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朱德经济建设思想中的科学发展元素

2013-08-15 00:46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6期

潘 亮

(安徽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可以说,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是建国以来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朱德作为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非常关心国家的经济建设,在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提出了诸多宝贵的观点和思想,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当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朱德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进行探索的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种探索是从反思苏联模式利弊开始的,毛泽东指出“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体制,优点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弊端日益暴露,如农业和工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失调,管理体制日益僵化、管得过多,农民负担过重等。1955年,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总结我们的建设经验,找到一条有别于苏东且适合于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此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讲话中,以苏联为教训,总结了中国经验,对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所应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

朱德作为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决策成员,历来重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建国后,针对急躁冒进的错误倾向,他提出不同意见:“我们是不是能够很快就实现共产主义呢?条件尚不具备时,太急了,也是不行的。”“大炼钢铁有缺点,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吸取教训,才能找到正确的发展出路。”“人民总想走的愈快愈好,但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光想快不行。”朱德多次到各地进行调查研究,在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国情中探索着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并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建议和主张,比如,强调社会主义必须发展生产力,在经济建设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搞多种经营,使国家和人民富起来等。基于此,1963年3月,朱德提出:“我们要找一条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65年12月,在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朱德再次明确指出:“过去我们是学苏联经验,现在我们要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

二、朱德经济建设思想中的科学发展元素

(一)社会主义必须重视发展生产力,以改善人民的生活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可以说,中国革命实质上是推翻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从而解放生产力的革命。建国伊始,朱德在1949年的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指出:“革命的终极目的就在于发展生产。”“我们的方针是发展生产,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尽可能改善工人生活”,“发展生产,发展工业,是中国人民的要求,也是工人阶级的要求,也是我们党的要求”。1950年3月,他在全国劳动局长会议及邮政电信代表会议上再次强调:“我们目前最大的事情就是要发展生产。”此后,朱德多次强调发展生产力,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就要努力发展生产”,“要发展生产,否则还叫什么社会主义?”在提到发展生产时,总是同改善人民生活紧密相联的,强调:“我们进行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人民的生活,增进人民的福利。”1957年1月,朱德同薄一波谈话时指出:“如果不靠发展经济建设来改善人民的生活,就等于取消了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仍然关心发展生产,直到逝世前几天,对到医院看望他的李先念副总理还谈及到:“我看还是要抓生产,哪有搞社会主义不抓生产的道理呢?”在朱德看来,无产阶级政党在掌握全国政权后,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就是加强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社会生产,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社会主义的内涵所在,也与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论的认识是一致的。

(二)尊重经济建设的规律,以稳步促进生产

建国之初,朱德就告诫从事经济工作的相关人员要学会掌握经济建设的规律,不要全凭主观愿望做事。当面对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浮夸风、共产风等“左”倾错误时,朱德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认为光想快发展不行,不能违反客观规律。1959年7月,他在同陶铸谈话时指出,有的人以为光凭人多就能把国家建设很快地搞起来,实际上是不行的。在经济建设中,全党都要学会按经济规律办事,各行各业都要尊重客观规律。1962年,朱德在自己的笔记本中写道:“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中国是一个半封建的底子,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发展。因此,过渡起来就比较慢,不像资本主义那样快。”可以说,朱德在当时已初步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是长期的过程,急躁冒进是不行的。指出搞农业要因地制宜,不能要求千篇一律。“不能用那种几十万、几百万人齐上阵的办法,不能那样搞,而是要有组织、有计划地搞。要使农民安居乐业。安居乐业是发展生产的根本保证。不能安居乐业,如何增加生产?所有的人都要安居乐业。”“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在做的当中稳步增加。办不到的事,硬要去办,还是办不到,结果既伤了党员,又失掉了群众。客观规律不能违背。”同时,朱德也非常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认为商业工作应按商业规律办事。1963年10月,他专门给周恩来、邓小平写信,提出在发展生产中,怎样更好地运用价值规律是一个重要问题。朱德要求经济建设要尊重客观规律,与他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科学认识有关。同时,也是他针对“左”倾错误而做出的深刻思考。

(三)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搞活市场

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重要意义。

朱德对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1955年6月,他提出要把经济搞活,发展商品生活,扩大商品流通。1960年4月,他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指出:“农业和工业,都要发展商品性生产,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同时,要依靠商品交换的扩大来开辟财源。发展商品生产,必须首先发展农业商品生产,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必须把农业搞好,工业才能发展。农业发展了,农民生活才能富裕起来。农民富裕了,才有力量进行交通、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建设,有钱买机器,就可以加速发展农业机械化。针对农业的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限制太死的情况,朱德提出实行多种经营,发展副业生产。主张“除生产米粮外,要注意搞多种经营”。1960年4月,他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指出“农业生产一定要因地制宜”,“不能强求一律”,农业发展的计划应由下而上地制定,上面可以审核下面的情况,但不要过多地干涉。也不要硬性推广农业生产经验,应要先搞示范。并提出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给农业一定自主权,适当放宽政策,以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张农民留有自留地,扩大农民自主权,满足农民生活需要后,剩余产品拿到市场上去交换,以满足城镇居民的生活需要。针对当时中央权力过于集中的现状,他反思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模式,指出“现在的制度是死制度,不是活制度”。他认为,必须改变中央管死国营企业的现状,将部分管理权下放,在放权的同时让利。“把大部分的地方工业给下面去搞,并规定适当的利润比例,使之能扩大再生产,也可以调动各地的生产积极性。”同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原料和能源工业,企业内部也要进行结构调整,搞好技术革新,开发新产品。

(四)重视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以打破闭关自守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要比资本主义更开放,“人类的整个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已经愈来愈国际化了。社会主义会把这三方面的生活完全国际化”。朱德根据我国国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交往理论,提出要打破以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时闭关自守的观点,闭关自守、民族孤立发展的思想是违反经济国际化的客观规律的。1956年2月,他在和驻苏大使馆商务参赞李强谈话时指出:“我们不要关起门来用小套套把自己套死。”1957年,他同叶季壮谈话时指出,我们只强调自己制造,不要进口,这不是先进思想,而是保守思想,应当克服。他主张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人才,包括钢材、机器设备、精密仪器等,对外国已有的成熟的生产技术而又是我们迫切需要的项目,应尽量争取买回一部分专利作样板,少走弯路,争取时间,迅速掌握技术,以便快些建厂和投入生产。他主张多请一些外国专家来我国工作,以便学到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与方法。并认为自力更生是必须坚持的原则,但自力更生不是说样样东西都要自己制造,和其他国家在平等互利基础上进行贸易,更有利于自力更生,不能因强调自力更生而忽视利用外国的技术、智力等。1956年10月,朱德对重工业部的负责同志谈到,搞经济建设,不能关起门来,要和英、美等国合作。我看以后英国、美国和日本的机器会卖给我们的,甚至会大批地卖给我们。1957年12月,朱德在听取经济领域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汇报工作时指出,现在全世界已有29亿人口,人多了就要吃饭、穿衣。现在是世界化了,不能关起门来。西方国家也需要同我们交换,日本就需要我们的煤和铁,这对我们很有利,可以换回他们的钢铁和机器。现在总的发展趋势是大出大进,我们要发挥我国地大物博和资源长处,先争取多进口一些加工成品或半成品,搞好基建设施,再图多出口,以赚取外汇。

三、朱德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科学探索的历史意义

朱德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探索的主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德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立足中国国情,实事求是,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主张和观点,如必须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经济建设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适当放权,搞活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重视流通在商品经济生活中的作用;重视对外交往,发展对外贸易等,这些思想主张和观点,在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中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部分的重要内容。

朱德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探索的主要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和理论参考。如邓小平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与朱德提出的搞社会主义建设就要努力发展生产;搞经济建设的目的在于改善人民的生活,增进人民的福利等观点就有着不少相似之处。此外,朱德提出的我们不要关起门来用小套套把自己套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学习别国的先进技术,引进别国的先进设备,只强调自己制造,不要进口,这不是先进思想,而是保守思想,应当克服;和资本主义国家也要搞贸易往来等等,这些思想主张和观点对1978年以来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理论借鉴。朱德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了调整“死制度”,建立“活制度”;充分发挥国营企业的积极性,在工业管理上放权让利;发展商品生产、搞活市场;调整产业结构,搞好技术革新等,这些观点对1978年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做了有益的前期探索。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01).

[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朱德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4]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6]列宁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