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资》评论员 阴剑锋
当我们再次深度关注化肥产能过剩的现状时,一种复杂的情绪在心头冲撞蔓延。
近年以来,我国磷肥产能过剩日益显现。因为此前我国磷肥行业的项目建设由企业和地方自行决定,相关部门缺乏对该产业的系统规划和宏观调控,因此造成了目前产能过剩与资源利用等矛盾日益突出。
目前,磷酸一铵、磷酸二铵产能过剩的比例均超过100%,2012年供大于求的比例均超过了40%,市场竞争处于白热化程度,企业间不惜成本,竞相压价,由此带来了利润下降、亏损面和亏损额增加等困难局面,企业生存环境日益恶劣。与此同时,在贵州、四川和湖北部分地区,伴随着新勘探开发磷矿资源的利用,政府和企业的投资热度持续高涨,还在投资新建或规划一些磷肥项目。这些新增产能的发挥将加剧产能过剩的矛盾,严重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中国磷肥工业迅猛发展以至于今天产能过剩严重凸显的进程中,从中央政府到行业协会早已发出预警,行业媒体呼吁的声音也一直回响,但是磷肥行业的脚步始终保持着加速度。当行业狂欢般的发展将所有人带入寒冬的时候,许多企业依然关注的是自己锅里的冷饭,地方政府依然幻想着能用“诸侯政策”挽救困局。发展是硬道理,但是在企业利益思维过度膨胀、地方GDP崇拜近乎盲目的大气候之下,行业发展已经失去了道理。
“从深水区进入浅水区,再从浅水区趟入浑水区。”这或许就是近十年化肥产业的整体写照。科学发展作为行业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坚定不移的,但是在实践中,行业发展似乎难以自控,从发展热情到发展冲动,化肥产业慢慢偏离科学发展的轨道。
从中央层面,对于产能过剩问题一直高度关注。2011年,为遏制磷复肥行业盲目投资,规范磷复肥行业发展,工信部发布《磷铵行业准入条件》。从生产企业布局、规模与技术装备、工艺条件、能源消耗和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监督与管理等方面对磷铵行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按照《磷铵行业准入条件》,三年内,原则上不再新建或扩建湿法磷酸及配套的磷酸一铵、磷酸二铵装置。
然而,宏观政策并没能完全阻挡地方磷化工发展的热情。这几年来,地方政府依然顶风冒进,在湖北、云南、贵州等主要磷肥主产省区,一些企业扩张的脚步从未放缓。有专家指出,之所以企业依然我行我素、大干快上,一方面企业决策者仅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追逐眼前利益,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地方政府在背后撑腰,作为地方政府,他们考虑的是如何切分中央财政蛋糕,如何创造当下好看的GDP,根本没有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更不会关注整个磷肥行业的未来命运。
化解产能过剩,需要准入政策、环保政策、市场化政策等各种力量多管齐下,然而,更关键的是政策的最终落地,这决定于中央部委,更决定于地方政府。只有政策执行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化肥产业失控的局面才会得到平复,化肥产业才有希望迎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