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教育救国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科学评价

2013-08-15 00:54颜蒹葭
科技视界 2013年23期
关键词:救国国民家庭

颜蒹葭

(1.云南师范大学 历史与行政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2.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青年毛泽东纪念馆,湖南 长沙410002)

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成了首要的历史任务和时代主题,教育救国论就是近代中国一批先进人物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过程中对此作出积极回应的产物。青年毛泽东成长阶段正处于国家救亡图存之际和教育救国论风行之时,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过程中也首先选择了教育救国方案。青年毛泽东对救国救民真理进行了长约10 年之久的艰辛探索,并构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救国思想。

1 动力论:戕贼人性的旧教育需要改造

同其他教育救国论者一样,毛泽东早期也认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在于国民愚昧落后,由于“民智黑暗,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 ”[1]而这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旧教育的腐朽落后。 旧教育没有立足于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教育理念、教育管理、学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不科学,阻碍了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自由发展,从而影响民质的变化。 在他看来,旧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无视人格,戕贼人性。因此,青年毛泽东指出,要想改造社会,首先就必须造就出能肩负强国兴邦的栋梁之材,而欲造就新国民及有开拓能力之材,就必须改造腐朽落后的旧教育,从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入手。

2 手段论:以教育为手段改造社会

教育救国论是以教育为本位的社会改造观,强调以教育为手段促使社会进化,其思想立足点是“性善论”,主张通过教育先改造人,再由人改造社会环境,最终实现人们所追求的理想政治。 青年毛泽东也相信“性本善”,从他对《伦理学原理》的有关批注中就可看出。因此,他相信可用教育手段来改造社会、改造中国。由于旧教育束缚个性、戕贼人性,青年毛泽东提倡人格主义教育,主张“实行‘呼声革命’——面包的呼声,自由的呼声,平等的呼声——‘无血革命’”[2],通过改造国民性,提高民众思想文化素质,实现个性解放,从而消除社会进步的阻力。

3 目标论:培养“身心并完”之人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青年毛泽东对这一问题进行过认真的探究。 1917 年4 月,他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提出了“三育并重,身心并完”的主张,系统阐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就是他对这种主张的生动概括。青年毛泽东这一思想不只源于他在湖南一师期间学习体验的总结, 还是他对古今中外优秀教育遗产的继承和发展。从古代理想人格(智、仁、勇三达德)设计出发,受杨昌济思想影响,青年毛泽东希望创造的新教育能培养出立崇高理想、得大本大源、有独立人格和自主精神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国民,以此作为民族解放、国家振兴的基础。 显然,青年毛泽东关于“三育并重,身心并完”的主张实质是论述教育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提出了新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击中了旧教育的要害所在。

4 前提论:实行平民主义教育

青年毛泽东认为,在旧教育制度下,教育是非平民主义的,广大妇女在受教育权问题上更是长期深受歧视,全体国民的改造、觉悟和素质的提高不过是一句空话。 由此看来,旧教育的腐朽和落后是使国民身心不能并完、民智淤塞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想改造社会首先就必须创造新教育,而创造新教育首先就要让全体国民都享有而且平等享有受教育权。鉴于我国“社会之中坚实为大多数失学之国民,此辈阻碍政令之推行,自治之组织,风俗之改良,教育之普及,其力甚大”[3]的现状,青年毛泽东提出“见教育方面,为平民教育主义”[4],让全体国民都均等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5 路径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

青年毛泽东看到了学校与社会、家庭相脱离的现状,并指出“兴办学校,不过施行教育之一端”[5],必须将教育(学校)同家庭、社会二者结合起来,因为“教育全体不仅学校而止,其一端有家庭,另一端则有社会。”[6]当时的情势是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关系“形式尽相结合,而精神上常相冲突”[7]。显然,“但言改良学校教育,而不同时改良家庭、社会”[8]者,正所谓“举中而遗其上下,得其一而失其二也。”[9]为此,他糅合当时较为流行的中国式空想社会主义——工读互助主义,提出了一条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走半工半读、工读互助的新村建设式的理想主义改良途径。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创造“一边读书,一边工作,以神圣视工作”的新生活为主体的新教育,造就一批“身心并完”的有理想、有开拓能力及改造社会能力的新青年,之后通过他们各自组建新家庭影响教育其子女亲属同样成为与之一样的新人,由一人影响家庭,由若干新家庭组建新的小社会(新村)再带动整个社会的全面改良与进步;或是由这些新青年学生深入各地广播新教育,变化当地民质,进而影响全局,从而达到改良人心风俗、促进社会进步的根本目的。

通过对青年毛泽东教育救国思想主要内容的考察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该思想具有以下四个带有历史局限性的理论特色:其一,中西多元思想混杂;其二,夸大精神革命作用;其三,浓厚的圣贤救世色彩;其四,具有空想社会主义烙印。 换言之,该思想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而且脱离了近代中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的具体国情,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局限性与矛盾性。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合理内核及积极作用。青年毛泽东信奉教育救国论并形成自己的教育救国思想,是他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程中、在选择科学的革命理论之前所做的一次伟大尝试。青年毛泽东从国家和民族的存亡与前途出发,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根本性救治,冀图通过革新教育,培养具有健全而独立人格和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国民,通过实现人的现代化来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从而实现强国的根本目的。 因此,青年毛泽东的教育救国思想蕴含了 “教育改革”、“教育兴国”、“教育强国”等合理内核和深刻内涵。尽管其基本主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难以取得迅速变革社会现状的明显成效,但在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集中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国民索质的竞争的今天,其蕴含的合理内核和深刻内涵就表现出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正如中国近代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救国论的郑观应在其畅销书《盛世危言》中所言,“横览环球各邦,其国运之隆替,莫不系乎人才,其人才之盛衰,莫不关乎教化。 ”[10]也正因为如此,我国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利益出发, 已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确立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以此作为治国兴邦的方针大计。显然,我们学习、研究青年毛泽东的教育救国思想,不仅可以进一步拓展、丰富和深化毛泽东思想研究,而且对推进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疑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2][3][4][5][6][7][8][9]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2 版.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271,83,270,408,408,409,409,409.

[10]郑观应.盛世危言[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220.

猜你喜欢
救国国民家庭
科学救国的和平使者
中国民藏北宋宫廷用瓷鉴赏(4)
一直难忘
高地
家庭“煮”夫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听谎有瘾
越南抗美救国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