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市中农生产资料有限公司 舒学宇
我从1996年起关注企业文化这个话题,十几年过去了,当初推崇的万科、联想两家公司如今都成长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巨无霸企业;我对企业文化的思考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和粗浅的体会。这里简要谈几点看法,权当引玉之砖。
这是人们在谈到企业文化时喜欢说的一句话。不可否认,企业老板 (创始人)对企业文化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很多成功的企业也深深地烙上了企业老板(尤其是比较强势的企业家)的印记,比如华为的 “狼”文化就是创始人任正非一手促成的,海尔的儒商文化是与张瑞敏的儒家哲学密不可分的。但是,假如我们再深入考察,就会发现企业文化在企业草创、发展时期确实需要 “老板”的主导作用,做大做强之后其实质是由企业的管理团队和所有员工的理念、行动与传承,通过长时间的磨合、沉淀塑造而成的。老板可以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追求,但其经营理念、思路必须符合市场规律、行业要求、员工素质等各种要素,并经过时间的洗礼之后,才能形成好的企业文化。否则,单靠企业家一个人的摇旗呐喊和一意孤行,非但不能孕育出优秀的企业文化,严重的还会阻碍企业的发展,甚至断送企业的前程。这种失败的案例每天都在上演,不胜枚举 (有兴趣的可以研究中国远洋集团的案例)。相反,像万科、联想、华为等这些优秀企业,由于企业创始人王石、柳传志、任正非等人具有清醒的头脑和睿智的眼光,其企业文化都得到很好的传承,也强有力地推动公司成长为世界级的企业。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启示我们:在全球化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经营管理一家大型企业尤其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和想做 “百年老店”的其他企业,仅靠 “老板”个人的魅力和强势,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必须构建起科学决策、重用专才、风险可控、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才能避免因企业一把手的性格缺陷和一时误判,而把企业拖入亏损的泥潭甚至破产的深渊。
短命的企业没有企业文化,即使有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谓文化,一定是有时间积累、历史沉淀的。从世界范围来看,每天都有成千上万家企业诞生,但由于企业的生命周期普遍来说比人和动物的寿命都短得多, “百年老店”仍然是凤毛麟角和令人艳羡的。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仔细研究这些稀有的百年老店,就会发现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成功的企业文化,并且在无形中已成为企业代代相传、基业长青的灵魂,是企业长治久安的核心竞争力。这正是优秀企业文化的魅力,是引起研究企业的理论家们极大兴趣的原因之一,也是希望把企业搞好的企业家、老板们孜孜以求的“葵花宝典”。遗憾的是,这些企业文化是成功企业独有的基因,是各自通过一定的时间慢慢形成的;学习、借鉴、移植他人成功的企业文化,理论上可以,但能否行得通,还得看企业自身的条件、 环境 (所谓 “天时地利人和”)。企业文化一旦形成,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惯性和稳定性,并对企业的行事风格及员工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是容易被企业家和管理者忽视的重要一点。很多通过兼并重组的企业很难发挥协同效应,其中有一条原因是双方企业文化不能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内耗,使企业重组功亏一篑。对于新成立的企业和想把企业文化做得更好的企业来说,不要指望厚厚的一本《企业文化指南》能在短时间帮上什么忙。企业文化不是想出来、写出来的,是实实在在去做、点点滴滴积累、反反复复纠错得来的,既需要时间的沉淀,也需要持续的改进。这世上没有一蹴而就的企业文化,也没有一劳永逸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一定是企业管理层和员工上下同心同德、一以贯之、薪火相传而逐步形成的。
企业文化固然有一定的表现形式,如企业的行事风格、品牌形象、员工的精神风貌,但企业文化绝对不是企业的标识、表征那么简单,更不能幼稚地认为贴几条标语式的企业理念,搞一些员工文体活动、公益活动就代表了在 “大力建设”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不是贴在企业门面上的一层金箔,而是企业内在的精神气质,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和其中一条很重要的支柱。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归根结底是为企业赚取合法利润、为企业可持续发展、为企业长治久安、为凝聚队伍向心力、竞争力服务的。企业不能仅做赚钱机器,也需承担适当的社会责任,但是,一个企业即使在社会上获得很多奖牌、奖杯、奖状、锦旗,而自身却经营不善,没有盈利甚至严重亏损,最终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因此,成功的企业文化必然包括能够顺应市场规律的经营战略和治企哲学,能够适应行业发展要求的盈利模式和营销策略,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以人为本的用人政策和分配激励机制,以及一套健全、落实的适应企业运作的管理制度,这四者的良好配合才能构筑出好的企业文化,从而使企业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对于处于转型期的大多数企业来说,审视、变革、改善原有的企业文化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做起来是有困难的、痛苦的,但是,如果不给企业的 “灵魂”彻底洗一次澡,固步自封、抱残守缺、不思进取,这种企业又如何能指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华丽转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