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发展影响下的中国荧屏——以《我们结婚了》为例浅析国外综艺节目模式不适于中国电视的原因

2013-08-15 00:49:03文丨李倞婧
中国传媒科技 2013年6期
关键词:真人秀明星韩国

文丨李倞婧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91)

在新媒体飞速发展和“90后”收视群体逐渐掌握娱乐节目话语权的今天,观众对于综艺节目的内容呈现出了更多样化的期待和“碎片化”的接受特征。这种“碎片化”不仅体现于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也体现于在同一个社会意识形态下不同人群的个体喜好和关注元素的不同。也许新媒体的存在可以呼应这种“碎片化”,在一定程度上抢夺中国电视观众并满足这些受众对于观看多样化国外综艺节目的需求,但是中国电视切不可一味为了追求收视率而沉浸在对于欧美、日韩和港台的节目模式的克隆之中而丢掉了属于我们的文化和灵魂。正所谓“学我者活,似我者死”,中国电视本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思路可以把娱乐的尺度放多大、可以借鉴哪些外来的元素,笔者认为对于这个平衡点把握的准确度足以影响中国电视的整个发展进程。近年来,关于中国电视为什么不能大量引进国外高收视率节目的讨论越来越多,本文以《我们结婚了》为例,旨在做出对于不可行的借鉴元素的初步思考。

1 我们结婚了》进入中国的基本情况

自2006年以来,随着网络视频网站和各种民间字幕组的不断出现,韩国娱乐节目逐渐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同步进入了中国市场,以其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和自由开放的运作方式给中国综艺节目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1.1 《我们结婚了》在韩国的播出概况

《我们结婚了》是2011年韩国最受欢迎的综艺节目之一,由2008年2月6日韩国MBC制作的农历新年特别综艺节目发展而来并于同年3月16日正式首播。由于定位别出心裁、特殊新奇,在节目放送初期便拥有了很高的收视率。作为“周末之夜”系列节目之一,该节目播出时间定在每周六晚上,这段时间正是韩国人能全家聚在餐桌前一边看电视一边享用周末晚餐的“黄金时段”。

《我们结婚了》是以艺人的“结婚假想”为卖点的实境真人秀综艺节目。几对明星假扮成新婚夫妇,真正将自己的行礼搬过来装扮起自己的“新婚房”。假扮成新婚夫妇的他们,以诙谐幽默的方式模拟现实生活,在这一过程中观众可以看到两个明星彼此之间因不同的性格和生活方式而碰撞出来的笑点、感动以及浪漫的火花,模拟夫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充分得到了观众的共鸣。在参与者的设计上节目制作单位所邀请出演的艺人都是最当红的偶像,正由于出演者大多来自当红偶像团体而使得“夫妇”在节目内外的互动均备受媒体及观众的关注,这甚至成为了这档节目拥有较高的品牌忠诚度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1.2 节目内容分析

作为一档季播明星真人秀节目《我们结婚了》在每周末播放一期,每一期又分为上下两集播出。节目定位的受众群也较为广泛,主要吸引着12岁以上正憧憬爱情的青少年以及50岁以下的家庭主妇和已婚人士们。节目的呈现大致分为四个环节:“夫妇”生活全景式的曝光、在演播室现场直播的主持人、嘉宾即兴评论和明星的内心独白。四个部分穿插进行,以日常的“夫妇”生活曝光为主,曝光内容就是“夫妇”新房内正在发生的日常活动(做饭、做家务、看电视、宴请客人等等)和“夫妇”的周末假日,前者采用的是录制后的精简版本而后者则是事先并没有进行过排演的直播画面;在演播室的主持人由一男一女搭配,这种安排起到了联接评论嘉宾和“夫妇”生活现场的作用,但是大多数联接和背景信息还是主要通过富有戏剧张力的字幕表现,由于字幕诙谐、幽默、表现力较强以至于在第二季和第四季节目中取消了主持人的出场;在嘉宾即兴评论环节中,栏目组会请来“夫妇”的亲朋好友等来到演播室实时点评正在进行的“夫妇”生活,他们和普通观众一样观看“夫妇”生活的视频画面,一边观看一边发表即兴评论,以“画中画“的呈现方式通过“夫妇”在生活现场的表现与嘉宾们的反应相呼应而使得节目的播出变得更加有笑料;内心独白环节实际上就是起到了传统“真人秀”节目中“忏悔室”的作用,当夫妇的生活进行到某一高潮情节或重要结点时,明星会以跳出夫妇模拟角色的身份诉说在那一刻内心的真实想法,这些都是事先已经采编好的视频。

1.3 真人秀元素分析

作为一档明星真人秀节目,《我们结婚了》将室内与室外拍摄环境相结合。室内环境拍摄明星日常生活,满足了粉丝们对明星的偷窥欲,在家庭模拟场景内全方位摄制摄像头,更多的暴露出参与明星真实的性格缺点和私生活故事;室外环境拍摄明星的周末假期活动,与一同参与节目的其他明星开展竞技项目,表现明星之间你争我夺的火热场面,而每周两天的录制时间给了参演明星较大的展现空间。

1.4 通过新媒体引进中国

2011年2月14日,中国网络视频行业知名品牌“优酷网”宣布与韩国电视台MBC达成合作,将韩国最热门的综艺节目之一《我们结婚了》引入中国。正版高清的《我们结婚了》每周六下午4点在优酷实时更新,和韩国保持同步播出每一期的节目。优酷的首度引进在其国内和海外市场都引起了较大反响,根据优酷视频点播的不完全统计,仅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我们结婚了》的系列高清视频就被播放了超过5000万次,观众评分稳定在9分以上。

2 社会意识形态层面的“碎片化”

对于中国来说电视无疑是个舶来品,直到今天我们也在借鉴国外优秀的经验,在学习和模仿之中创新。那么像韩国综艺节目《我们结婚了》这样一种卖点特色鲜明、拥有良好经济效益的节目形式为什么在中国荧屏上看不到呢?不存在即是因其不合理,不同的国家就像不同的“碎片”,折射出差异性的历史和现实。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中也强调了这个世界应有多种声音,要保持和发扬各民族文化的特性,使这个世界呈现多彩缤纷的文化精神景观。

2.1 电视自身功能层面的原因

从电视自身来看,它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的属性,在不同的国家和时代,侧重点有所不同。在这一层面上,韩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电视倾向经济属性,中国电视则更侧重政治属性。在韩国,政策允许非政府电视台向国家注册营业执照建立商业化部门。以播出《我们结婚了》的MBC电视台为例,这就是一个民间电视台,政府干预较少,办台相对自由,娱乐色彩更明显。MBC-TV的全称是韩国文化广播公司电视台,作为韩国三大电视主流媒体之一,由独立系商业广播局出资,节目形式多样、内容繁多是其最大特点,以综艺节目和影视剧见长。

中国的电视台是属于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电视自从传入中国就体现出了高度“宣传教化”的功能,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文以载道”从纸质媒介延伸到电视媒介上的体现。在这一点上,《我们结婚了》因其节目形式的限制,既难以承载主旋律色彩又缺乏公益角度的考虑。

2.2 价值判断方面的考虑

一个家庭由婚姻关系维系,一个社会由无数个家庭构成。《我们结婚了》这样一个以婚姻为游戏内容,以家庭为模拟场景的真人秀节目明显与中国社会传统的道德观念相悖。中国人的婚姻观念相对保守,社会伦理不能接受以《我们结婚了》为代表的一系列以“隐私曝光”为卖点的节目搬上“神圣”的电视荧屏。而有意思的是,国内以婚恋为卖点的节目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只不过全都发展成为了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相亲和征婚。从山东卫视的《爱情来敲门》开始,到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高潮迭起,再到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和东方卫视的《百里挑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电视相亲娱乐节目火速红遍大陆。那么为什么有相亲节目却没有分手节目?笔者认为,这大抵也与传统说媒婚俗和国人喜爱保媒拉纤的文化特色有关。

《我们结婚了》作为一档以“揭示”婚姻场景中的人性为目标的真人秀节目可以呈现婚姻幸福,但也允许“离婚”的情况发生。而中国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体现在电视媒介上,大抵就只能允许电视节目做“月下老人”而不允许电视呈现婚姻关系的结束。

2.3 娱乐趋势的不同

2.3.1 参与者的不同

在韩国,明星和娱乐节目之间的合作共赢关系模式发展十分成熟。一方面,韩国拥有较强的明星制造业,明星必须经过一段训练生时期,然后借助电视综艺节目的方式推向市场;另一方面,随着韩流名人在各国的兴起,韩国明星人气越来越高,这也为节目的收视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因此,以“明星”、“游戏”、“真实”为卖点,以《我们结婚了》为代表的韩国娱乐节目的参与主体一直是游走于韩国娱乐圈各个领域的明星们。

与韩国明星参与者主导娱乐节目的境况不同,中国综艺娱乐节目“平民化”趋势显著。活跃在电视荧屏上的节目无论是前面列举的一系列相亲类节目,还是前几年以《超级女生》为代表的泛滥“海选”,亦或是现今收视率最出色的央视《星光大道》,上海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这些节目都走的是“平民化”路线,并以反偶像和普通人的圆梦为核心环节。以“反偶像”为切入点,最终以打造“平民偶像”的目标,在中国已经成为了较成熟的节目套路。

2.3.2 节目摄制环境的选择不同

前文提及的所有中国电视上正活跃的综艺节目大多是在演播室里录制完成的,演播室录制也确实有着封闭性强,不易受外界影响的优点。考虑到历史因素,不难发现观众的这种审美情趣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闭和固定性特色有着一致性。

然而分析韩国电视市场环境,可以看出走出演播厅正是当前韩国综艺节目发展的流行趋势之一。户外的综艺节目是继竞技类,爱情配对类,脱口秀类之后韩国综艺节目的又一集中卖点。《我们结婚了》当中节目组设计的“夫妇”周末假日情节即响应了这种趋势的要求,无论是室外的游泳池,还是在印尼的黄金海岸,穿着亮丽的明星们总是高收视率的保证。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抢夺《我们结婚了》的市场,MBC的主要竞争对手SBS和KBS也已分别在相同时段推出了《家族诞生》和《两天一夜》两档户外类综艺节目,均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

3 新媒体时代观众的“碎片化”接受特征

3.1 新媒体和电视传统媒介的不同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又一个媒体形态,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的特质决定了比起电视传统媒介它可以更加满足受众“碎片化”的娱乐需求。所以《我们结婚了》在网络上共享会比电视传播更有优势,也正由于新媒体的应用较大程度上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传播界限,明星主人公在电脑屏幕上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广泛传播,甚至称为街谈巷议的话题。

与新媒体不同,电视是使用电子技术手段传输图像和声音的传播媒介,两种截然不同的媒介必然不能要求它们承担同样的属性。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谈及了一个重要观点:媒介即信息,媒介即隐喻。就像原始烟雾信号不能传达复杂的哲学信息,印刷品不能承载音像的内容一样,电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本身虽然自带有强大的娱乐属性,但也可以承载一定的政治色彩。在中国这样一个意识形态色彩浓烈的国度,电视更加适用于把握舆论的正确导向,呼应最广大中下层人群的需求。

3.2 中国观众的“碎片化”接受特征

随着社会阶层的深刻变化,社会观念也呈现着“碎片化”趋势。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推进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多样化的外来文化,这些文化的涌入造成了社会观念的利益化和个体化的倾向。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人们,价值观念和社会态度“碎片化”的趋向则更加明显。而由于价值判断的多元性,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地理的条件影响,人群的不同偏好体现在代际划分、城乡差异、收入差距方面的因素也都十分多元化。《我们结婚了》这样一个主要依赖明星粉丝群的节目形式在中国缺乏受众群的品牌忠诚度,虽然韩国明星多粉丝的总量大,但是考量到每一位艺人身上粉丝数目就有限了,而一旦这个节目下一个播出季邀请了另一位明星,前一批观众就会跟着流失掉。如果《我们结婚了》在电视荧屏上不能为最主流价值观所接受,这种节目形式就有理由不存在。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写道,人类从一开始就像囚徒一样双腿和脖子都被锁链锁住了所以他们不能回头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火光把他们自己投射到洞壁上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影子让他们感到惊奇,并把光影幻像看作了真实存在。这一说法暗示了人类对于影像所存在的原始冲动。一方面,电视作为媒介本身就有着浓厚的娱乐属性,另一方面,观众不由自主的认为电视里所映射的世界就是真的。而在中国,观众更加信赖电视里所映射的世界,所以中国电视只有探求兼顾导向性和娱乐性的出路才会发展的更顺利。

不同人群的不同观点“碎片”就像一个万花筒,折射出了他们对主流电视媒体的需求。正是有这么多的“碎片化”和差异性存在,一个国家文化的整体性才更是不容小觑。对以上多种“碎片”加以整合,才是上升到民族层面的主流文化。

中国广播电视行业服务于人民,只有真正被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喜爱的节目形式才适于搬上中国荧屏。以《我们结婚了》为代表的一系列国外综艺节目模式并不适于我国大众文化审美,而“以人为本”才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有理由相信真正主流电视观众的审美情趣,娱乐但不落于流俗;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真正符合主流的观众审美理念可以给予电视节目形式以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参考资料

[1]游洁:《电视媒体策划新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版

[2]黄升民:《碎片化:品牌传播与大众传媒新趋势》,《现代传播》2005年 6期

[3]柏拉图:《理想国》,李飞,李景辉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尹鸿等:《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

猜你喜欢
真人秀明星韩国
火卫一上的真人秀
军事文摘(2023年14期)2023-07-28 08:40:26
韩国“第一步”
环球时报(2022-08-06)2022-08-06 15:16:03
聚焦韩国大选
金桥(2022年4期)2022-05-05 06:10:06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智族GQ(2019年9期)2019-10-28 08:16:21
在韩国走马观花
交通安全小明星
幼儿园(2017年23期)2018-02-07 15:26:54
明星们爱用什么健身APP
Coco薇(2017年2期)2017-04-25 03:02:27
扒一扒明星们的
Coco薇(2016年10期)2016-11-29 16:59:54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新闻传播(2016年21期)2016-07-10 12:22:35
户外明星真人秀为何火?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