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方蜜蜂的分布及研究进展

2013-08-15 00:45葛凤晨
中国蜂业 2013年24期
关键词:中蜂养蜂蜜蜂

■ 葛凤晨

自古以来,中国大陆东方蜜蜂资源丰富。从南到北,从西到东,纵横跨越20多个省、市、自治区。其分布在不同的地理、气候,蜜源环境中,形成了高原、盆地、抗寒、耐热、体大、体小,体黄、体黑等多种类型。古代称其为骄虫、蜇虫、蜜蜂等;引进西蜂以后称其为中国蜂、中蜂、山蜂等。1944年马俊超先生把分布在东北和东部沿海及南方各省的东方蜜蜂定为一个亚种,称为中华蜜蜂,但人们仍习惯地将分布在中国的东方蜜蜂统称为中华蜜蜂或中国蜜蜂,简称中蜂。

中蜂在我国分布的历史悠久,其起源虽然尚无定论。但可知它被人类采捕蜂蜜所利用的历史已有上万年,人工饲养的历史也能追溯到2000年以前。因此,中蜂象征着中国蜂业的起源,没有中蜂就没有中国古老的蜂业历史。自20世纪以来,西方蜜蜂引进我国并大量饲养,逐渐取代了中蜂数千年当家品种的地位。从此西蜂与中蜂展开了激烈的种间竞争,中蜂群数锐减,有些地方中蜂收缩在被遗忘的角落里,处于濒危状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对畜禽保种工作的重视,中蜂被列入国家畜禽品种遗传资源保护计划,推动了全国中蜂的保护工作。

古代中蜂分布及人类对中蜂的认识

古人类在采集狩猎活动中发现了蜂巢,尝试了蜂蜜,从此把蜂蜜作为甜食资源采捕利用。随着人类的繁衍和活动量的增加,森林植被减少,蜜蜂分布区域逐渐收缩。秦朝(公元前306年)以前,全国人口近2000万,多居住在黄河和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60%左右,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的破坏,野生中蜂产品来源减少,人们开始以看护野外树洞和石窟内的中蜂进行原始的养蜂活动,获取蜂蜜;汉代(公元前206年)以前,古人在看护蜂巢的基础上,将有蜂巢的空心树砍成段,放置在家院中饲养,即原始的桶养中蜂方法;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中国第一位养蜂家姜歧隐居山中养蜂养猪,“教授者满天下,营业者三百余人也……民从而居之者数千家”。可见当时中蜂在全国分布范围之广,饲养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西晋时期(公元265~317年),出现了“以木为器”、“以蜜蜡涂器”收分蜂群饲养;唐宋时期(公元618~1279年),中蜂多分布在山区,人口聚集的平原区中蜂减少,宋代(公元1000年),王禹偁在《小畜集·记蜂》中第一次记述了蜂王产卵情况和蜜蜂自然分蜂表现及预防方法。古时养蜂有立式蜂桶、卧式蜂桶和墙式蜂桶等多种形式的蜂巢。

古人对中蜂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神农本草经》记述:“其蜂黑色似虻”;晋代,276~324年,郭噗在《蜜蜂赋》中描述了中蜂产品、自然分蜂和生物学特性;唐代,660~740年,最早在碑文中见到了“蜂王”一词,此时古人对蜂王、王台、雄蜂、工蜂、试飞和分蜂都有了认识,称雄蜂为“将蜂”、“相蜂”,称工蜂为“常蜂”,称工蜂试飞为“蜂衙”,称分蜂为“分封”。进一步认识了蜂群中工蜂担负着采集酿蜜、酿制蜂粮、哺育蜂儿、饲喂蜂王和修造巢房等工作职能,为中蜂的饲养提供了原始的理论依据。

元、明、清时期中蜂科学研究的萌发

元、明、清时期,中蜂的分布范围集中在全国各地森林覆盖的山区,如东北、西北、西南未开发或生态植被破坏较轻的地方,开发较早,生态资源破坏严重的平原区中蜂越来越少。当时蜂蜜80%来自山区野生中蜂,20%来自家养中蜂。清代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朝廷用蜂蜜由内地进送,因满足不了需要,后改为仍由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采捕蜜,定期进送北京。由此可见,当时中蜂多分布在边远山区。在中蜂分布区,野生蜂被收回变家养,家养蜂飞走变野生,野生中蜂和家养中蜂共同繁衍。清代,在中蜂密集的山区设有许多蜂蜜生产点,称蜂蜜山、蜂蜜砬子、蜂蜜顶子、蜂蜜沟和蜂蜜河等,这种蜂地名流传至今。

元、明、清时期,中蜂人工饲养技术和养蜂科学研究方面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中蜂传统饲养的理论基础,推动了养蜂生产的发展。此期养蜂著文较多。元代,1350~1365年,刘基在《郁离子·灵邱丈人》中仅用147个字系统地论述了当时的中蜂饲养规则,比1845年欧洲齐从氐发表的13条养蜂原则提前500多年。

明代,1578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637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蜂蜜》;清代,1705年蒲松龄的《农桑经·蜜蜂》,1777~1790年明亮的《养蜂者说》,1819年郝懿行的《蜂衙小记》,1884年云生、英喜的《打牲乌拉志典全书》等,都从蜜蜂生物学、饲养、蜂产品等方面对传统的中蜂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进行了研究。

元代饲养中蜂所用蜂箱在独木蜂桶的基础上,创造了土坯蜂箱、砖砌蜂箱和竹(荆)编蜂箱等。据明末清初《致富全书》记载,明代养蜂者创造了一种类似继箱的方形多节木制蜂箱,上部贮蜜下部育子,从技术上改变了杀蜂取蜜的养蜂方法。明清时期,人们已在养蜂实践中观察研究了中蜂的触角器官、处女王与雄蜂交尾、中蜂蜜成熟标准、中蜂产品分类和利用、中蜂飞逃前的征兆、工蜂蜂王雄蜂三型蜂的发育及变态、人工分蜂、蜂箱排列和中蜂安全越冬等问题,并应用于养蜂实践中。

明代出现了专业养蜂场,以养蜂产蜜为主;清代在长白山区建立了2个官办采蜜机构(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盛京内务府和三部管辖的蜜户)生产贡蜜,吉林蜜丁从野生中蜂巢中采捕蜜尖(含有王浆的王台)、蜜脾和白蜜等当时很珍贵的蜂产品,供朝廷专用。当时已将王台及其王浆作为珍贵的蜜种利用,这是我国利用王浆最早的历史记载。

民国时期中蜂科学理论在养蜂业地位

民国时期西蜂大量引进我国,中蜂传统饲养技术和西蜂活框新法饲养技术交错发展,从此,中蜂和西蜂不仅开始了种间竞争,而且也经受着人为选择的严峻考验。清末民初,全国饲养中蜂20万群,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吉林、辽宁和贵州等省,群产蜂蜜5~10千克,野生中蜂分布在包括上述地区的西北、西南、东北等地的山区。当时国民政府重视发展养蜂,对专业养蜂场发放经营执照,对设场改良饲养中蜂者给予保护。

民国19年(1930),国民政府农矿部颁发了《农产奖励条例及施行细则》,把养蜂列入农产奖励条款(农产奖励包括奖金、奖章、褒状、奖牌和免税)。民国22年间(1933)江浙一带新引进的意蜂与中蜂混养发生了矛盾,大批中蜂受到西蜂入巢攻击,中蜂遭受损失,养蜂者纷纷上诉,江苏省政府主席顾祝同签署咨国民政府实业部文件,提出意蜂与中蜂分区饲养保护中蜂的建议。

民国期间出现了规模较大的中蜂场,如江苏金山县肇亨养蜂公司建于宣统元年(1909),民国22年(1933),饲养中蜂6000余桶,分放在全省各地,在干巷镇设分场养中蜂600余桶;江苏松江兴业养蜂公司在江浙两省设有多个中蜂场。当时肇亨和兴业等中蜂公司效益较好,曾与西蜂场竞争,受到省政府和国民政府实业部的重视。民国4年(1915)以前在江浙一带出现了中蜂转地生产技术,很多桶养中蜂和箱养中蜂进行小转地饲养,使中蜂的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民国时期是大陆从传统中蜂生产向现代西蜂生产过渡阶段,养蜂业的热点是活框饲养西蜂,因此一些研究中蜂的专家转向西蜂。虽然对中蜂的研究减弱,但受西蜂活框饲养技术的影响,中蜂改良饲养技术的研究发展较快,使中蜂进入了活框箱养和土法桶养相结合的时代。清末民初(1911~1912),吉林成多禄在《养蜂说》中论述了按蜜蜂的习性饲养中蜂的方法;民国20年(1931)张玉之报道了《中蜂简易育王法》,此后中蜂人工育王技术、人工分蜂技术在生产中逐渐应用;20世纪30年代,广东张进修研究设计一种中蜂箱,并著有《中蜂改良箱说明》;民国9年(1920)河北遵化尹福清发表著作《中蜂刍议》;民国29年(1940)福州潘志农发表著作《中蜂管理法》。民国元年(1912)前,江苏无锡华绎之试办中蜂场、福建闽侯张品南创办三英蜂场,研究试行中蜂新法饲养技术;民国17年(1928)河北大名王博亚设立中蜂场,致力研究中蜂活框饲养技术,他研制的高窄式中蜂箱推广到国内外。

20世纪20年代湖北东部、吉林桦甸等地已提倡应用活框养蜂法饲养中蜂;20世纪30年代安徽开始推广活框箱养中蜂。合肥解景戎对中蜂蜂王产卵力、中蜂巢箱和中蜂品种鉴定等方面进行研究,积累了不少经验。民国23年(1934)广东建设厅农林局建立了广东中蜂研究所,从事研究中蜂饲养技术;民国33年(1944)马骏超对中蜂分类进行了研究,确定了中华蜜蜂及西藏亚种的分类地位。

民国时期中蜂产品进入创新阶段。民国3年(1914)吉林通化县在椴树蜜期以中蜂生产出霜蜜和雪蜡产品,送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展;民国4年(1915)通化县将0.5千克霜蜜、5千克雪蜡送往北京商品陈列所展示;民国19年(1930)浙江嘉善县利农养蜂公司李源生产的白蜜,在西湖博览会获优等奖(奖状和奖章)。当时在传统饲养中蜂条件下生产的特种蜂产品达到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中蜂科研蓬勃发展

1950年大陆饲养中蜂30~40万群,1957年发展到100万群,20世纪70年代达到200万群。野生中蜂均分布在中蜂主产区,除新疆和内蒙古之外,其他各省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由于西蜂生产发展较快,中蜂生存虽然受到影响,但饲养量仍为上升趋势。尽管20世纪70年代初,暴发了中蜂囊状幼虫病,但80年代全国仍保持200万群。

为了摸清全国中蜂的品种资源状况,养蜂工作者马骏超(1953)、黄文诚(1963)、刘继宗(1965)和张正松(1966)等分别从福建、云南、贵州、西藏和北京等地中蜂的主要形态特征进行了测定:从1975年开始,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杨冠煌主持,全国主产区有关人员参加,第一次对全国中蜂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初步确定全国中蜂有5个亚种,即海南中蜂、东部中蜂(包括5个类型)、西藏中蜂、阿坝中蜂和滇南中蜂。该成果1990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云南农业大学匡邦郁经过多年研究,将东方蜜蜂分为指名亚种(包括5个类型)、阿坝亚种、喜马拉雅亚种、海南亚种、印度亚种和日本亚种6个亚种。

1949年后,中蜂科研工作发展很快。1964年前后,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与福建农学院合作筹建中蜂研究室,积极开展中蜂科研工作;1985年云南农业大学建立了东方蜜蜂研究所。其间,江西养蜂研究所、云南养蜂研究所、甘肃养蜂研究所、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广东昆虫研究所、福建农学院养蜂系、贵州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和教学机构均开展了中蜂研究工作。主要进行中蜂起源和分类、中蜂生物学、中蜂改良饲养、中蜂资源和中蜂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在中蜂主产区发生了中蜂囊状幼虫病,死亡蜜蜂达数十万群,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与广东昆虫研究所等有关单位合作,研究总结出一套抗病育种、更换病群蜂王、结合中草药防治等方法,有效地控制了中蜂囊状幼虫病的流行。1962年,福州刘仰文发表了《中蜂王浆高产的特点及其相应技术的初步探讨》;1983年,福建农学院养蜂系研究成功中蜂人工授精技术,拓宽了中蜂产品开发和育种技术领域。

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惠阳研究成功中蜂巢蜜;湖南和广东等省利用中蜂生产冬野桂花蜜,提高了中蜂产品的价值。1983年,杨冠煌、段晋宁、吴永中、肖洪良研究设计了《中华蜜蜂十框标准蜂箱》国家标准(获国家标准四等奖);1988年,杨冠煌、孙庆海、韩胜明、匡邦郁起草制定了《中华蜜蜂活框饲养技术规范》行业标准,在全国发布实施。此期对中蜂的应用研究进展较快,出版的中蜂专著有:杨冠煌的《中蜂科学饲养》,李炳坤的《中蜂饲养技术问答》,段晋宁的《中华蜜蜂饲养法》,匡邦郁、易嘉宾、彭和录的《中蜂活框饲养技术》等;拍摄的中蜂科教影片有《蜜蜂王国》、《蜂巢》、《蜂王之死》、《改良饲养本国蜂的红旗》和《新法养中蜂》等,这些中蜂专著和中蜂科教影片都深入系统地探索了中蜂科学,对当时中蜂科研和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现代中蜂分布及研究进展

西方蜜蜂引进中国已有百年历史,现在西蜂已发展到500多万群,中蜂饲养量约100多万群,野生中蜂的密度已下降到历史最低阶段。中蜂的分布区随着生态植被的变化和西蜂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许多省的中蜂分布已收缩到最小范围,还有的省中蜂几乎绝迹。如江苏、浙江、上海、山东、河南、河北、辽宁和黑龙江等省的中蜂分布越来越少。近百年来,虽然中蜂经受了饲养者的淘汰、生态资源破坏的毁灭、种间竞争的威胁,中蜂资源锐减,但中蜂退缩在西蜂稀少和西蜂难于进入的偏僻山区,依仗着地理屏障和天然植被的优势,在家养和野生中生存下来,逐渐适应了新的生态环境。

现在留存下来的中蜂受蜜源间断区、西蜂分布区的限制,在全国形成了许多个大小不同的中蜂分布区,如长白山中蜂分布区已从东北三省、朝鲜半岛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收缩到长白山腹地10余个县,在这个中蜂分布区里又受小的蜜源和西蜂隔离带的影响而分离成5~6个小区,中蜂就在这种环境中顽强地生存下来。还有神农架中蜂、黄山中蜂和阿坝中蜂等,都是由较大的分布区收缩而形成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中蜂资源的减少,人们不仅认识到中蜂的重要性,加强了对中蜂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加大了对中蜂资源保护的力度,将中蜂列入畜禽资源保护规划,各级政府也建立了一些中蜂保护区,如吉林集安建立了两个中蜂保护区,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建立了长白山中蜂资源场;湖北神农架和安徽黄山等地也采取保护中蜂的措施。

20世纪90年代,杨冠煌在北京选育出抗病高产的“北一号”中蜂良种,已开始在全国推广;1997年,云南农业大学匡邦郁等和云南大学完成了《东方蜜蜂化学生态学研究》成果,研究出合成蜂王信息素,在中蜂上应用成功。1993~2003年,陈耀春主编的《中国蜂业》,马德风主编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养蜂卷》,龚一飞、张其康编著的《蜜蜂分类与进化》,杨冠煌著的《中华蜜蜂》,陈盛禄主编的《中国蜜蜂学》,匡邦郁、匡海鸥主编的《蜜蜂生物学》等现代著作,都用大量的篇幅系统地论述了中蜂的起源、分布、分类、生物学、饲养和病虫害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1995~2001年,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完成了《长白山东方蜜蜂生产效率的研究》、《长白山中蜂与蜂巢包围物空间关系的研究》等成果,发现在现代条件下饲养中蜂,原群净产值不低于西蜂;同时还发现现代蜜源生态区存在着中蜂分布区和非分布区,如果人为将中蜂从分布区移到非分布区,中蜂不能长久生存。

1997年以来,苏州大学蒋滢教授等对中蜂基因组DNA多态性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199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王瑞武等进行了中蜂线粒体DNA的研究;2001年,云南农业大学东方蜜蜂研究所董霞等进行了云南中蜂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研究,2002年,谭垦等对中蜂mtDNA进行了研究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在建设蜜蜂品种资源基因库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蜜蜂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并建立了与其相配套的蜜蜂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和蜜蜂形态生物学实验室。首先进行了长白山中蜂和国内外有关中蜂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同时进行了蜜蜂细胞培养技术、中西蜂精液和胚胎超低温冷冻贮存技术、中蜂保种技术等研究,在中蜂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猜你喜欢
中蜂养蜂蜜蜂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中蜂保护与发展
养蜂人用上养蜂专用车
中华蜜蜂
我国中华蜜蜂遗传资源现状
养蜂女状元
蜜蜂
遂昌县中蜂产业发展对策
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