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燕
学者认为难以分类的原发性头痛通过相关检测发现脑血流动力学异常者占77.5%,脑电活动异常者27.5%,并认为难以分类的原发性头痛病例多数可能属于偏头痛类型,通常以血流速度增快为主和脑电轻度异常为主[1]。偏头痛是神经科比较常见的病症,也是困扰医生和患者的常见头部疾病。目前对偏头痛的治疗应从预防和治疗两方面着手。众多文献显示氟桂利嗪联合一些中西药物治疗偏头痛临床比较多见,也显示出尼莫地平对偏头痛有一定疗效。氟桂利嗪与尼莫地平在治疗偏头痛中的作用不可忽视,笔者查阅一系列文献综述如下,以供参考。
冯凤玲等认为原发性头痛病例发作期大部分存在脑前循环血流速度异常,以血流速度增快为主;前脑区部分存在轻度脑电活动异常可能属于偏头痛类型[1]。姚刚综述文献认为下丘脑、蓝斑以及背缝核是睡眠障碍和头痛共同的病因学解剖基础,它们功能紊乱时引起睡眠特殊阶段多种激素、神经递质分泌异常,从而引起头痛发作,但是也认为有关睡眠与头痛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2]。也有学者认为偏头痛患病者血清降钙素相关基因表达显著提高这是三叉神经激活的体现,而给予曲普坦后可使其表现正常,说明治疗偏头痛抑制三叉神经系统激活意义重大[3]。研究表明非器质性头痛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非器质性头痛的发病患者随着收入的增高逐渐降低,农民与学生发病率较高患者有50.78%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生活紧张和工作压力可能是诱发头痛加重的最主要因素[4]。原发性头痛中95%为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偏头痛好发年龄在20~59岁(占总数86.7%)女性偏头痛高发,因为激素水平对性别的影响导致女性患者多于男性,而且女性对自身的健康较男性更为关心,更容易使她们前来就诊[5]。目前认为患者年纪大、中重度频繁头痛、患病时间长、受教育程度低是影响偏头痛患者就诊的主要因素,显示出偏头痛患者随着年龄愈大,若仍反复发作的患者其求医的愿望将更加迫切[6]。研究显示偏头痛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非头痛症状发生率为62.5%。主要表现为为头晕恶心,发生比例占88.0%;害怕声音刺激,发生比例占82.0%;情绪发生较大波动,发生比例占70.0%[7]。
周伟研究认为氟桂利嗪与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疗效差别不大[8],而刘文坚等偏头痛患者氟桂利嗪10mg,睡前服用与给予尼莫地平30mg,每天3次,比较效果发现氟桂利嗪与尼莫地平均可预防偏头痛发作,而氟桂利嗪能够有效改善血管痉挛程度,效果更加确切[9]。氟桂利嗪与尼莫地平相比预防和治疗的效果明显,持续时间长,不良反应少,服用简单方便,
患者的遵医行为更佳,值得临床推广[10]。何琼等将偏头痛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尼莫地平30mg/次,每日3次,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5mg/次,每晚1次,发现尼莫地平与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尼莫地平不良反应较氟桂利嗪少,是目前较为理想的防治偏头痛的药物[11]。在预防偏头痛方面氟桂利嗪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7.50%,而尼莫地平患者总有效率为77.08%,显示出氟桂利嗪的预防偏头痛效果更佳[12]。治疗预防偏头痛氟桂利嗪与尼莫地平都有一定效果,但是应用那种药物更好却有争议。
周伟通过研究认为氟桂利嗪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比单一用药的临床效果好得多,而且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少,而氟桂利嗪可以弥补了尼莫地平白天与晚上药物浓度不均匀的药理缺陷[8]。有学者研究也认为两者联合组短期疗效、长期疗效均优于仅用盐酸氟桂利嗪组,而一些疗效不明显患者可能存在其他占优势的发病机制有关[13]。
氟桂利嗪是一种常见的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具有治疗一些脑血管病的作用,它不干扰患者细胞钙常态稳定,对血管缺血缺氧状态下的钙通道起拮抗作用,能减轻或消除血管痉挛、收缩,改善脑部缺血缺氧降低头痛。尼莫地平也是钙离子通道拮抗剂,作用在脑血管能选择性扩张的作用,使脑的血管收缩力减低。一些偏头痛患者头痛时头部血管紧张收缩,而氟桂利嗪和尼莫地平舒张头部血管是治疗偏头痛的主要原因。目前氟桂利嗪与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中的疗效谁更好一些还有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氟桂利嗪与尼莫地平联合应用治疗偏头痛也呈现出很好疗效,这值得医生重视。盐酸氟桂利嗪严格控制药物应用剂量,当应用维持剂量达不到效果或长期应用出现锥体外系症状时,应当减量或停药,通常该药不良反应多在正常剂量下发生,经停药、对症治疗一般可在短时间内消失[14]。尼莫地平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心血管系统、药疹等皮肤反应、消化系统以及整个机体,而尼莫地平所致水肿可能由于药物使外周血管扩张后,导致下肢血容量增加,血液回流相对减少所致,临床上应先小剂量给药开始为好[15]。
1 冯凤玲,黄立安,林秀华,等.102例原发性头痛的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与脑电图观察[J].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0(2):232-234.
2 姚刚,于挺敏.睡眠与头痛关联机制的研究进展[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7(1):184-186.
3 万琪.原发性头痛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0,10(1):77-82.
4 吴川杰,顾盼,连亚军.260例非器质性头痛患者头痛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2,18(3):140-143.
5 李颖,冯智英,季伟华.2189例门诊头痛患者的病因分析[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09,6(1):3-8.
6 王运锋,周冀英,柳华.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患者就诊因素分析[J].西部医学,2013,25(6):835-837.
7 昂朝新.偏头痛患者非头痛症状的临床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1):67-68.
8 周伟.120例氟桂利嗪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体会[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6):270-271.
9 刘文坚,陈清顺.氟桂利嗪与尼莫地平预防偏头痛的疗效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4):138-139.
10 赵建彬.盐酸氟桂利嗪胶囊与尼莫地平片防治偏头痛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6(2):68-69.
11 何琼,黄琛,张正春.尼莫地平与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1(6):448-449.
12 徐波.氟桂利嗪与尼莫地平胶囊预防偏头痛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8):137-138.
13 林弘.尼莫地平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8):83-84.
14 周晓坤,刘有福,艾国峰.盐酸氟桂利嗪不良反应[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393-394.
15 许海芬.尼莫地平不良反应87例统计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9):3015-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