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艺术到技术美学

2013-08-15 00:49:03文丨安天杭
中国传媒科技 2013年6期
关键词:美学音乐艺术

文丨安天杭

从技术艺术到技术美学

文丨安天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被应用到艺术创作之中,技术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研究技术、艺术、美学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拟从技术美学的存在、技术艺术与技术美学的辩证关系以及对现代技术美学的思考,探析从技术艺术到技术美学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将技术艺术、技术美学运用于实践、指导实践。

技术艺术; 技术美学; 辩证关系; 启示

“当艺术生产关系阻碍艺术生产发展,社会会发展出现艺术革命,新的艺术技巧(技术)会打破旧的生产关系……革命家应充分利用报纸、电影、广播、照相、音乐等新艺术生产技术,改造旧的艺术生产方式,改变旧的感知方式……”

——瓦尔特·本雅明[德]

1 技术美学是否存在?

技术美学是否存在,一直是业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其实只要我们简单的把艺术的谱系摆开来,便能得到答案:

众所周知,艺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已经不满足与传统的七种艺术门类——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塑、诗歌、戏剧,于是摄影、电影、电视,以及最为兴盛的数字艺术应运而生。试问,如果技术不发展,我们如何能接近百分之百的还原所见的美景?我们如何能将文本搬到荧屏?如何能将我们最想表达话以最快的速度告知全世界?

除了技术日趋成熟这一客观原因,技术美学还有它存在的文化语境[1]。美学大家李泽厚先生在其《美学四讲》中,已经明确的提出了美学的四大范畴:“一是自然美;二是社会美;三是艺术美;四是科技美”。[2]《扇舞丹青》,让舞者在“春夏秋冬”四季穿梭起舞,得益于电视技术的发展;《阿凡达》,利用3D为我们塑造了潘多拉星球和蓝色皮肤的“Navi”族人,带来无尽的想象空间与视听冲击,得益于电影技术的进步;乔布斯的“苹果”开辟了智能电子产品的新纪元,使全球为之狂热,拥趸无数,更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因此我们应当承认,技术美学是存在的。不但存在,而且在数字技术无处不在的今天,技术美学理应作为美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得到重视与对待。

2 技术艺术与技术美学的辩证关系

简单来说,技术艺术与技术美学是既相互区别又联系密切的。

2.1 技术艺术与技术美学的区别

探讨技术艺术与技术美学的区别,首先要弄清何为技术艺术?何为技术美学?

我认为,技术艺术,是以技术为传播手段,利用艺术的审美思维来把握和表现客观世界或思想感情,并给人带来审美愉悦的艺术形态;技术美学,则是由科学原理、技术手段和艺术规律所创造的,与传统艺术一脉相承的现代技术所体现的艺术规律和审美价值。如果说技术艺术强调的是一种形态、一种客观存在,那么技术美学,则强调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升华,是技术艺术体现出来的美的内涵。[3]

以音乐为例。远古时期的人们使用简单的节奏来进行耕作、捕猎、作战,也就是说在古代,音乐是作为一种实用性的“工具”出现的,而且具有即时性、不可保存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满足于音乐只是简单的节奏,开始制作富有韵味的词和悠扬的乐曲;人们也不满足即兴的音乐,便不断提高技术,发明了收音机、留声机等,使得音乐可以保存下来供人们反复欣赏。而现如今,音乐不仅可以“听”,更可以“看”——MV的出现拓宽了音乐的展现空间,让受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看到绚烂缤纷的画面效果,甚至欣赏到一个个动人心弦的小故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音乐电视的时空界限也被打破,只需要用鼠标轻轻点击,便可以随时浏览全球各地的作品。技术的发展,非但没有消减音乐本身的魅力,反而给人们带来了“视听”双重享受,既体现出集中了科学家与技术人员智慧的工艺的美,又体现了音乐人创作与导演二次创作的艺术作品的美,悦耳悦目、愉神愉志,体现了技术美学对物质与精神的艺术升华。

2.2 技术艺术与技术美学的联系

技术艺术与技术美学的相辅相成,是物质与精神的密切联系,技术艺术到技术美学的跨越是从物质到精神的艺术升华。

首先,技术美学离不开艺术构成。艺术构成,包括材料、工具、技法等物质基础,创意、构思、表达等创造过程以及对内容、主题的终极显现。以2012年春晚为例:在《关于2012年央视春晚满意度的调查》的209份有效问卷中,关于“春晚30年,您觉得最大的变化是什么?”的问题,有158票投给了“舞台设计”这一选项,占总比例的75.6%。大多数观众表示,今年(2012年)的舞台设计是最大的亮点。[4]2012年春节晚会不仅为中国百姓带来了歌舞小品大荟萃,更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春晚舞美总设计陈岩表示,为了呈现出其不意的舞美效果,整个舞台的升降台由原来的6块增加为304块组合而成,可以任意的组合搭配。而地面、天棚、舞台正面以及两侧,全部设置为全息LED屏幕,不但可以任意上升下降,组合成绚烂唯美的画面,还能利用天棚灯光“天幕”与演员脚下的LED地面可以打出相互呼应的图案,演播厅变成了一个大舞台,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台上台下的观演关系——观众会感觉到自己也是春晚的参与者,互动感将会得到前所未有的体现。与此同时,传统的“年俗味”并未丢却,红色仍将是主体色调,细节处也将充斥着过年的味道。只有物质基础、创意过程和整体效果这三者的完美融合才使得技术由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上的享受,即技术美学的展现。所以我们认为,技术美学不能离开技术艺术。

其次,技术的根本目的是为美服务。如果说传统美学强调的是“以真为美”,重视韵味、个性之美,如绘画、雕塑、戏剧,都是在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抒发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那么技术艺术则强调“虚拟的美”,追求的是视听冲击,好莱坞电影的风靡便是最好的佐证。乔治·梅里爱在电影发展的最初期,便尝试为影片注入“科技”元素,他的《月球旅行记》直到现在都是一部极富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影片,所以在影片的诞生年代,这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轰开了被传统艺术束缚住人们想象力的大门。

技术的虚拟性特征的驱使,使人们越来越着迷于亦幻亦真的“梦境”。从《E·T》《侏罗纪公园》到《指环王》《哈利波特》再到《阿凡达》《泰迪熊》,我们能抽象的概括出如今的人们已经走过了以图像为代表的“写真时代”、走过了以影响为代表的“仿真时代”,迎来了以视像为代表的“造真时代”。当我们在影院看到哈利波特用魔杖释放出一个个神奇的咒语,看到泰迪熊与人类对话生活,看到“Navi”族人捍卫着美丽的潘多拉星球,我们反应的不是“这是假的”,而是默了认各种魔幻而逼真之极的存在,想知道之后发生了什么。模拟空间取代了现实模仿,形象所见取代了理性所知,技术已经创造了全新的审美文化,为美服务。

3 理性对待技术美学

尽管技术已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我们也要理性对待技术,理性对待技术艺术与技术美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内容为王”是放之所有艺术形式而皆准的。我们重视技术,但不能盲目崇拜技术,说到底技术的根本目的是为美而服务,它是延伸艺术生命力的助推器而不是呼吸机,也就是说技术永远无法取代艺术,艺术的本质也绝不是技术——真正的艺术是将技术不着痕迹的融于其中,绝不是被所谓的“高科技”“大制作”喧宾夺主。理性对待技术,融技术于美学,慎用、精用。

[1]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采勇,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

[2] 高鑫.技术美学研究(上)[J].现代传播,2011,第2期:P63-70

[3] 来自网络:《关于2012年央视春晚满意度的调查》,2012-01-29

[4] 来自网络:《总设计师陈岩揭秘春晚舞美》,2012-01-30

[5] 高鑫.技术美学研究(下)[J].现代传播,2011,第2期:P63-70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猜你喜欢
美学音乐艺术
仝仺美学馆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盘中的意式美学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纸的艺术
圣诞音乐路
儿童绘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纯白美学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音乐
“妆”饰美学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3:16:36
因艺术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艺术之手
读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