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梅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大兴镇中心校)
情感是语文教育的生命之源。从实践教学中我认识到,情感教育的回归,需要从教师自我素质的结构和教师教学的途径等方面来加以完善,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情感教育。
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性必然存在。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客体外因,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内因。对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多一份爱心,让他们感觉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我所教的班里有个学生智商较低,而且发音时口齿不清,但我发现他上课注意力较集中,虽然读不准但声音响亮且认真,我就不时地表扬他、鼓励他,让他感到自己也能行。并且课后我还为他开小灶,除了自己经常教他读之外,还让班里一位声音洪亮、口齿清楚的学生教他读。只要他读准了一个,我就会竖起大拇指,渐渐地,他的发音清楚了。
情感教育是教师以情育情的过程,教师的情感是最直接的教育影响因素。人门常说“师者,人之模范也。身正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职业道德也要求教师为人师表。教师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教师由其教育素养所形成的人格在教育教学中犹如引路灯塔,对学生良好个性和积极情感品质的形成发挥着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是擅长模仿的,在教育学生时,我们常常会对学生说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特别是小学生习惯于把教师的行为方式当做理想化的模式,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典范。因此,教师的积极情感和高尚人格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导向、示范的作用。
丰富的教学语言是教师活跃的舞台、树立声望的支点。我们说,凡是优秀教师,必然首先是语言大师,一个语言干涩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的。同样,凡是一堂精彩的授课,必然会有令人拍案叫绝的教学语言。我们知道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是优秀典范作品,其基调有所不同。因此,语文教学语言或喜悦、或愤怒、或悲哀、或思念、或表扬、或批评……要与原文基调一致、和谐。学会运用生动、形象、有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教学,便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想象去体验、感受、玩味教材中的形象,让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见其人之感。
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通过朗读可以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若朗读的平平淡淡、结结巴巴,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送总理那种悲痛的场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为达到以上的效果及体现文中的精髓,老师在朗读时必须声情并茂,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学生培养阅读兴趣奠下坚实的基础。
据心理学分析,儿童的情感往往是比较肤浅的,他们的脸部表情便是他们的睛雨表。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情感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受老师情感的影响,也容易被课文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感染、所支配。因此,我们不仅要结合课文内容相应来创设情境,还要营造一个适宜的情感氛围,来有效调动和活跃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之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起点。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增强学生对作品的亲切感,引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教师在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需从学生实际学习需要出发,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增删,提供必要的范例。例如,《海底世界》的教学,我先让学生说说海洋的相关知识,在学生踊跃地叙说之后教师小结。从同学们介绍的资料中,我们的确感受到了海底的美丽与神奇,那么,海底到底神奇在哪里呢?我便顺势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海底世界》。对于那些距今年代久远的古诗文的学习,在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教师有必要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教学陆游的《示儿》,学生要真正把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两句诗的内涵,前提是必须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从而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以完成对诗句中作者流露感情的“再体验”。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实际学习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通过引发兴趣策略、陶冶情操策略来激活教学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好方法。
总之,情感让语文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情操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挖掘课文,点化学生情感,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内容,使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情趣等各方面都得到更加深刻的发展,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和高尚人格的形成,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