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治水与徽州文化

2013-08-15 00:51金绍兵黄祚继吴明燕
中国水利 2013年9期
关键词:徽派新安徽州

金绍兵,黄祚继,吴明燕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231603,合肥)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文明是文化的最高形式或高等形式。徽州文化是浓缩着中华民族灿烂历史文化的极具典型意义的区域文化。徽州文化与敦煌文化、藏文化并称中国三大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但是古徽州在南宋 《新安志》里还是:“新安为郡,在万山间,其地险狭而不夷,其土骍刚而不化,水湍悍,少潴蓄。自其郡邑,固已践山为城,至于四郊都鄙,则又可知也。大山之所落,深谷之所穷,民之田其间者,层累而上,指十数级不能为一亩,快牛剡耜,不得旋其间。刀耕而火种之,十日不雨,则仰天而呼;一遇雨泽,山水暴出,则粪壤与禾荡然一空。”可见,徽州自然条件恶劣,南宋前经济并不发达,文化也未见长。可后来成为“东南邹鲁”“文化之邦”,徽州文化现已化作中华传统文化的“标本与缩影”,原因何在呢?不少专家学者作了深入研究,得出很多结论,本文试图从治水的角度来分析徽州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一、徽州文化内涵

徽州文化是伴随着中华民族文明进程而形成的区域文化体系,是历史上的徽州(前称新安郡,包括原徽州府所辖歙县、黟县、绩溪、休宁、祁门、婺源六县)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徽州文化的最终形成是在以徽州本土为基础的“小徽州”即地缘关系和徽州人活动区域的 “大徽州”即亲缘关系互动作用的封建社会典型的历史文化。特别是自宋代以来,徽州“儒风独茂”,文化繁荣,教育普及,科举昌隆,因而人文荟萃,形成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流派。其中主要包括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等等。

徽州文化还包括那些充满地缘特点的独特文化现象,如徽州的村落文化、水口文化、移民文化等等。

二、徽州文化与治水关系

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状况的反映。徽州文化的繁荣,背景原因固然很复杂,但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可以得出文化的繁荣离不开经济的昌盛。而徽州经济的发展,与水利密不可分。正如清道光《徽州府志·营建志·水利》所述:徽处万山之中,无水可灌,抑若无田可耕,硗埆之土,仅资三月之食,而水利不可不亟讲者,有二焉:

其一,在塘堨也。地处陡峻,梯山而耕,河流之水不能激而使上,田在山谷既远溪流,潴而为塘,乃资灌溉平坂之田;近溪流者乃得治堤防,筑而为堨;此以人力为天功者。

其二,在河流挽运也。徽民之寄命于米商者,取道有二:一自江西之鄱浮,一自浙江之杭严;黟婺祁三县仰资江西,婺自曹港,祁自倒湖,其流皆南接鄱浮,小舟衔尾而上溪流,或通或塞,而米价之时贵时贱。因之东流胜舟之水,惟自黟邑鱼亭以下,会于休邑屯溪,入于渐水,合流六十里,至歙浦合扬之水下为新安江,以达于浙江,四面崇山峻岭,歙休绩三县之民,恃此一线河流运米济食,盖终岁泛舟不绝也。

自然的缺陷会激发人们的精神,并因而能克服这种由缺陷所造成的影响。自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至民国结束,徽州先人为保障农业灌溉、河流挽运兴建的各类水利工程星罗棋布。据不完全统计,现可查考的河道工程有渔梁坝、吕公滩、东河水射、曲尺堰(平渡堨)等7处;堤防工程有鲁公堤、东村堤、公信河源头护岸、雍溪河护岸等21处;引灌1 000亩(66.67 hm2)以上的古堨有鲍南堨、吕堨等 16 处,500 亩(33.33 hm2)以上的古堨有10处,500亩以下的古堨有2处,已废的古堨有9处;古塘9处;山泉、水井几十处;渡口、码头十几处;桥梁20多处。这些水利工程为古徽州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得饱受干旱洪涝灾害的徽州逐步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东南邹鲁”。学者冀朝鼎先生曾对这一社会现象作如下解释:“如果没有作为农业的完整组成部分的水利系统的发展,农业生产就决然达不到它曾经有过的高水平,也不可能出现由具有高度生产性的农业经济所带来的半封建中国的繁荣文化。”原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同志曾精辟叙述过水与文化的关系:古代文化源于河流,现代文化改造河流。

综上观之,徽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古代徽州经济的昌盛,而古代徽州经济的发展与治水关系密切。治水——兴修水利,既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又保障了徽商货物航运,大大促进了徽州经济的发展,为徽文化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治水与徽州文化案例举隅

1.治水与新安理学

两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事实上新安理学中有很多内容是水利著作。一些著名理学家既考证著述水利经典,又躬身水利实践,兴修水利工程,造福人民。如有“新安学派先哲”之誉的程大昌,他在全面考证古经典《禹贡》基础上,作《禹贡论》和《禹贡山川地理考》等。《禹贡论》5卷,后论1卷,禹贡山川地理图2卷,前者5卷论江水、河水、淮水、汉水、济水、弱水、黑水,详细辨证旧说的错误;后一卷专论河水、汴水之患。除此之外,他在出任江西转运副使时,曾主持修复清江县破坑和桐塘二堰,使环江护田近200顷免于水患,使民安居。与程大昌一样,很多理学家又是水利专家。

2.治水与徽派朴学

徽派朴学研究的对象,也有很多是水利典籍。如戴震校《水经注》并著《水地记》《直隶河渠书》《汾州府志》《汾阳县志》等,程瑶田著有《禹贡三江考》《沟洫疆里小记》《水地小记》等,张匡学著有《水经注释地》等。另外,不少徽派朴学大家亲自设计修建水利工程,亲手设计制作水利工具,俨然是水利专家。

如徽派朴学奠基人江永,家住汪口村,莘水和大畈水交汇于此,两流相抵,水势湍急。汪口村的田地山场大都在对岸,来往耕作十分困难。江永为解民之苦,全面考察了这段河流,观察各个时期的流量,精心筹算,设计建造了平渡堰。此堰没有直抵南北两岸,而是在距北岸5 m处,堰身直转向上,呈曲尺形,从而平缓了两流交汇的回旋水势,提高了水位。河上架木桥,人们再也不以河为患了。这样枯水季节,舟船可由此畅通无阻,如遇山洪暴涨,亦不妨泄洪,聚两利于一身。二百多年过去了,今天的平渡堰仍安然无恙,已成婺源一景。

还如徽派朴学集大成者戴震,不仅以其学术思想影响后人,还以其设计建造水利工程和提水工具等造福乡里。位于屯溪华山岭和杨梅山之间的珠塘,年年梅雨季节,山洪暴发,不仅冲毁农田,还水淹屯溪,百姓苦不堪言。戴震勘察洪灾现场,和地方有识之士一道集资,在珠塘建筑了一座石坝,坝高约10 m,坝顶长 40余m,宽20余m,蓄水约百万立方米。塘口用块石造塘印 (闸门),坝下辟有水沟,直通新安江。平时关闭闸门,以利养殖鱼鸭和灌溉农田。遇到山洪,当即打开闸门放水,农田不再受涝,屯溪街也不再被淹。戴震一时名震乡里。珠塘坝至今仍然保留完好,连同所在的华山岭已辟为戴震公园,成为屯溪一景。

古代徽州,农作物多依靠提水灌溉。戴震乃变通古法,制螺旋车和自转车。戴震二十岁时撰的《螺旋车记》《自转车记》,详记二车之制法。螺旋车因制法精密,后遂失其制。自转车借流水之力以运水,可提升二三丈,丝毫不需人畜之劳,灌田能日夜不息,“今休地西北乡山河旁岸之田,多用自转车,永无亢旱之虑,各处仿其法者甚多”。

由上观之,徽州朴学中也有很多治水内容,朴学大家亦是治水专家。

3.徽商与治水

徽商贾而好儒,乐善好施,关注社会,尤其注重兴修水利、疏河筑堤等公益事业。这方面事例很多,可分成两类:一是在故乡本土造福于民。如祁门阊江水流湍急,舟船容易倾覆,徽商汪琼得知,慨然捐金4 000元,伐石为梁,另开航道由丁家湾往西,再折南逶迤近6里至路公遥,与故水道会合,从此舟船可平安通行。清代休宁上资人汪五就,看到家乡溪岸被洪水冲坏,捐金筑石堤,长达2里许,乡人亲切称呼石堤为“五就公堤”。二是在客地异乡疏滩筑堤。淮扬一带地势低洼,经常受洪涝灾害,为根治水患,徽州盐商常常捐银疏河筑堤。

徽商甚至用水文化的哲理性解读经营中的义利关系。黟县巨贾舒遵刚从水文化的哲学层面把经营中的义利关系阐述得最为透彻。他说:“钱,泉也,如流泉然,有源斯有流,今之以狡诈生财者,自塞其源也;今之吝啬而不肯用财者,与夫奢侈而滥用财者,皆自竭其流也。……圣人言:‘以义为利’,又言‘见义不为,无勇’。则因义而用财,岂独不竭其流而已,抑且有以裕其源,即所谓大道也。”

[1]徽州文化研究(第一辑)[M].合肥:黄山书社,2002.

[2]陈雷.弘扬和发展先进水文化 促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J].中国水利,2009(17).

[3]清道光《徽州府志》卷四之二——营建志·水利[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4]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5]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水文化文集[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徽派新安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新安滩
徽州人
徽派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张新安教授简介
多元期新徽派版画的传承与革新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浅谈徽派“马头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与演变
新安滩
新安讯士Q6155-E PTZ摄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