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失败,缘何而起?

2013-08-15 00:54本刊编辑部
中国医疗美容 2013年2期
关键词:美者美容大众

文/本刊编辑部

一个电话打来的思考。

前些日子,编辑部突然接到一位接受过医疗美容服务的求美者打来的求助电话,言语中气愤夹着痛苦,向记者哭诉她的遭遇。记者一边安抚,一边记下了她的联系方式,并之后对她的遭遇进行了深入了解和思考,也就医疗美容界的“失败”问题进行了多方走访。

“失败”为何铺天盖地?

2012年,一则整形机构10年毁掉20万张脸的新闻让人触目惊心。到底有没有20万张脸被毁掉还有待于考证,然而失败确实是一直和整形分不开的话题。

世事两面,成功失败。当成功率非百分之百时,失败就注定是绕不开的话题。这话题,看上去冷酷,实际也许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狰狞,况且很多失败是可以通过努力而规避掉的,甚至有些失败可以扼杀在萌芽中。

现实生活中,如果在网上搜寻医疗美容的资讯,得到的结果基本是各种各样、铺天盖地的广告,且大多是极尽夸张、新奇之能,以此在激烈地竞争中博得眼球,进而挣得一席关注之地。与之相对的是大众媒体的反应,若真是搜集大众媒体近些年对于医疗美容行业的关注的资料加以汇集,会很容易地发现大众媒体的报道很多都是医疗美容行业的负面新闻,包括明星肖像权、手术失败、手术毁容等。

从大众媒体角度来讲,在传媒行业逐渐市场化的今天,各大媒体为了自己的市场份额与关注度,开始了大量或者过量的甚至是不切实际的虚假新闻的报道。对某些行业来说几乎是“报忧不报喜”,比如当下被批的遍体鳞伤整形行业。

所谓“狗咬人不是新闻,而人咬狗就变成了新闻。”这样的报道方式,确实既满足了大众的猎奇窥视心理,又吸引了读者眼球。但同时,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消费者很少、也很难有时间去思考这背后的规律,想当然地认为医疗美容行业天天上演的都是“人咬狗”的闹剧,这也难怪因为普通受众接受的信息几乎都是这样的,做这样的判断也属顺理成章。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不可能有那么多“人咬狗”的事发生。在医疗美容行业不可能有那么多事故发生,这样的错觉在消费者心理长期积淀,结果就是不少消费者提到医疗美容行业的第一反应就是“王贝”、“整形毁容”、“某某医疗美容机构又用某某明星照片做宣传了”这些印象。大众媒体无奈地唱衰行业,行业媒体也应合理地“矫枉过正“,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实际探探这些整形失败究竟真面目如何?它们又都因何而起?

就此问题,本刊记者先后采访了数位整形失败者,他们的声音恐怕能说明一些问题。

“不求甚解”难抵“消费冲动”

李小姐:(22岁,大学刚刚毕业,因想在即将就业的时候以一个新的面貌出现,进而选择了整形以求美容。先后在两家医疗美容机构做了开眼角、重睑和鼻子塑性的整形手术,之后因操作的不规范导致感染,以致现在脸部仍然是以“容毁”的状态呈现,并在机构接受着修复的治疗。)李小姐说:“我在决定整形之前也做了很多功课,包括案头资料地搜集整理,寻访医疗美容机构,询问以前做过整容的亲朋好友,对自己要做的项目以及相关的并发症都有一定的了解,自认为不属于无知乱投医,可是有时候真的是防不胜防,毕竟自己不是医学专业,能找到的资料也未必就是权威,现在回想起来,有的资料可能都不科学。但由于自己专业知识欠缺,不能保证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多少凭借侥幸,心想自己不会是那个小概率事件,不会那么倒霉的。可是,还是被事实教育了。没有什么不可能,即使最正规的医院,技术最好的医生,最优秀的医疗团队,最完善的设施,最完备的服务都还有可能“百密一疏”呢,何况我这次还带着侥幸的心理,加之时间比较仓促,忙上毕业就要开始找工作,自己心理也比较急躁,急不择机,快速地做了决定,做了手术。不过,好在并不是太严重,及时地修复使得自己的脸还没到完全不能看的地步。当然,这也算是一种自我安慰啦,苦笑。这也是为年轻、冲动付的学费,只是这学费还真不便宜。”

李小姐的经历比较典型,现在多元化的信息时代,获取资讯十分方便,很少会有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了解直接上来就参与整形活动的求美者。但正因为信息的过分多元化,网上搜索引擎所提供的资讯也是层出叠累,海量信息围绕人们左右,作为非专业人士很难判断真伪。因此,很多消费者都是带着一丝理性加一丝侥幸地就踏进了各家医疗美容机构的大门,开始参与医疗美容活动。

再加上消费冲动的作用,更加使本就不专业,本就不耐心的求美者再度压抑理性的思维而去毫无顾忌地成为了消费者。事实上,一知半解并不比全然不知好到哪儿去,有时可能会更危险,以为自己了解很多相关知识,进而认为自己可以“知多人胆大”,就更加大胆地做了风险系数更高地决定。

其实,要想把这些潜在风险减小到最小,唯一的办法就是去正规的医疗美容机构,比如国有的三甲医疗整形综合医院,以及一些知名的品牌连锁民营机构。另外,求美者还要对整形手术后的效果有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也就是说,很多所谓的整形“失败”,其实并不是真的失败,而是效果和求美者想象的不一样。很多人拿着明星的照片,要求整成明星的样子,本来挺成功的手术,技术层面完全没有问题,但是求美者觉得和明星不一样就说是手术失败。所以有时候整形医生和整形机构也觉得挺冤。

“尝新”,看上去很美。“成瘾”,实际上很险

张女士:(29岁,多次整形,多次修复,属于整形成瘾的那一类消费群。不少次都是“尝鲜”的那一批求美者,凡是出来最新技术一定将“跃跃欲试”变成“实际行动”方肯罢休。)张女士说:“现在回想起来,每次整形的决定都是‘看上去’很谨慎,实际上很冲动的,但是到下一次再要做决定的时候,一定还会做同样的决定,毫不犹豫地再次做自认为需要的手术或治疗。之前,也了解到这是一种心理疾病,但我也仔细想了想,恐怕也没那么简单,并非就是心理不健康的单一原因。有时候也回想,这可能会是广大求美者的必然选择,我指的是:不断地整形。因为求美者大多都是完美主义者,来参与医疗美容就是追求自身容貌上的完美,随着次数的逐渐增加,对医疗美容的了解也逐步加深,从而更多地认识到、了解到更新的方式方法,也就抵挡不住跃跃欲试的心,迫不及待地想尝试。同时,又认为自己是经验丰富的过来人,整一次也是整,整两次也一样。同时,也没有第一次那么恐慌,那么纠结,一切都像是顺利成章似的。次数多了,就更加地肆无忌惮了。只有出现问题了,才发现自己已经过度地运用了‘顺理成章’,使其变成‘悖理’,当然不可能‘成章’了。所以,另一方面讲,这次出现了问题,也不全是坏事,至少可以强迫自己‘收手’了。”

虽说古语有云: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若这两句话可以并列理解,士,没有经常死;女,又何必经常容?况且,这“容”还是更高层面地“容”,要动刀、动针地“容”。凡事过度了,一定没有好处,适可而止才是锦上添花的态度。过犹不及,也就只能依靠不停地修复来做些“雪中送炭”的事了。

面对失败,医疗美容从业者有话说

就整形失败问题,记者也采访了几位长期从事整形修复的医生们,他们为这些求美者惋惜的同时也认为:很多求美者都是抵挡不住新奇地诱惑,被那些所谓“新技术”、“新科技”吸引,自动地当起了“先锋被试人”。这里要说明的是,在多元时代中,什么言论都有人讲,什么新观念都有人提,然而把新的观念运用在实践中时却不一定都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很多东西都有一个讨论和磨合的过程。就拿整形手术来说,一般正规整形医院,只做自己有把握的手术,一些有风险的或者是新推出的手术即使利润再大也不会去碰触。而一些不正规的整形机构为了谋取暴利,什么承诺、手术都敢做,这些对于求美者来说存在巨大风险。所以,作为个体消费者应该了解自己的需求,多多运用理性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产品和技术。同时多向专业的医生咨询,才能降低伤及自身的概率。

另一方面,作为专业的医生更要切实的自律。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在完善培训机制的同时,需要适时地给自己的操作加一些节制,切不可在没搞清手术预期的时候就预言美丽,一定要在保护“患者”、“求美者”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自身的利益,不管这利益是技术还是利润。要知道手术台上躺着的人是真正的弱者。还有一点,整形科医生面对求美失败的人,我们不能将他们简单地当成一般求美者来对待了,他们已经成了“患者”。我们对这些特殊的患者要给予更多的呵护,包括技术上和心理上的。

记者后记:当真正面对每一位整形失败的、曾经的求美者以及现在的“患者”时,会感受到他们身上的痛苦。试着和他们聊天,知道他们的经历,有的甚至相处的不错成了半个朋友,这样才了解到他们的心情和处境,了解为何手术会越做越多,为何他们的爱人会离他们而去。医生、机构、求美者的过失,实际结果承担者确是他们。作为行业媒体,能做的就是告诉消费者们应该怎么做,什么是对的。

猜你喜欢
美者美容大众
透视环保美容热
极限“美者”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美容
大众ID.4
上汽大众
玻尿酸联合A 型肉毒素重塑下面部轮廓的效果观察
挽脸美容在台重获青睐
想美腿?肉毒素也能帮上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