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东 代世凤 肖 琳
(重庆市潼南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重庆402660)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抢救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78例※
杨 东 代世凤*肖 琳
(重庆市潼南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重庆402660)
血液灌流;血液透析;有机磷;中毒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是基层医院的常见危重病。服毒量大、中毒症状重、服毒后未被及时发现,或者延迟入院的患者,常规药物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我院重症医学科用血液灌流(HP)联合血液透析(HD)治疗78例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疗效良好,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78例患者中男33例,女45例;年龄14~71岁,平均38岁;均为口服中毒,服毒至就诊时间为0.5~48h。服毒种类:氧化乐果25例,敌敌畏21例,辛硫磷11例,水胺硫磷5例,敌百虫3例,混合有机磷农药13例。中毒表现:深昏迷35例,呼吸衰竭21例,脑水肿38例,肺水肿15例,抽搐27例,肌震颤32例,消化道出血4例,血压升高47例,心力衰竭8例,肾功能不全6例。血清胆碱酯酶活力在30%以下。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按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治疗:①常规给予清水洗胃机彻底洗胃,已出现呼吸麻痹者先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后再床旁洗胃,洗胃后用硫酸镁30~50g导泻;②解毒:a.胆碱酯酶复活剂,采用氯磷定每1h肌注1g,连用3次;再每隔2小时肌注1次,连续3次;再改为维持量1g肌注,4~6h 1次,共用72小时。72h后根据病情减量或停用。b.抗胆碱药:不主张阿托品化,如果流涎、全身多汗,肺部湿啰音者予以长托宁1~2mg肌注,心率控制在60~100次/分,瞳孔较前扩大。③所有患者均予以血液灌流(HP)联合血液透析(HD)治疗。本院采用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建立血管通路后,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为珠海健帆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HA230树脂血液灌流器,联合KF-201空心纤维透析器。患者从入院到开始行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HP+HD)时间1~3h,治疗1.5~2h,普通肝素首次剂量0.5~1mg/kg,维持8~10mg/h,有出血者在血液净化结束时用鱼精蛋白静脉推注,用量按肝素用量1:1进行中和。血流量控制在150~200ml/min。④在治疗过程中监测生命体征,监测中心静脉压,出现呼吸衰竭者尽快气管插管,机械通气。⑤所有患者均禁食3~4天,机械通气治疗3天后不能脱机者,留置胃管,鼻饲流质饮食。⑥充分输液促进毒素排出,注意水、电解质调节,防止酸碱失衡。有脑水肿者予20%甘露醇脱水,适当补充氨基酸、脂肪乳;有严重低蛋白血症者适当补充人血白蛋白或血浆等;有感染者应用抗菌素;有心衰者应强心、利尿;有消化道出血者应用生长抑素、泮托拉唑、止血;有肾功能不全者尽早作血液透析;肝功损害者应保肝治疗。⑦做好气道管理,一定要保持气道通畅,患者意识恢复、自主呼吸恢复、肌力恢复、咳嗽有力、达到脱机指标者尽早脱机和拔气管导管。拔管后有感染者继续抗感染,加强护理,翻身拍背,口服化痰药或进行雾化等促进痰液排出。
死亡4例,2例患者因服药量太大,发现太晚,1例在血液净化到1.5h时死亡,另1例因合并心力衰竭,加上高龄67岁,入院次日死亡;2例因家庭经济困难,家属放弃治疗。其余74例均成功救治,随诊无1例出现反跳及后遗症。
3.1 血液净化的时机和特点 估计一般治疗效果差,量大;先天或后天有肝、肾功能异常;服毒物或药物超过自身清除能力30%者[1],均应入院后尽早进行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最佳时间是中毒后6h以内,毒物刚进入血液时有一定峰浓度,此时进行HP+HD治疗,能够大量清除毒物,因此效果最佳,有利于胆碱酯酶复活。中毒时间长、吸附效果差、有低蛋白结合力的毒物或药物中毒者,如合并肾功能不全或肾功能衰竭者尤以HD为佳;HP适用于脂溶性高、易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毒物或药物,清除率高。本院应用的HA230树脂血液灌流器,是一种广谱吸附剂,其吸附容量大、吸附速率快,能有效清除患者体内有机磷农药及其代谢产物,1次能清除约30%~50%[2]。HP+HD适用于所有服毒物或药物者,特别是血压低、贫血者最适合[3]。所有患者中进行1次HP+HD者61例,进行2次HP+HD者7例,进行3次者5例,进行4次HP+HD者1例;其中有11例第1日连续使用了2个HA230,3例为第2日连续使用了2个HA230。
3.2 对症处理 血液净化后,仍需依据药物或毒物对人不同脏器的损害,继续给予相应的治疗,特效解毒药物和机械通气在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救治中仍然非常重要。
[1]柳荫.血液灌流抢救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疗效观察[J].临床急诊杂志,2007,8(2):108-109.
[2]李广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抢救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39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9,3(16):183.
[3]黄伟,苏颖,刘灵,等.血液透析在儿童急性中毒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荟萃,2008,23(23).
10.3969/j.issn.1672-2779.2013.05.038
1672-2779(2013)-05-0057-01
苏 玲
2013-02-20)
重庆市医疗特色专科建设项目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