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3-08-15 00:42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黎 洌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怎样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说是国内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打开知网期刊论文收录系统,我们可以看到,从1999年至2013年1月,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论文有172000多篇,其中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论文就有29836篇,由此可见,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共同研讨的重要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关乎培养怎样的人的问题,还涉及到若干前期教育投入能否有效地产出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产品,培养出愿为人民大众服务、能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合格人才。为此,高校不仅开设了一系列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近代史”、“形势与政策”等,从哲学、历史、现实等各方面帮助学生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还专门建立了一支辅导员队伍,直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使学生能够尽快地融入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为走入社会完成社会化的角色转变做了充分的准备。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媒体的兴起与传播,铺天盖地的信息,飞速传播的各种观点,使学生的文化思想丰富而多元,传统的言传身教的“训导式”、“榜样式”教育失去了优势。新兴媒体“携带着自己特有的价值和意义渗透到人类活动的每一个场合、角落,并以非常的力量支配着人类的行为和观念。它无所不在,无所不往,万象纷呈,构成人间光怪陆离的迷人现象。”[1]正因如此,它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教育者不仅不能以单一的说教方式去教育学生,甚至不能只用教师的行正品端去影响学生,因为网络传播的大量信息良莠不齐,而网络接收的私密性,也使我们不能掌控学生选择信息的“信息阀”,让他们选什么或不选什么。学生自由驰骋在网络的空间中,选取他们愿意关注、喜欢聆听的内容,接受他们认为正确、或切近他们人生阅历的观点,他们渴望了解世界,渴望面对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渴望参与到社会中与人平等对话,网络等新兴媒体给他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就此意义而言,新兴媒体加速了社会民主与平等发展的步伐,扩展了学生视野,强化了大学生的个体民主意识,是社会进步的一大标志。

面对新兴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首先要理顺新兴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新兴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其特征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它的出现,推动了社会舆论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提供了平台。因此,它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是没有矛盾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新兴媒体正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媒体方式,也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媒体生活,它可能“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但也可能背离“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偏离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多种可能的存在,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受到极大的冲击,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的一厢情愿的、填鸭式的、被动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动积极地关注受教育者本身生存状态和接受状态,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展多条路径。

不可否认,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在表达和传播意见时,常常带有很大成分的个人化因素,而这种个人化因素又常因一些其他因素而被扭曲、放大,面对同一问题,不仅有不同的观点,甚至有恶意的诋毁或攻击,特别是一些敏感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可能形成某种社会舆论,甚至于形成负能量。因此,面对错综复杂的网络声音,青春期的学生们也常常不乏偏激,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容易停留于表象,也有以自我切身的感受和狭隘的交际圈来体认社会,容易轻信,容易被利用,带有极强的情绪化和个人化关注网络媒体,其随意性和极端性就易使他们对网络媒体传播的信息缺乏理性思考。同时,我们之所以担心大学生不能正确识别、判断并接受负面影响,还因为他们对当代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严峻性体认不足,在他们身上集中而又突出体现了青年在由“自然的人”走向“社会的人”过程中与社会环境的冲突,体现了未来理想价值与现有价值形态之间的矛盾冲突,因此,合理引导新兴媒体舆论良性发展,以关爱、对话、引导大学生面对新媒体的开放、自由,并激发他们以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来确认所接受信息的真伪、美丑,表层意义及深层意义,让他们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联系系统中,通过与他人的接触、互动、逐步认识自我,寻找到与社会的切合点,并在网络等新兴媒体互动中,充分地创造和展示自身的风采和价值,从而形成开放包容的价值体系,最终完成社会化的转向。

从技术层面上讲,面对新兴媒体,青年学生无疑是父辈的老师,他们知道许多父辈不懂的东西。新的事物必然会带来新的观念,这种新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会与父辈的经验相冲突,但大多不是根本矛盾的冲突。生活在新世纪的大学生,在思想开放、物质优越的社会环境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关心社会,富有责任感和爱国精神,虽然他们没有直接接受传统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化教育,但其深层的文化根底中仍浸染儒家文化的入世思想,并背靠着五四以来民主与科学的社会文化背景,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文明构建,充分展示出作为未来世界主力军的风采。新兴媒体的各种信息传播,无疑打开了他们的视界,在“随时、随地、无限量、多角度”信息浏览中,充分了解世界和国情,因此,他们比父辈、祖辈在青年时了解世界的发展及变化要多得多,明白国家、民族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及优势,懂得时事、风俗、人情的变迁等,他们也深切地爱着国家、人民,但对不同的声音及价值取向有着充分的思想准备,他们更容易接受共享价值体系,但并不排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性、包容的文化价值观使他们更具个性。因此,面对新兴媒体众多而杂芜的信息,他们并不是也不可能每一条都照单全收,而是在海量信息中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在反应敏捷的接受过程中,理性判断、甄别是非,展示了他们对社会环境与社会文化独立思考、选择判断的能力。他们懂得网络的优势在于互动,互动中谁也不是权威,谁的话语要引起人们的关注,都得以理服人,否则,在浩瀚的网络星空中就会无人理睬。因此,在互动、参与的过程中,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与民主意识都得以不断强化,一方面关注社会动态,关注民生问题,另一方面也始终在倾听各种不同的乃至敌对的声音,分辨其内容的真伪,表现出作为现代公民特有的素质。因此,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看到青年学生所具有的这一素质,然后再“根据每个人的传统和信仰,在充分尊重多元化的情况下,促使每个人将其思想和精神境界提高到普遍行为模式和在某种程度上超越自我的高度。”[2]

“每个人将其思想和精神境界提高到普遍行为模式”,只有在内隐的文化观念上充分的认同,才能在外显的行为中践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责任,才能最后形成普遍行为模式。对每一个青年学生来说,爱国、爱家、睦邻里、重人情是他们在文化观念上的共同认同,即使在文化观念趋向多元的新兴媒体生活中,大多数人的行为处事仍是在爱国爱家的框架中,这是中国文化教育中形成的文化积淀,也是中国人特有的“行为模式”,为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关注新媒体形势下的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首先教育者应该转变思维方式,将传统的教化、灌输、强调个人对社会的绝对服从和认同的政治功能化教育,转化为价值传播与文化认同,并从中充分地理解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独立性,尊重其合理的选择,耐心地诠释他们价值困惑和生命体验,引导他们在“共生存、共创造、共规范、共受用”[3]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导向系统中,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面对新兴媒体传播的各种价值取向和煽情信息中,能够理性地比较、分析、鉴别和选择,最终实现独立思考,独立判断。

在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与网络素养有着普遍提高的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另一方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媒体素养,不仅要使政治思想教育有效果,还要有一定的温度。如果我们总是愤愤于部分青年的叛逆与沉沦,或者老是翻来覆去说一些大而无当的空话,那样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但收不到任何效果,相反,会带来对立或无视教师话语的存在。只有充分理解新媒体环境下的学生个体行为,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其群体利益的诉求,从他们的利益诉求中分析其文化心态,及时有效地引导他们在人生各个关节点所遇到的困惑以及平时受网络虚假信息影响的冲动,做到思想政治工作有的放矢,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达成对话,在对话中以正能量诠释信息内容,从而实现核心价值对他们思想的渗透。因此,利用新兴媒体搭建平台,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热爱学生,引导学生,是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只有在理解基础上的引导,只有在平等交流中的对话,只有站在学生立场而又超越学生立场的交流,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温度,才能让学生在这种教育中构建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嘉格伦在《网络教育——21世纪的教育革命》中说:“教育在这场变革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是一种进程。正是教育赋予信息以意义和内涵。如果信息本身没有意义,那么它就变得毫无用处。就像只有适当的温度才能把冰变成水一样,只有教育才能把信息转化成为知识、理解和智慧。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教育就像一架织布机,能把千头万绪的信息最终编织成价值体系、自我尊严、自我价值、自由乃至人类文明。”[4]

“信息最终编织成价值体系、自我尊严、自我价值、自由乃至人类文明”,不仅需要教育者在这场活动中充分认识理解学生,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是以即时性、交互性、共享性、海量性、个性化和社群化,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这些传播特点,正好切合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大学生选用它,不仅在于它方便、快捷,容易使用,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与现实环境不同的虚拟社会,虚拟社会作为现实社会的另一种影像,并非虚无,它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只是它打破了现实社会交往中的时间空间要求,更加拓展了人们的社会交往范围。数字化的特性使人可以自由地行走于任何地方,任意地发表言论,随时随地地选择交往对象,无拘无束地倾吐心事而又不公开身份,这种虚拟的又是现实的网络特点,不仅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相契合,也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好奇、善疑、易争论的心理需要。喜欢展示自我,不愿意别人指手画脚的他们,愿意在争论和碰撞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希望成为一个独特的“我”,在这个网络世界中,不仅促进了个性的张扬,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压力,因此,网络成为他们心理寄托与心理解救的最佳场所。但虚拟社会中的各种问题是需要人这个主体兼中介来完成或化解的,虚拟社会中目标达成是建立在有效互动与沟通上的,因此,了解虚拟社会的特性,关注特定心理阶段的大学生,拉近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距离,理解他们追求新异,渴望倾诉和交流的欲求,鼓动他们追求新知识的热情,鉴赏他们的开阔视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引导他们不仅满足于虚拟社会的交流与倾诉,成功与欢乐,更鼓励他们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将在虚拟生存空间中引导、疏通、交流,用之激发积极因素,在现实社会中关注其成长与发展,遏制不良影响,双管齐下,把思想教育落到实处。

新兴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新兴媒体的全域传播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但只要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以人为本,改变方法,参与其中,将学生视为朋友,把教育内化为讨论与对话,使学生在内心深处真诚地接受教师所传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此而言,新兴媒体语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上提升自己,加强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修养,在技术方法和技术路线上下功夫,只有当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能熟练地使用新兴媒体传播先进文化观念,遵循新兴媒体的交流规律,就一定能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1]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206.

[2]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之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4-5.

[3]徐德明,黄会健,陈晓.建构进步人类共享的价值体系[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2,30,(3).

[4]嘉格伦.网络教育——21世纪的教育革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