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与一位东北老农资神聊农资现状时,老农资对于当今鱼龙混杂的农资营销感叹不已,许多小化肥厂家的 “营销策略”实在匪夷所思,而这些现象正在将农资行业的市场秩序推向更混乱的境地。
两年前,河北一家小复合肥厂上门与这位老农资谈合作,厂家给出的优厚回报是,只要经销商卖出该厂4300吨复合肥,即可奖励一辆高配宝马轿车,这优厚回报中隐藏的猫腻显而易见,老农资断然拒绝。然而,这家企业“言而有信”,在和其他经销商的秋后结算中,一一兑现,一批农资经销商不但卖肥赚了一把,还意外收获了一辆宝马。
买宝马的钱从何来?如果按照一辆宝马100万元左右的市场价来算,4300吨复合肥除去厂商的实际利润,每吨肥料无形中隐含了200多元的额外利润,对于一个小复合肥企业来说在原料成本与技术成本上自然没有太大优势,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产品质量上做文章,偷减含量是他们创造额外利润的企业“法宝”。
一袋化肥少几个含量,撒到地里庄稼依然能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国一批小复合肥企业就这样沿着行业潜规则的道路成长起来。是谁给了这些无良小厂如此舒服的生长土壤?归根结底,还是当下日益扭曲的农资商业环境。
首先是呼唤多年的行业诚信体系,事实证明,企业诚信与行业诚信仅靠自律是无法真正实现的,在利益面前,商业道德底线脆不堪击,只有加快建立更为成熟的商业法制体系才是解决这一顽疾的根本途径,让无良者付出应有的代价才能催生行业诚信步入真正的自觉。
其次是行业监管,从中央的层面,对农资监管年年重拳出击,然而这监管的拳头打到基层就发软。基层农资监管的乏力甚至走样是很多农资人多年解不开的心结,工商、质检、农业,多方力量就是管不住一个农资市场的乱象。基层监管者的“管理方式”已经被整个行业诟病,谁来监管基层监管者,需要地方政府乃至更高层面拿出姿态和决心。
第三是产业格局,农资产业格局的彻底转变虽然无法一夜之间实现,但是行业大整合的脚步必须加快,对于大企业、优势企业在政策上的扶持需要管理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智慧,仅靠市场的力量优胜劣汰,这个过程一定曲折漫长。
诚然,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因为身处劣势而 “不管不顾”,而大企业未必都在释放行业发展的正能量。2011年,山东一家国内知名化肥企业在全国经销商大会上斥资1000万元重奖经销商,奖品包括奥迪A6轿车在内的222辆汽车。这一举动引起业界哗然。即使这1000万元巨奖源自企业的合理利润,但这样的举动未必可取,如果把这笔资金消化在企业生产成本和终端价格上,不但提升产品竞争力,也能施惠于农民,更重要的是为行业竞争树立一个良性的导向。
天上不会掉宝马,显而易见,最终为宝马买单的必定是亿万农民。如果这样信“马”由缰,农资行业回归正途将艰难而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