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煜,刁 静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南阳473000)
新城区的建设一般是在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达到较大规模时产生的,新城区建设产生的时期往往是区域经济稳定增长,大城市规模持续扩大,或者是快速城市化的时期。城市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基础设施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当城市更新的速度超过某一个临界值,在现有的城市建成区外另建一座新城就产生了潜在的可能性。以这个临界值为拐点,新城建设的净效益将大于旧城改造的净效益。如果城市发展速度超过这一临界值后,仍然采用向外蔓延的发展模式,城市运行的成本就会快速上升。
当前,南阳市正处于城市化发展加速的时期,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应不断地利用现有成本比较低的优势,才能解决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大量人口进城的问题、失业的问题、三农问题、地区差异问题等,也才能解决各个地区的经济持续增长的问题。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建设新城区不仅存在较好的经济效益前景,而且由于大量增量土地的获得,将对拥挤的老城区起到疏解作用,在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整个城市运行中都将取得较高的回报,并且顺应了城市今后发展的各种需要。
城市空间扩张的方式可以归纳成这样几种类型,这些不同的发展类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适合于不同城市发展的条件和需要。
(1)圈层式发展。城市周边在自然地形和人为设施等对城市不构成制约的条件下,城市向四周扩展,形成同心圆的圈层式发展模式。这是城市发展相对比较经济的模式。这种状况对中小城市比较适合,而对大城市不适宜,南阳市城市规模已经较大,人口规模已过百万,再采取此种发展模式将会引发大量的城市问题。
(2)城市定向型延伸。城市受外围条件制约或者沿着特定的城市设施(如交通线)向城市外围的特定方向扩展。
(3)飞地式发展。城市受一定的自然和设施条件的制约,跨过一定的门槛在离现有城区适宜距离的地方建设新区;或者,在城市一定距离外已有一定设施规模或人口居住,围绕着这一地区进行新的较大规模的建设。卫星城的发展模式就属于这一种类型,这一建设模式的初期建设成本相对较高,因为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大。从现实条件来看,南阳市的发展应采取这种模式。南阳市村落较多,周边没有较集聚的城市设施和聚居地,因此需要建设全新的城区来带动周边农村的发展。从更大范围来看,南阳市周边存在不少县城,为了加强同周边县城的联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分散产业布局,也应建立全新的城区。
根据河南省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南阳市城市人口的分布需要在南阳市主城区和其周边县城进行统一安排。而对于主城区而言,其进一步的发展也仍然需要有一定的空间拓展,因此,选择在现有城区周边开发新区也就成为迫切的需要。同时,新区的建设需要充分考虑与现有城区的密切配合,而周边县城的建设将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协作,但也需要有相对独立的发展。
城市新区建设以现有城区功能的完善和提升为主要目的,在建设过程中应避免过分的独立性,因为过于强调独立性的城市开发,必然要以降低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的结合性为代价,这就难以在现有条件下尽快启动新城区建设,而且会造成各自配套重复建设的矛盾。另一方面,从降低成本的角度考虑,作为豫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老城区的商业功能还存在相当的发展空间,适宜于继续巩固和发展,形成未来全市的商业和经济中心,在最小的代价下使主城区保持繁荣。对于那些在南阳市功能演替过程中十分需要,而在老城区建设又代价过高的城市功能,将由新城区来承担,它们将包括行政管理、文化中心,商务贸易中心,新兴产业以及高档住宅等。这样本着区域功能联动的原则,选择城市功能联动的开发模式,强调新区开发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承担整个城市发展的功能补充与升级,再造一个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
从新城区建设的经验来看,能够形成城市设施比较完善同时又具有一定吸引力的城市新区,新城区的发展规模不宜太小,一般应在30万人左右。这样规模的与城市现有城区保持一定距离的新城区,容易形成一定的相对完善的城市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配套,形成适宜的城市氛围和城市生活的便利,但又不会产生过度的拥挤,同时也才有可能对老城区具有一定的吸引能力。这将是南阳市新城区建设的规模目标,从城市周边的土地资源情况来看,也是具有这样的可能性。
城市新区的发展往往是城市活力的一部分,承担了城市重要的功能,对于南阳市来说,建设30万人左右的新区发展规模,再造一个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对于整个城市的开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戴永立,郭怀成,刘 永,等.城市经济开发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04(5).
[2]沈建新.现代城市发展规划的3要素——功能定位、产业选择和形态设计[J].上海综合经济,2004(9).
[3]黄 珍,段险峰.城市新区发展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初探[J].城市规划,2004(2).
[4]陈红霞,李国平.开发区城市管理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城市问题,2009(12).
[5]刘 丹,吴佩华.绿色物流与城市发展战略——以苏州市为例[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