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旭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五位一体总布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的高度,对加快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推动文化繁荣和发展,不仅是“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尺度,而且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这就要求以全新的高度和视野布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第一,着眼于五位一体总布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精神支撑。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人们的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都经历一个大的转变。斯特斯·林赛认为,“一个国家能否繁荣,文化是一个重大的决定因素,因为文化影响到个人对风险、报偿和机会的看法”;“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文化价值观确实是重要的,因为它们影响到人们对进步的想法”。[1]英克尔斯也认为,“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以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否则,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会得以实现。即使经济已经开始起飞,也不会持续长久。”[2](P4、P8)中外历史已经表明,现代化的实现、大国的崛起、民族的复兴总是与文化精神的大变革相伴随的。
2012年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5000美元,进入5000美元以后的发展阶段,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关键发展阶段。随着基本生活问题的解决,人们会更加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从而会更加注重物质产品的文化含量,更加重视产品的品质,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精细程度、文化附加值以及审美含量等。与此相适应,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即扣除劳动和资本因素之外的“余额”,包括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技术进步、管理提升、组织创新、制度变革等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正因如此,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既会突出地凸显“资源瓶颈”、“环境瓶颈”等“瓶颈”,也会显著地突出“文化瓶颈”。劳动者的素质,包括敬业、惜时、遵章守纪、诚信等职业规范以及知识、审美水平、能力水平等文化因素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作用将迅速上升,文化软实力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将比以往时期更加明显,文化在我国综合国力提升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突出。
另一方面,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不仅意味着拥有繁荣的经济,而且也意味着拥有繁荣的文化,不仅意味着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的显著提高,也意味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品质的显著提升,“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同步增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文化繁荣发展不仅是衡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尺度,而且也是衡量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只有物质产品的丰富而没有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就谈不上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一个强盛的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只是经济强国、军事强国而不是文化强国,也谈不上是一个真正的强国。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较量将越来越依赖于由军事、经济实力组成的有形硬实力和文化、价值观、对外政策等组成的无形软实力这两种力量的结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着眼于五位一体总布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意味着:其一,要从新发展方式是一种基于创新或观念为核心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方式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提高人们精神文化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文化熏陶和教育的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引导人们提高素质、转变观念、迈向文明,打造新型的“现代人”,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文化条件。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其二,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内容,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把文化建设放在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同等的地位,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协调发展”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强化文化建设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着眼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和现代化的核心价值取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进入人均GDP5000美元以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城乡结构、消费结构变化步伐将显著加快,文化消费将进入大幅跃升阶段,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等特点,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对文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也是现代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公正平等是现代文明社会最重要的价值理念之一。正如罗尔斯所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理论,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或修正;同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3](P1)“在一个正义的社会里,平等的公民自由是确定不移的,由正义所保障的权利决不受制于政治的交易和社会利益的权衡。”[3](P2)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正平等既体现在经济、政治、社会领域,也体现在文化领域尤其是公共文化领域。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落实文化惠民、文化民生理念,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文化发展领域的具体体现、繁荣和发展文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公正平等价值理念在文化领域的延伸和体现。
着眼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和现代化的核心价值取向,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就是要着力构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创造新的文化品种、样式、载体和风格,催生新的文化业态,生产群众喜闻乐见的差异性、个性化和多样化文化产品和服务。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保障公民文化权利,即公民依法享有的参与文化创造、享受文化成果、表达文化主张、其文化创造成果得到应有保护等方面的权利。
第三,着眼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新发展优势的时代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发挥文化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着力加强自主创新,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这些都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尤其是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有关。文化产业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是典型的生态型产业。目前,美国和意大利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5%,日本占20%,欧洲国家平均在10%至15%之间。杭州市已经实现产业结构从“二三一”排序转向“三二一”排序,其中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2011年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2%。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5%,如果“十二五”期末能够达到7%,将对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贡献2个以上百分点。因此,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从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另一方面,当代社会各种产业利润主要靠领先的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来实现,自主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支撑和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导力。在当代由研发、设计、制造、物流、销售、服务等环节构成的产业价值链中,有一条著名的“微笑曲线”,加工制造业在价值坐标的下端,而研发和市场营销在价值坐标的上端。我国传统的以加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位于产业链低端,只能获取产品价值的小部分。如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已经上升为关乎我国最终能否实现现代化的全局性问题。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和强有力的动力引擎。这是因为,文化产业是文化、创意、技术高度融合的产业,是自主创造和技术含量高的一种产业门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提升产业产品的文化、创意、技术附加值,推动产业链由低端的加工向高端的研发和营销等上升,而这些都与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有关。
着眼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新发展优势的时代要求,就是要强化经济发展中文化的、科学技术的、信息的,乃至心理的要素的作用,不断地增强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含量,从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是要使文化具有经济力,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文化的产业属性和商品属性解放出来,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培育,使文化产业进入当代经济发展的整体机制之中,强化文化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1][美]斯特斯·林赛.文化,心理模式和国家繁荣[A].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陈克雄译.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原著.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3][美]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