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敏 曾凡江
(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图书馆,南宁530222)
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是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高校的情报信息中心,也是高校进行思想宣传教育的阵地[1]。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如何建设现代化的医学图书馆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大学校园?我校围绕 “独立学院五年过渡期评估”积极开展图书馆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我院作为医药类三本独立院校,本着 “以人为本、理论够用,实践性强”的教育教学方针,着重加强医药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培养新时代合格医药人才。高校图书馆由于自身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在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充分发挥图书馆现有的文献资源和各种教育装备资源作用,提高图书馆在文化导向、文化宣传、文化行为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探讨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为主要目标,建立以需求为主的现代化育人课堂,加强三本医学院校图书文献资源建设十分必要。
图书馆学家刘国钧先生在 《图书馆学要旨》中指出:“图书馆成立的要素若加以分析,可以说有四种:图书、人员、设备和方法”[3]。
三本医学院校图书馆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优化管理人员队伍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图书馆的四要素中人是最活跃、最根本的要素。21世纪是信息化的新世纪,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及服务形式的转变,基于网络环境的现代图书馆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以网络化和资源共享为特征的全新文献资源存储和保障体系,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就必须加强文献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面对大量的、内容复杂的文献资料,进行准确的挑选和科学的整理加工,从而快速便捷的服务读者[4]。这就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图书报刊文献管理、情报档案管理、教材管理等基础之上,要求老师对校园网络覆盖、信息技术维护、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等现代电教信息技术有所掌握。我校图书馆适应新形势下的人员要求,坚持“送出去、引进来”,送青年骨干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学习,同时积极引进本科及以上电教专业的新人,由老同志对其基本管理进行传帮带,又注入新鲜的 “血液”实行网络信息化目标管理,另外将网络计算机房纳入图书馆的管理,并开展教学和培训课程,拓宽图书馆资源的有效利用的同时,增添了图书馆的活力,更加有效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广大杏林学子、教职工服务。
2.2 加强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图书馆收集的各种类型文献资料的总和,简称馆藏或藏书[5]。高校图书馆依据专业性质和读者的需求来选择、收集和积累文献资料。因此,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并不是各类型文献资料的随意堆积,而是一个有目的、有系统的过程[6]。构成医学文献信息质量主要体现三点内容:①收藏的文献要体现“对口需要”的特色,医学科研系统图书馆的主要读者是医学科研人员,读者对其专业和研究课题密切相关的、具有一定专深度和新颖性的医学文献偏重于基础研究,文献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的同时,应当以所属医学研究机构的专业方向相关的成熟、准确的专业基础文献为主;②收藏的所有文献的自身内容应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能代表各学科的研究前沿,对教学、科研、临床工作进行参考和指导;③收藏的医学文献所形成的整体结构应具有科学性,涵盖从基础到专业的各个层次,同时注重临床医学文献的收集,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和完成临床科研项目,提供系统完整的临床医学文献,和最新发展动态[7]。
所以,在构建我院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教育、科研为首要职能,建立基础医学文献为主,对所属医学研究机构的专业方向及相关文献、学科材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收藏,同时对生物医学科研系统中查阅较多的外文机构最新研究的前沿、权威信息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最后兼顾其它专业领域的信息文献进行综合,以满足学生、教师在专业基础、教学理论、临床实习、科研项目上的专业需求。在此基础上,投入大量的计算机设备以及各类综合学科、文学艺术等领域的信息文献,拓展医学院校图书馆的休闲娱乐职能,丰富读者对精神文明追求的内涵。
医学院校图书馆的发展建设不仅需要建设特色馆藏资源,加强文献的储存、流通方式的技术升级、对等技术引进与应用以及提高内部管理人员业务能力,还需具备现代管理思想、高效组织、科学管理手段、专业化的管理人员。没有科学有效的管理,即使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如果不能将文献信息资料及时准确传递到用户手中,则现代化的设施也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图书馆工作的现代化,不仅取决于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而且取决于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尤其是针对专业性较强的医学院校图书馆。
我校图书馆在管理体制改革中积极探索和践行,通过近年来专业化管理人员的引进和定期安排管理骨干业务进修和学习,建立了一只高素质、专业基础扎实、业务水平精湛的高效率管理队伍。不断的引进现代管理思想,采取一系列科学的管理手段,包括突出特色馆藏、划分功能分区、构建舒适环境、开展丰富活动并结合计算机电教课程为载体,将文献检索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辅修课程等等,通过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内容育人,充分挖掘了图书馆现有的文献资源和各种教育装备资源的作用,使其的教育职能得到有效延伸和拓展。
高校图书馆文化是指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良好的图书馆文化对学生具有导向、教育、凝聚、激励等功能,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8]。高校图书馆应充分认识,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9]。随着高校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和结构的多层次化,图书馆必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特有的优势,发挥更多的教育功能,充分重视和做好三本医学院校图书馆的建设发展工作,充分发挥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培养出综合素质强、全面发展的合格医药类专业技术人才。
[1]李艳楠.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利用分层次培训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0):54-56.
[2]窦春莲.发挥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导控功能[J].教学与管理,2004,(12):33.
[3]于良芝.图书馆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83.
[4]李湘鸿.网络环境下的学科馆员制度与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实现[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08):109-111.
[5]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102
[6]蒋葵.探析划分医学图书馆类型的要素[J].医学信息,2006,1(19):66-68.
[7]黄玉华.加强海南医学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初探[J].医学图书馆通讯,1996,(1):16.
[8]杨宇涵.加强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 全面营造育人氛围[J].图书馆建设,2002,(2):23-24.
[9]邓小明.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5):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