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先觉
(作者于先觉单位为重庆市荣昌县蜂业专业报技术协会)
党的十八大把与蜂业生产发展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提高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狠抓落实的要求,这无疑是一项有助于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和谐相依”,相互促进、蜂业兴旺发达,农、林、果、蔬、茶类等蜜粉源作物增产、提质、增效,长富于民的民生工程。切实采取措施保护生态平衡,有力推动区域蜂业发展,是各级各部门业内人员义不容辞的工作职责。
优美的生态环境,良好的自然空间,旺盛的蜜粉源植物,是蜜蜂生存与延续,蜂产业发展壮大,蜂产品质量提高,满足市场需求,确保人们身心健康的前提条件,也是促进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农、林、果、蔬、茶类等蜜粉源植物获得高产、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35年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各部门及相关业内人员对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和蜂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切实制定了与蜂业生产发展有关的《环境资源保护法》《食品卫生安全法》《畜牧法》《养蜂管理办法(试行)》条例,《养蜂“十二五”规划》等法律和部门规章,奠定了环境保护和养蜂的法律基础及有关政策措施,加大了养蜂发展管理力度,促进了养蜂业稳健发展壮大,使之在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但少数地区制约蜂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仍视而可见,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将有碍于蜂业生产的长足发展和蜂产品质量安全。笔者初步调查了解的情况显示:
据重庆荣昌县蜂业专业技术协会2012年12月14日与县畜牧兽医局联合举办的蜂农培训会上得知,全县区域养蜂总量达到有50群以上的养蜂专业大户394户,养有西蜂群达118900群,有中蜂养殖户1006户,中蜂群达到3万余群,从业人员人均创收3万元左右,目前,规模效益仍跃居全国县级第三位和重庆市的第一位。其中,路孔镇常年在新疆、内蒙等地的养蜂大户梁朝友养有蜂群3500余群,其从业人员由原来的15人调为8人,成为全国最大规模效益、现代化生产、加工出口的养蜂专业大户。曾先后有26个国家和地区的老总、科研人员和专家学者前往参观考察,使荣昌地区养蜂业闻名全国乃至世界。
1.宣传发动有待深入;
2.蜜粉源植物发展滞后;
3.资金投入不足;
4.农村环境应进一步改善和治理:比如,城镇化建设带来的生活垃圾和水污染,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带来的畜禽污染,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农村工业污染,农业生产施用化肥、农药带来的土壤污染和空气污染。
对于宣传发动方面的问题,应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利用各种大、中、小型会议和院坝会,培训会、科普画廊、宣传展版、报刊等形式在广大干部群众中进行广泛深入地演讲相关“涉蜂”法律规章及发展蜂产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做到家喻户晓,且落实在具体行动上。
对于蜜粉源植物发展缺失滞后的问题,可发动农业、畜牧、国土房管局、林业、交通、水务、公安、卫生、防疫、质监、供销、商贸、科技、科研等部门紧密合作,积极付诸实施,发展大规模连片种植上百、数千或达万亩以上的集中成片蜜粉源植物基地规划。与此同时,还可充分利用全县148条溪河两岸和77座大中小型水库周围及300公里左右的省、县道及2000余公里乡村、公路两旁的自然优势,易种尽种有基蜜粉源植物,以充足和优质的蜜源资源促进一年四季蜂业的发展。
对于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可将压缩节俭的“三公”经费挤出适当数额的资金补贴养蜂重点户及规模成型企业主购置蜂具及加工设备等费用开支。
对于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问题,可通过“五治一保”,即:
农村生活污水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村工业污染治理,农村土壤污染治理及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工程来彻底改变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还农村碧水蓝天。
落实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可通过在村民聚居集区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在散居饮用水源地等环境第三区的农户家中修建户用沼气池、化粪池来解决。
落实农村垃圾的清运,可通过“户集、村收、镇运、区县处理”的模式加以处理。
落实农村畜禽污染治,可结合农村能源建设和农村清洁工程,鼓励大中小型养殖场建设沼气工程,并根据环境吞量发展种养结合的循环经济模式,着力解决存在的问题。
落实农村工业污染治理,则主要通过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督促企业完善污染治理设施来实现。
落实饮用水的保护,可通过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对保护区内的水源进行清理整治的方式,确保居民畜禽和动物喝上清洁干净的水。
总之,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是一项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因此,各级、各部门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对人民身心健康高度负责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进一步投身其工作中,努力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重庆荣昌区域蜂产业又好又快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再加力,再鼓劲、再上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