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阳
(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2011年,中共中央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发挥大学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优势与作用,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为学校高水平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是高校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当前,科技的突飞猛进,集中了数字化、多媒体和网络化等最新技术的新媒体发展迅速,由第四媒体——网络和第五媒体——手机引领的规模空前的传媒变革,为全方位的双向互动提供了可能,使受众获取信息的主动性、便利性大大增强。新媒体在为高校师生学习、工作、生活、娱乐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他们原有的意识习惯,塑造和培养着新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着大学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如何顺应潮流,研究新兴媒体,发挥其作用,对努力塑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形态。它不但包括办学的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定位、校训、校风等观念性要素,而且也包括各类学科、专业、课程等教学性要素;不但包括领导机制、管理运行机制、各类规章制度等体制性要素,而且也包括见习实习、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科技活动等实践性要素;不但包括精神文化要素,而且也包括物质外文化要素。
所谓新媒体,是与旧媒体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是“利用数字电视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
新兴媒体走进校园,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高校校园文化起着日益重要的影响。目前,手机与电脑在学生中普及率很高,大学生基本上人手一台手机,相当一部分学生使用3G手机。学生平均上网时间较长。
在高校,新媒体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校园BBS、学校网站、论坛等由学校建设的网络平台。二是针对青年及学生发展的一系列网络商业应用,如QQ群,社交型网络、游戏社区等。三是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如手机QQ、飞信、手机报、手机社区等。中国网民实现互联网接入的方式呈现出全新格局,在2012年上半年,手机成为了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四是微博深受大学生欢迎。截止到2010年6月,我国微博群体中大学生所占的比例为72.3%。
新媒体迅速发展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娱乐方式。这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1.增添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力
新媒体信息交流方式简单、新颖,符合大学生追求时尚,年轻富有朝气的特点。同学们对新媒体的参与热情极高,从新媒体中学习、娱乐,有利于大学生以主体身份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作用。这种参与方式所获得的体验远比学校利用说教式的教导程度更强烈,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和获得,效果事半功倍。
2.创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
新媒体突破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时空限制,信息容量更大,速度更快。以手机或网络为载体,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都能够进行更好地交流与沟通。微博更是奠定了其在影响力方面的霸主地位。从普通网民通过微博分享个人琐事及心情,到社会民众通过微博围观社会新闻及公关事件,微博的影响力日益凸显并愈发的举足轻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微力引领时代”。
3.扩大了校园文化的受众群体
新媒体的使用群体非常庞大并且呈上升趋势,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政府对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更为重视,将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向更广泛的群体渗透。新媒体能以学生更喜欢,更乐于接受的方式飞速地传播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其中,接受了教育,受到了影响。
1.不良文化挑战校园主流文化
新媒体的高速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在传播主流文化的同时也让不良文化搭上了便车。新媒体的开放性和信息传播的全球性,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等带来了负面影响,容易使青年学生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和迷惑,价值观发生扭曲,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甚至崇拜西方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网络上超越时空的交往则使人产生非社会化倾向,导致人们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下降,带来人际关系淡漠等社会问题。
2.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角色位置的不确定性
一般来讲,在传统媒体中大学生是文化信息的接受者。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大学生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不再单纯是被动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者,文化的传播者。尤其是BBS、微博、博客的盛行,同学们更是可以即时地发表言论,打开心扉,交流思想,且传播速度之快令人瞠目咋舌。
3.监管的难度增强
网络传播的开放性、虚拟性和隐蔽性,使得外界不易对其进行有效监督,从而造成青年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的削弱和自由主义意识的泛滥。由于个人媒介的普及,普通人拥有极大的信息发布权,言论自由出现无边际现象,有的甚至极不负责任。网络行为方面的法律还不健全,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督,主要还是靠自身的道德自律。
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覆盖面广及交互性强等优势,主动出击,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权。
1.利用新媒体平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新媒体越是使用广泛,大家面对的诱惑就更大,所面临的价值取向就越多。因此,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引导理念,把文化传播的重心放在教育引导上,把新媒体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与教育学生。二者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共同发挥作用,使新媒体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
2.注重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自律
实际上,大学生在网络中的活动是具有一定道德自觉性,北京公交最美售票员、大雪期间的环卫工人等劳动者形象,都是通过青年学生的参与在网络上得到传播,并被主流新闻媒体报道和肯定。新华社关于《在校大学生踊跃来信建言打击网络淫秽色情信息》报道,更是体现了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积极健康的一面。把大学生已有的自觉的网络道德观、价值观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去,需要我们进行充分的角色转换,丰富知识结构,改变工作方式,变堵为疏,主动引导。新媒体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3.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内容,打造精品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应当顺应新媒体的技术特征,在制作素材时,尽量做到快捷、海量、互动和图文并茂,以提高网络点击率与关注度。同一主题的活动,内容相同,形式要注重创新。更要利用新媒体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扩大活动影响力,塑造品牌,打造精品活动。
4.建立专业性、服务性新媒体平台
以新媒体高速发展为契机,在学习、信息资讯、舆论监督、娱乐导向、日常服务等多方面为师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服务。例如,评教评学,就业指导、勤工俭学等都能以网络形式服务大家。班级可利用手机“飞信”及时发布各类信息。
5.完善网络监管体制
在加强网络硬件设施的同时重点培养一批道德素质过硬、具有一定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经验、有较高的信息驾驭能力和网络沟通能力的网络管理与监控队伍,为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提供“软件”支持,做好校园新媒体的“把关人”。
[1]童晓渝,蔡佶,张磊.第五媒体原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2]汪敏.新媒体文化征候探析[J].理论与创作,2007.6.
[3]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2012-07-19.
[4]调查显示:微博渐成大学生交流与获取信息主渠道[D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