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波 齐宏伟 彭 强 周忠莉 王金珠
随着探测器的增宽,不动床的CT扫描显露出明显的优势,单次采集1个Volume,一圈覆盖达16 cm,意味着整个器官可以在0.35 s内成像,一圈覆盖整个器官已成为可能。尤其在心脏检查时,1次心跳采集整个心脏,通过实时心电门控技术,在单一R-R间期选定期相曝光,完成整个心脏数据的采集,还可以通过RBC(real time beat control)技术实时监控采集过程中的心跳变化,自动识别早搏,遇到早搏,停止曝光,自动跳转到下一个正常的心跳间期采集。本研究利用后处理器对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分析。
选取大庆市人民医院2011年3月期间CT扫描的50例患者,其中无临床症状13例、早搏12例、心律不齐9例、房颤4例、早搏加房颤2例、心电显示T波低10例。
所有患者均行640层容积扫描。扫描前肘静脉放置18号留置针管,通过导管连接于双筒高压注射器。依次静脉注射碘海淳50~60 ml及生理盐水30 ml,注射流率为5 ml/s。患者连接电极于前胸部,并与CT机的心脏门控相连接。扫描前行呼吸训练,采集屏气时的心率,延迟7 s后行心脏扫描。扫描出发点为右心造影剂浓度开始下降的一个心脏舒张期,如果心率在67次以下,行1个心动周期扫描;心率在67~80次,行2个心动周期扫描;心率在80次以上,行3个心动周期扫描。扫描后,图像传输到VITL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处理分析。
早搏患者12例,心律不齐患者9例,房颤患者4例,早搏加房颤患者2例,进行640层容积CT扫描,也可以得到高清晰的图像,但是由于此CT对早搏能够自动跳让,所以患者所受辐射剂量相对较高,大约在5~15 mSv之间,而且需要进行后期处理重建图像,找到最佳时相,仍可以得到不影响诊断的图像。
50例患者中,明确诊断心肌桥者18例,其中左前降支肌桥14例,回旋支肌桥2例,右冠状动脉肌桥1例,对角支肌桥2例,钝缘支肌桥1例。
扫描的50例患者中,采取低剂量扫描,患者所受辐射剂量为2.3~15 mSv,为其他CT扫描的20%~25%。
心肌桥是指覆被在心外膜冠状动脉上的心肌束,而被心肌纤维覆盖的血管称壁冠状动脉[1]。心机桥-壁冠状动脉一般被认为是良性先天性发育异常,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2],近年有关这一病变可引起心肌退变、冠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缺血,甚至猝死等均有报道[3-4]。因此,心肌桥已受到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16排CT能直观显示该血管与主动脉的连接关系以及在心脏表面的走行情况,但是它不能对冠状动脉血流进行定量分析,而且16排CT冠状动脉成像的时间分辨率很低,在心室收缩期获取的冠状动脉图像部分不能满足影像学评价,对壁冠状动脉在心室收缩期的狭窄程度评价有限度[5]。64排CT不仅可以显示冠状动脉管腔、管壁的形态,而且可以准确显示心肌桥的部位、厚度及壁冠状动脉的长度,但多数心肌桥仅显示为薄层带状影,在CPR图像上可见到阶梯样下降上升现象,而无法测量其厚度[6]。双源CT使用2套X射线球管和2套探测器,时间分辨率快,心脏扫描时可以不服控制心率的药物,它不仅可以显示壁冠状动脉位置、数量,在合适的心率状态下,还可以获得壁冠状动脉在心动周期包括收缩期在内的多个时相的动态图像,有助于评价该血管被挤压的严重程度。但是,虽然不受心率的限制,对于严重心率失常者,其图像质量欠佳,影响测量的准确性[7-8]。
针对以上各种CT机在扫描上的问题,640层CT对其给与解决,如早搏,心率不齐,房颤的患者,640层CT都能进行扫描,并且得到高清晰的图像,尤其在心肌桥方面,可以直观告知临床医生以及患者病情,尽早的排出患者内心的猜疑以及临床医生的不良诊治方法。注射最少的造影剂,使患者受到最少的辐射,是一项真正的“绿色”安全检查。
[1]孙健男,么刚,刘影,等.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J].中国介入与治疗学,2009,6(2):144-149.
[2]Mohlenkamp S,Hort W, Ge J,et al.Update on myocardial bridging[J].Circulation,2002,106(20):2616-2622.
[3]Yano K,Yoshino H,Taniuchi M,et al.Myocardial bridging for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 in acute inf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J].Clin Cardiol,2001,24(3):202-208.
[4]Micić J,Nikolić S,Savić S.Sudden cardiac death caused by complicated atherosclerosis of the anterior intra-ven-triculai branch of the left coronary with a myocardial muscle bridge[J].Srp Arh Celok Lek,2003,131(3-4):173-175.
[5]朱新进,熊华峰,曾惠良,等.16层CT在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及壁冠状动脉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07,5(2):12-15.
[6]肖德贵,葛全序,毕可森.64层螺旋CT评价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及临床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08,6(5):19-24.
[7]刘姚,陈宏伟,钱萍艳,等.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壁冠状动脉的临床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5):517-522.
[8]尚同祥,季乐新,王荣芳,等.双源64层螺旋CT在诊断腹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0,7(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