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开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主任、教授)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论断阐明了我国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面临的形势,旗帜鲜明地驳斥了“怀疑论”、“否定论”,对统一全党、全国人民思想,明确方向,引导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判断不是凭空想象而来的,而是建立在客观认知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之上的。
目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性决定了对时代特征判断的困难性,因此单一的分析方法,单向的思维方式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要科学认识全面把握战略机遇期的判断,就必须运用战略思维和辨证思维,既从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层面谋划,也要从现象透视本质、从局部把握全局、从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中认识问题。
从方法论的认识角度而言,“战略机遇期”是一个基于客观存在而又见之于主观思维的时间范畴。其客观存在,是说国内外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存在状态及未来走势;其主观思维是一种基于对一个时期内国内外形势的总体把握、系统考量和综合判断而得出的具有全局指导性、长远决定性的判断,即为战略。
因而,这一概念的内涵即战略的本质,具有全局指导性、长远决定性。一旦做出战略部署,战略的基本方针在短时间内是不会变化的,其基本内容在短期内也不需要调整。如果不能够理解这一点,我们就有可能由于时空的、短暂的、间歇的、非决定性的变化,对我们以前所作的决策产生疑惑甚至动摇。相反,我们只有坚定信心,善于在迎接挑战、化挑战为机遇的过程中把握规律,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才能抓住历史所赋予的机遇,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前进。
战略机遇本质是“利好”的。战略机遇期实际是指特定的有利环境和条件及其时间段。也就是说,战略机遇一定是好事,不是坏事。不管这种“利好”表现为何种方式,是明显的、一眼就看见的,还是潜在的、隐藏在挑战之中的,需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观察并要创造的,但必定都是好事,是前景光明的。如果对战略机遇期的这种“利好”的本质特征没有明确的统一认识,就很难拥有判断的标准,也就无法进行我国发展战略机遇期的全局判断。
战略机遇存在顺境和逆境两种表现方式。严格地说,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在生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都会不断地面临战略机遇,且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是有时表现为顺境,即有利环境和条件比较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机遇大于挑战;有时则表现为逆境,即眼前不利环境和条件比较明显,阻力较大,障碍较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挑战大于机遇。顺逆境战略机遇总是轮流出现的,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一个国家和民族,不可能一帆风顺。当顺境战略机遇出现时,好事较多,但也暗藏坏事;当逆境战略机遇出现时,从眼前看、表面看,往往似乎困难重重,但其中暗藏着可以转化的有利因素。
当前国际体系正在经历着深刻的转型与调整,而国际权力结构的变化即国际权力的分散性是本次体系转型的重要标志。从权力类型上来看,这种变迁主要体现在经济性权力向着新兴市场国家转移。不可否认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当前国际权力结构中仍然居于核心地位,但是非西方国家的群体性崛起正在改变着原有的国际权力分配格局,有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从发展趋向上来看,未来国际体系结构已经不再是少数几个国家所能把持和左右的了。这一趋势符合世界政治发展的潮流,也符合中国一贯主张的原则立场。在此背景之下,中国外交的施展空间更大了,这为创造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国际大环境具备了更多的现实条件。
在这个基本判断下,我国周边的地缘政治因美国的全球战略东移而有所复杂和恶化。仅就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而言,由于美国的介入,公开和暗中支持日、菲、越不断挑起事端,已经给我国周围的安全环境增加很多麻烦,不仅侵犯了我国主权,威胁了我国的安全,而且牵制了我们大量的精力、物力和财力。尽管美国也把我国作为首要战略对手,不仅在军事上包围、遏制我们,而且在外交上力图离间我国与部分国家的关系,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也用各种办法予以抑制。但我们也要全面分析这一局面。
美国实施亚洲再平衡战略重返亚太,中国因素自是其重大诱因,但绝非唯一目标。作为一次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全局性重大战略调整,挤进东亚一体化进程、服务国内经济振兴、重塑后反恐时代军事部署、防止盟国体系崩盘等,也都是重要原因。但是,目前北部的中俄关系和东南的两岸关系均处于历史最好时期,西北部的“上合”组织外延扩大、内涵深化,东北部的中日韩经贸合作动力未减、潜力巨大,这一切均意味着美国难以做成围堵中国的“天网”。
再如南海问题。南海局势紧张,越、菲等国一再越线挑衅,美同各声索国互为支撑,使得中国海洋主权面临重大挑战。但是,由于我国陆地边界纠纷基本得到解决、台海形势基本稳定、海上能力逐步提升等原因,我国第一次真正具备了直面南海问题的国家能力和民族意志,这是中国实力、利益、战略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崛起下一阶段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使命,将伴随中国崛起下一阶段的全程。中国须牢牢将其放在崛起进程中加以重视,既要有决心,也要有耐力,把握自己的节奏,不随风起舞。
整体上看,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生态保护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但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演化,我国同各主要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持续平稳发展,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明显提高,国际环境总体上仍然有利于我国的和平发展。国际格局的深刻调整为我们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事务、提升国际话语权提供了重要机遇;世界新兴产业的新发展、科技创新的新突破,为我们提供了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转型的良好机遇。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快速发展,在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改革发展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等领域都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些因素增强了综合国力,也增进了国人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国家实力的增强是确保我国顺利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可靠保障。十八大报告中又再一次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坚实的实力作为基础,而这反过来又将增加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可以说,我国已经进入了国家实力与发展潜力的双向良性循环轨道,即国家实力的增强进一步激发全民族的积极性,从而能够更为有效地挖掘发展的潜力,而发展潜力的挖掘又将进一步增强国家实力。
2011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国际上再次出现一些“唱空中国”的声音。但是在城镇化、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因素的推动下,我国经济仍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这是判断我国继续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国内依据。
以工业化为例,2011年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占比分别为10.1%、46.8%和 43.1%,说明我国面临向工业化后期和信息社会转变的双重任务。我国的工业化还处在中期,服务业发展与世界水平相比还处于较低水平,无论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还是服务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比重,都还有巨大潜力和空间。
而与工业化同步推进的城镇化也带来足够的发展空间。我国的城镇化目前仍处在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据估算,城镇化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大体能带来7万亿元的市场需求,这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从我国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看,无论是需求方还是供给方,都仍然蕴藏着巨大潜力。从需求方看,虽然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前列,但以人均水平计算仍然较低,在加速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经济发展阶段,我国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供给方看,经过30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已经得到巨大提升,人口素质、管理水平、科学技术、装备水平、资金规模、对外经济合作等影响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改革开放”是过去30多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最大动力,也是过去10年抓住战略机遇期加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展望未来,能否继续把握战略机遇期,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然取决于推进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改革能否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如果说过去的30年中国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华丽转身是第一次转型,那么如今中国正步入实现向高收入国家转变的第二次转型时期。在第一次转型过程中,中国依靠“人口红利”和“土地红利”等要素驱动,成功跨越了低收入国家的“贫困陷阱”,那么在第二次转型中,要充分利用改革形成的“制度红利”和创新形成的“技术红利”,推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进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亦是改革的战略机遇期。
正确认识和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正确地看待矛盾、问题和困难。这离不开辩证思维。如果缺乏辩证思维,就容易把挑战与机遇、风险与成功、困难与顺利等截然分开,陷入非此即彼的误区,在复杂的客观形势面前产生困惑,从而丧失机遇、影响发展。
战略机遇期是在矛盾运动中生成的,是在解决各种矛盾中保持的。当前,我国既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矛盾凸显期。这本身就是矛盾,但也恰恰表明机遇总是寓于挑战之中、成功总是需要战胜风险。正确认识这一矛盾现象,关键在于弄清楚是挑战大于机遇、机遇微乎其微,还是机遇大于挑战、挑战可以被战胜;弄清楚是冲突大于和谐、和谐难以实现,还是和谐大于冲突、冲突可以被化解;等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其中有些矛盾和问题还比较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当保持清醒头脑,正确把握战略机遇期的基本面。必须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政治优势,中国人民紧密团结、不懈奋斗的合力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物质条件优势等,都在继续有力地支撑着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关键是要见微知著、妥善应对,把挑战变成机遇,把危机化为契机。要在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上下功夫。我们党成立90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胜利,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党能够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顺应形势、抓住机遇,把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积极推动战略转变,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胡锦涛同志指出,能不能始终牢牢抓住机遇、积极用好机遇,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我们民族自强能力的重大考验。这就突出强调了主观能动性对于利用客观机遇的重要作用。可以说,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是一个按照战略思维的要求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过程。对于我们党来说,必须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不断增强科学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认识能力和有效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实践能力,切实搞好战略筹划和宏观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