创新绩效的提升均有促进意义。基于低碳经济特点,产业创新网络中各类服务主体需要创新服务项目,如研究促进碳金融、碳交易等新业态在国内的进一步开展,活跃低碳经济市场。
3.低碳制度创新。低碳制度创新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由于低碳技术存在正外部性,制度创新需要为低碳技术发展提供支持,以促进其进一步普及。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巨大,从研发到应用周期较长,技术应用前景不确定性较大,这些都使得企业缺乏相应动力从事低碳技术创新,必然需要一系列激励机制的协助。此外,由于许多低碳产业属于新型业态,其进入市场必将与传统业态开展激烈竞争,产业壁垒的存在、传统经济模式下各类既得利益主体的阻碍等都要求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一系列制度创新,以促进低碳经济的顺利发展。
1.产业创新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利用。无论是体现产业创新能力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还是产业自组织成长能力,都暗含着资源的高效利用。此外,资源的集约利用还体现在资源的高流动性上,因为资源的高流动性有利于分工和合作的进行,分工和合作的深化使得资源在迂回生产中得到更为高效的利用。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新模式体现出明显的资源全球分配的特点,因此资源的高流动性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产业创新通过产业结构转换能够促进资源跨部门流动,进而促进资源集约化利用。
2.产业创新有助于产业结构实现由“高碳”向“低碳”的转变。产业低碳化发展包括对高碳型产业的低碳化改造和培育新兴低碳型产业。对于高碳型产业的低碳改造,要借助高新技术的手段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此外还要有高碳产业市场准入制度、相关法律制度的创新的配合;低碳型产业的培育需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配合。此外,产业创新实现了在资源环境约束下高效率生产的目标。产业创新形成了新的生产函数,因为创新不仅改变了需求和供给结构,还通过改变生产过程中的相对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产业创新促进了低碳发展模式在经济体系中的扩散。产业创新与产业自组织成长能力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在低碳经济下产业自组织成长过程中,创新以一种纽带性的作用在企业之间扩散,而其载体则是低碳发展模式。低碳发展模式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代表,而这类产业其创新力度和频率都很高,这样的扩散不仅有助于经济体系吸收低碳技术成果,而且产业创新在扩散的同时由于产业自组织体系的存在获得自增强的效果,能充分体现出低碳发展模式的相对价格优势,而这是低碳发展模式能被广泛接受的基础。在产业自组织成长能力强的情况下,产业创新将有助于低碳创新成果以及创新手段在产业内部扩散,也就促进了低碳发展模式的扩散。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产业创新体现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和产业自组织成长能力,因此,探寻产业创新的形成机制需要结合宏观和微观的因素。为了在低碳经济条件下促进产业创新的形成,需要企业、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协调完善,也离不开市场提供的外部需求因素。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有助于消除产业创新过程中的外部阻碍,促进产业创新活动的展开。
产业创新以企业创新为核心,低碳经济下依然如此。产业创新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等的集成,是企业创新的最高层次和归属。低碳经济下,众多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企业的创新推动了产业创新,经济的低碳化发展其实质就是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采取低碳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既是创新研发主体,也是创新技术应用主体,还是创新获益主体,而且低碳经济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较大,这就进一步要求企业更加注重成本收益核算和风险评估,推行低碳成本核算机制,明确企业主体地位,尤其对于正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更是如此。此外,在逐渐由追随式发展战略向创新引领型发展模式转变的今天,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更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低碳经济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在低碳经济面前,我们和国外发达国家基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尚未有成熟经验,因此企业在探索中创新并形成我国企业自己的标准,进而摸索出一套低碳发展模式,这将是我国产业实现创新引领式发展的关键。
低碳目标导向的各类组织是产业创新活动的重要参与者,这主要包括政府、各类技术交易市场、金融部门、研究机构等。追求低碳经济目标的政府部门可以推行低碳经济绩效考核方式,提高政府部门对低碳经济下产业创新的关注和支持力度,为产业创新提供政策支持。各类技术交易市场、科研机构的协同参与会显著提升低碳经济下产业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和转化应用,提高低碳经济的知识外溢程度,提升低碳产业的自生成长能力。低碳导向的金融机构的参与也有助于减轻企业在进行低碳产业创新时的可能遇到的资金困难,鼓励企业进行低碳产业创新活动。
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来看,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需要从法律保障和市场完善两个方面入手。在法律保障方面,首先,我国的相关法律体系并不完善,如能源单行法律仍然缺位;其次,我国法律规定中缺乏足够的可操作性,这都是法律规制中的不足之处。因此需要通过政府立法颁布对相关行业、部门的最低能效标准和排放标准,规定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比例等推动低碳经济发展,采用税收、补贴、价格和贷款等经济激励政策鼓励低碳经济发展。在市场完善方面,由于新型低碳产业存在明显的外部性,因此在其发展初期会遇到市场失灵,低碳产业的成长和壮大需要解决其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这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实行市场创造,同时推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将低碳经济成本适当内部化,这将有助于产业创新在经济体系内部的扩散和自增强的实现。政府还可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产业创新向低碳经济方向倾斜,引导产业创新方向。
低碳市场供求体系的建立是指除了企业之外,还需要有一个消费市场作为补充。由于创新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既可能来自于制造商,或者原料供应商,抑或是用户,因此如果将产业创新的形成分为两部分考虑,则除了作为生产者的企业外,还要考虑作为消费者的市场需求的影响,从而包括整个低碳市场供求体系。产业创新不能仅停留在企业生产上,产业创新必须通过市场创造才能完成整个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市场需求对产业创新起着引力的作用。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一发展模式包括大量新兴低碳产业的产生和壮大。新兴产业的成长需要足够的市场空间,而这一市场空间既包括低碳产品提供者的企业,也包括低碳产品消费者,需要形成一个庞大的低碳消费市场,完善低碳市场供求体系。低碳经济下新兴低碳产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这些都会造成对产业创新的阻碍,因为低碳经济下从事创新的企业多数仍然是中小企业,难以承受较大的商业风险。既然研发、生产等环节的不确定性可以归结到企业内部,市场环节的不确定性就需要由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来降低。如此,低碳经济下产业创新需要更注意市场创新,在低碳发展理念的引导下,通过市场创新吸引潜在用户并形成对低碳产品的有效需求,创造出新的低碳市场供求体系。此外,市场创新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市场交易规则,使潜在需求向有效需求的转换更为顺畅。
[1]丁明磊,庞瑞芝,刘秉镰.全球化与新技术经济范式下区域产业创新路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21):161-164.
[2]黄顺春.产业创新概念界定述评[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29(6):568-570.
[3]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84 -87.
[4]梁中.基于耗散理论的欠发达地区低碳产业创新系统研究[J].科技进步与决策,2012,29(11):34 -39.
[5]柳卸林.21世纪的中国技术创新系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陆国庆.中国中小板上市公司产业创新的绩效研究[J].经济研究,2011,(2):138 -148.
[7]牛叔文,丁永霞,李怡欣,罗光华,牛云翥.能源消耗、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的关联分析——基于亚太八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5):12 -19.
[8]石奇.产业创新全球化:问题、理论与区域整合[J].产业经济研究,2006,(1):34 -40.
[9]孙晓华,周玲玲.企业异质性与产业创新能力[J].产业经济研究,2010,(4):9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