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榕津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关于教师人格魅力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学者大都认同。然而目前大多数学者或是对教师人格魅力在所有课程中的教学作用进行阐述[1],或是就其对某一类型课程教学的作用进行较为笼统的论述[2],并没有较有针对性地探析其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一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具体作用。本文就以教师人格魅力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作用为切入点,论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如何以人格魅力实现教学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3]P158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教师不但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而教师人格在实现教师的职责中将起着重要的作用,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当建立在老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多么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4]P233
教师的人格简单地说是指一种反映教师职业特征的人的品位或格调。[5]P357具体而言,应该包括教师在其职业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优良的情感意志、合理的智能结构、稳定的道德意识和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性。[6]P22教师人格魅力则应当是教师人格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的感染力、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总和。
1.正确的政治立场有助于实现教学目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2005年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时增设的课程。它是一门思想教育课,“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讲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确立并增强对于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念。”[7]P101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两个教学目的:一是传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二是引导学生真正树立起正确的政治立场,成为具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的人才。因此,要达到这两个目的,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任课教师本身要有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坚定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对自己所传授的知识有认同感,在备课过程中才会认真充分地了解教材,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更有信心,更坚定地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
2.广博的知识会使教学内容更具说服力
(1)详实的历史知识可确保教师言之有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虽然是一门思想教育课,但是在讲授过程中必须要寓思想教育于史实之中,否则思想教育就会变成空洞的说教,难以使学生信服。况且如今的青年学生生活在较为开放的时代,他们所接触的东西很多,思想比较活跃,各种社会思潮都有可能对他们产生影响。因此,要真正达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课教师就必须言之有据。归根到底,只有教师非常熟悉与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才能在讲课过程中旁征博引,使思想教育变得更有说服力,从而赢得学生的信任,更好地接受所传授的知识,并将其真正地转化为自己的观点。比如,在讲解中国共产党成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时,可引导学生一同回顾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从而推导出结论:历史是公平的,它曾经给每个阶级探索国家出路的机会,但是都没有成功,所以,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尔后,中国共产党的确证明其能实现两大历史任务,即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所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正是通过对详实的历史史实的讲解,学生才能够更充分更信服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积极作用,从而更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甚至积极申请入党,经受党组织的考验,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2)对最新时事动态的掌握与引用能更好地提升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
历史事件并非孤立的,而是有延续性的,正如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卡尔所指出的那样:“历史就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互为作用的过程,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8]P115教师只有及时关注时事动态,并将这些与历史事件有关联的时事运用到授课过程中,才能更全面地进行知识的讲解,更深入地进行事件的剖析。而学生通过教师知识的传授,一方面会加深对历史内容的了解,另一方面也会发现教师知识的全面性、丰富性,从而更加尊重教师并更加信服其所传授的知识与阐述的观点。比如,在讲到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侵略,从而抢掠了中国很多的文物这一内容时,就可以结合2006、2007年澳门爱国人士何鸿燊慷慨解囊分别以600万人民币购得猪首和6900万港元购得马首并无偿捐献给祖国,以及2009年蔡铭超于法国以总计3149万欧元高价竞拍兔、鼠情况来展开阐述,这样学生既能够重温这段历史,对所讲授的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的内容有深刻地认识,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又能增强忧患意识以及爱国之情。
总而言之,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教师才能够在讲课过程中旁征博引,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赢得学生的尊敬,树立威信,从而使所传授的知识和思想观念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3.良好的教学艺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学艺术中也有充分的展现。良好的教学艺术势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个人的人格魅力。
(1)真情投入以感染学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以史带论的一门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富有感情,做到以情感人,让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观点有更深刻地认识。比如,在讲到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诞生,近代中国一直被各个帝国主义国家侵略时,教师要带有一种悲愤的感情和语气,让学生对当时中国的悲惨境况有所体会,意识到必须增强自身的综合国力,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而当讲到我国人民团结一致打败日本法西斯,赢得近代以来第一次大胜利的时候,教师的语气应当是激动而自豪的,这样能够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从而更好地继承与发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
总而言之,只有教师真情投入进行知识传授,学生才会被感染,更容易接受所学内容,以及更坚定地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更好地达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目的。
(2)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抽象地描述上,而应该充分地运用影视资料以生动直观地展现内容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可以播放《圆明园》片段,让学生对复原的圆明园全景图震撼的同时,更强烈地意识到清政府的腐朽与英国、法国当时的罪行;又比如,在讲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可以播放《建国大业》,让历史事件一幕幕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学生在体会新中国来之不易的同时,会更加热爱祖国,更加珍惜现在幸福安宁的生活。
综括全文,教师人格魅力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只有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信念,教师才会对自己所要传授的历史知识有认同感,从而更富激情地进行正确思想观念的传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以及对相关事件的关注能让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从而更容易让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及观念为学生所接受;三是教师人格魅力外化为良好的教学艺术会有助于教师有效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张冠文.论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育中的示范效应[J].当代教育科学,2003,(14).
[2]李芳.论隐性德育课程中的教师人格魅力[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5).
[3]中国法制出版社编.教育法律法规教师工作手册[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4]郑文樾.乌申斯基文选[M].张佩珍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5]吴铎,罗国振.道德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王荣德.教师人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7]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的若干问题[A].艾四林.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体系与教师队伍建设研究[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8]E.H.卡尔.历史是什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