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钟华
(中共东营区委宣传部 宣传中心,山东 东营257091)
吕剧曾名“化妆扬琴”、“琴戏”等,是山东省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戏,以生动的语言、优美的唱腔、鲜明的特色而深得广大群众喜爱,流传区域广、影响大。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吕剧更是与越剧、黄梅戏、豫剧、评剧等剧种比肩齐名,被称为全国八大地方剧种之一。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是吕剧的发祥地,一代又一代艺人不断致力于吕剧的传承、弘扬。雅俗共赏的吕剧已成为东营人田间地头、堂前屋后、广场剧场演唱的一门群众艺术。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影响下,随着一些老艺人相继去世,40岁以下年轻人群体渐不知吕剧为何物。因此,有必要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吕剧文化的发展壮大,对吕剧在实施“黄蓝”国家战略背景下发挥其作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进行思考和研究探讨。
在东营乃至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文化是吕剧。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是吕剧创始人时殿元的故乡,素有“要听吕剧腔,就到时谭武杜张(“时谭武杜张”是牛庄镇相邻的五个村庄的简称)”的美誉。吕剧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演化而来,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初期,在时殿元等老艺人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对山东琴书的直接继承和改革发展,改《王小赶脚》、《王汉喜借年》等坐腔扬琴为化妆演出,吸收融合其他民间曲艺如“大鼓”、“弋阳腔”、“坠子”、“花鼓”等艺术精华,同时又借鉴化用“五音戏”、“柳腔”、“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某些腔调、艺术表演形式,不断丰富、完善、发展而逐步形成[1]。
经过几代艺人的改进,吕剧艺术逐渐成熟。吕剧善于运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群众语言作为剧词,并以此来塑造人物形象。吕剧自东营入济南,后风靡山东,吕剧班社活跃在鲁、冀、苏、黑等地,影响遍布全国,成为山东独具特色的地方戏。
1952年,原山东省文教厅副厅长王统照按照古音乐12律阴律之“六吕”中的“吕”字,谐“驴”、“捋”、“侣”等音,定名为吕剧。
建国后,在中央戏曲改革指示精神的指引下,山东针对吕剧进行了整合、改革,成立了专业剧团,革新了《小姑贤》、《王定保借当》等传统经典剧目,编创了《李二嫂改嫁》等现代气息浓厚的吕剧新作,掀起了吕剧文化热潮。1957年,《李二嫂改嫁》被长春电影厂拍摄成戏曲片搬上荧幕,该影片被评为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吕剧与越剧、黄梅戏、豫剧、评剧等剧种一起被称为全国八大地方剧种,达到吕剧发展首次鼎盛时期。
文革十年动乱,吕剧发展遭受重创,演出活动几乎停滞。文革结束后,吕剧事业又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胜利油田的开发和东营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日日提高,东营人的黄河口本土文化情结再次高涨,吕剧传唱蔚然成风,以发源地牛庄镇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延伸。
进入21世纪,东营区开展了“家乡娃唱家乡戏”和“吕剧进课堂”活动,不仅编写了一系列吕剧乡土教材,而且聘请老艺人和专业教师进行授课。吕剧故乡的时华亭、杜瑞杰、隋文章等一批老艺人不顾年高体弱,纷纷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无偿向周围喜爱吕剧的小学生、年轻爱好者进行传授,默默地为吕剧文化的保护、传承奉献余热。地处牛庄镇的东营区二中成立了吕剧社团和吕剧乐队,吕剧传唱成为学校的特色教学版块。
2005年后,东营区先后投资200余万元,为庄户剧团购置了乐器、灯光、音响、服装等必要的演出设备和道具,定期组织专家对剧团演员进行艺术指导和业务培训,剧团演唱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更多的群众学唱吕剧。
吕剧产生并长期流传于民间,大都在穷苦农民艺人中传唱,其早期剧目多为历代艺人口头创作,但是随着老艺人的相继去世,有价值的传统吕剧剧目急需进行保护。近年来,东营区文化部门组织人员不断挖掘、存档、保护有关吕剧资料,先后整理出老吕剧曲目50多部。同时,全面做好吕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2006年,吕剧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吕剧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营区牛庄镇先后被命名为山东省民间吕剧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山东省吕剧传承培训基地、山东省吕剧院实践基地,牛庄镇时家村被誉为——“吕剧发源地”。历经百年的吕剧在她的故乡再一次焕发了青春,成为东营区文化的一面鲜艳的旗帜。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老百姓的文化娱乐方式很单调,不外乎看电影、听广播和看戏剧三种;20世纪八九十年代,老百姓的文化娱乐方式主要是在家看电视、在外看电影,其次是听广播、看戏剧;进入21世纪以来,高清数字电视、高品质电脑进入寻常百姓家,尤其是现代网络的冲击,人们对传统戏曲的认识悄然改变,戏曲观众出现了断层。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娱乐方式的增加,吕剧这个传统剧种逐渐式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青少年对戏曲持冷漠态度,更多的年轻人则表示自己很少知道吕剧有何特色。当前,在这种大的文化背景冲击与制约下,吕剧演出市场不景气,观众明显减少,加之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力度不够,40岁以下的大多数年轻人,渐不知吕剧为何物,更谈不上喜爱演唱了。随着一些老艺人相继去世,艺人间的师承关系逐渐消失,不难想象再过几十年,吕剧文化生存处境艰难,将有失传的趋势和消亡的危险。因此,吕剧的生存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和挑战。
与全国其他地方戏剧如东北二人转、河南豫剧等相比,吕剧文化发展伴有许多困难和问题,发展相对滞后。面对巨大危机和挑战,吕剧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何去何从?答案只有一个,出路只有创新。在新时期,宣传做大吕剧文化要走多元创新之路,主要应从吕剧宣传推介、人才培养、精品创编、表演水平和舞台设计等多个方面着手。
1.加大吕剧文化的宣传推介
吕剧故乡文化产业项目少、规模小、社会文化消费水平不高。省、市、区电视台虽然播出一些吕剧,但存在资料匮乏、播出时间和栏目不固定等现象。民间文化队伍未形成较大演艺阵容,文化演出特别是吕剧庄户剧团、民间演艺公司习惯于传统性经营,吕剧文化产业发展和市场化运作水平较低。目前,东营市吕剧博物馆、雪莲大剧院等一批文化场馆设施的建设有助于吕剧文化的宣传推介和振兴发展。必须抓住机遇,通过“产学研销”四位一体的市场经济运作模式的建立和文化旅游市场的培植等手段,坚定不移地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2.加强吕剧后备人才的培养
东北“二人转”因赵本山的一部《刘老根》红遍全国,因为该剧吸纳了很多著名的二人转人才,他们的演艺精湛过人。创新吕剧事业也要注重培养后备人才,采取请进来教和送出去学相结合的办法,聘请吕剧演唱专家举办青少年培训班,加强对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同时挑选部分具有吕剧艺术表演天赋、热爱吕剧表演的青少年,送到戏曲院校进行专门培养,大力加强东营区二中吕剧特色教学,以尽快解决吕剧发源地表演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问题。
3.激励吕剧剧本的精品创编
在现阶段,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博采众家之长,激励专业人员或热心群众创编一批既反映时代精神又体现吕剧特点的吕剧精品,以扩大吕剧反映重大题材的容载量,这是一条宣传弘扬吕剧文化艺术的很好出路。吕剧起源于农村,其念、唱、道、白用的都是乡村俚语,每出戏的剧情主题大多反映孝敬老人、邻里相助、婚育新风、照章纳税、依法办事等社会伦理道德方面的平常事。一般是通过一个故事,用优美悦耳的唱腔、幽默朴实的语言、生动活泼、形象逼真的表演,让人们在欣赏这带有浓郁地方特色戏剧文化大餐的同时,悟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吕剧创作应向东北二人转、河南豫剧、京剧等剧种学习,积极主动地去反映一些重大的主题,尝试走出一条吕剧创作改革、发展、提高的新途径。有关部门要组织有关学者、专家进行论证、研究、探讨,要在剧本题材、创作、音乐和情景等方面加以突破,创出新意,努力使作品与现代人们的审美及习惯相贴近,达到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的,让人们喜闻乐见,从而赢得更多的观众和吕剧生存的空间。
4.提升吕剧演员表演技艺和舞台设计水平
传统吕剧的节奏、唱腔、板式、舞台、道具、音响等比较单一,但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吕剧的声腔特色、舞台设计、灯光音响、服装道具等已不再适合大众口味。年轻人喜欢快餐文化,吕剧已经跟不上年轻人变革的文化需求,所以喜欢的人越来越少。因此,吕剧文化必须走多元创新之路,在演员观念、唱腔特色、音乐内容、音乐舞蹈和肢体语言、形式以及舞台设计、服装道具、灯光音响等诸方面要进一步提升水平,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吕剧艺术表现手法的时尚性和感染力,以赋予吕剧文化艺术以强大的生机与活力[2]。
近年来,东营区以“打造吕剧故乡品牌”为目标,先后开展了吕剧故乡行、中国(东营)吕剧文化艺术节、“吕韵乡情”山东省吕剧院走进吕剧发源地、吕剧文化艺术周暨一年一村一场戏等活动,通过财政拨款等方式重点扶持10个庄户剧团、培养100名吕剧文艺骨干、送1 000场戏进村居。采取一场戏补助1 000元的形式,鼓励剧团送戏下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下,吕剧逐渐走出低谷,开始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2011年,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已上升到国家层面,山东东营在实施“黄蓝”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坚持吕剧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有机结合,通过“吕剧搭台,经济唱戏”,发展文化软实力、提升经济硬实力是充分发挥吕剧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3]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吕剧故乡传承、宣传、做大吕剧文化,创出一条“吕剧搭台,经济唱戏”的产业发展之路,对于推动东营“黄蓝”经济区建设,促进经济腾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东营各级政府应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主旋律的高度去认识传承振兴吕剧的重要性,把东营区建成吕剧文化艺术发展的沃土和基地。要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走政府加大扶持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路子,为做大吕剧文化产业保驾护航。如通过严格考试,选拔成立一个吕剧故乡“吕韵”专业吕剧团,至少30人规模,文化事业单位,走一条财政拨款和自收自支发展之路。还可以设置吕剧发展基金,实行吕剧人才战略,加强对吕剧文化工作的考核,加大对吕剧优秀人才和精彩作品的奖励力度。在中小学甚至是大学里开办吕剧课程,在可能的条件下创办一所吕剧学校。继续举办好中国东营吕剧文化艺术节、吕剧消夏广场、庄户剧团“百场巡演”、吕剧票友大赛等文化活动,邀请全国名家,传授演唱技艺,不断推出精彩剧目和新秀演员。举办吕剧十佳艺术家、吕剧新星、吕剧优秀剧目等评选活动,进一步推动吕剧文化大繁荣。
做大吕剧文化不仅能够打响东营吕剧文化高端品牌,而且可以促进产业链转型升级,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如在吕剧发源地牛庄镇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应充分挖掘当地特色资源,规划建设一条融吕剧文化展览馆、文化广场、吕剧演出、书画剪纸、草编销售等集观光、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吕剧文化产业街道[4],开发一批特色突出的吕剧茶社、餐厅、工艺品、商店,融入吕剧艺术的舞台、灯光、服饰、道具、乐器、脸谱等基本元素,在动态的艺术表演和静态的橱柜展览中,向人们直观呈现吕剧发展历史及吕剧蕴含的独特文化魅力。在东营区逐渐形成一个集吕剧演出、教学、影视、雕塑、动漫、杂志和艺术卡通读物等为一体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吕剧文化创意园区,从而使吕剧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东营区经济发展的阳光支柱产业。可借鉴东北二人转影视作品《贵妃还乡》、《刘老根》、《乡村爱情》等成功经验,聘请高水平的影视公司,使用本地优秀吕剧演员,拍摄一部贴近东营人民现实生活,反映黄蓝经济区建设,表现吕剧文化元素的经典影视作品,在省内乃至国内电视平台上播放,全面提升吕剧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发展文化戏曲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吕剧作为山东文化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是吕剧故乡人的骄傲和自豪。站在新起点,应对新挑战,东营区要象抓经济建设一样重视吕剧文化建设,积极采取对策,跟上时代潮流,加快吕剧文化的传承、宣传、创新和发展,切实做大做强吕剧文化产业,让现代吕剧“唱响山东、走向世界”,全力打响“中国吕剧文化品牌”。在黄蓝经济区建设中,充分发挥黄河口国际马拉松赛、中国(东营)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黄河口文化艺术节等节庆平台作用,实现吕剧唱戏搭台,以戏为媒,增强交流,促进吕剧故乡经济繁荣。
我们期待,在“东营做大吕剧梦、实现伟大中国梦”征程中,吕剧故乡人能够深刻理解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实现路径,勇于担当,团结奋斗,切实做大吕剧文化产业,绽放城市文化魅力,强化东营文明印象,努力在中国梦山东篇中贡献东营力量。
[1]东营市文化局.吕剧的起源与发展[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7:1-2.
[2]宣立华.试论吕剧的艺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7(8):257-258.
[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3-03-2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25/c-122197737.htm.
[4]吕剧要发展,必须要改革[EB/OL].[2013-04-01].http://www.xijucn.com.html/lvju/20101116/21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