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惠娟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安徽 芜湖 241003)
区分其他旅游与体育旅游的标准依据为,“其他旅游只是体育旅游过程中的进一步增彩,体育运动则是旅行的主要动力”,其产业特性则是以一定的经济活动中参观体育运动或参与体育运动为目的,并向其提供饮食、交通、住宿、娱乐、游览、购物等的一项全面性服务产业。“安徽省体育旅游业在安徽‘大旅游业’的范畴中,如何导向出旅游消费中的体育化”[1],抑或是如何在发展现代化旅游的过程中不失去体育固有的特点?如何体现并发挥出自身的“比较优势”?已是安徽省这样一个发展中省份,业界人士思考越来越多的一个话语,也是安徽省当地社会及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不得不即将迎来的一个机遇和挑战。
因此,本文运用理论分析和文献资料等研究手段,从和发展产业高度密切关联的四个因素,即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市场份额、市场环境等入手,对安徽省“体育旅游业”当前的发展情况作出理性的分析,得出“自身优势”和“自身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作为安徽省现代经济产业发展之一的旅游业于1978年起步,特别是在1995年左右,伴随着“小康社会”的推进,省内旅游需求得到了很快地发展。近二十年来,在这块13.96万平方千米之“徽景、徽商、徽文化”的土地上,游客们酣览着老庄思想的发源壮大,项羽刘邦的垓下之战,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曹操孙权的跃马挥刀,朱元璋的起兵灭元,苻坚的败走八公山……在这儿,他们饱食着神仙美景巍峨壮丽的黄山;饱览着闻名中外的徽商文化,领袖人物,古代村落,文房四宝,宗教圣地等。如此悠久的历史、壮丽的山水,使安徽省旅游市场在其发育过程中处在了一个良好的旅游接待省的状态,接待来自全球各个国家和国内的旅游者。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本省旅游接待的能力,也培养了安徽省境内老百姓旅游的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安徽省现在不仅仅培养了本省旅游接待的能力,而且也是一个省内游客相当火热的旅游省,更是一个国际、国内旅游很繁荣的混合型旅游大省。这从“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定律)来说,“这种因优秀的‘徽景、徽商、徽文化’所带来的繁荣的混合型旅游态势,在很大程度上亦是安徽省旅游产业在全国发展的‘比较优势’之所在,也是省内体育旅游业借力开发的市场优势之条件”[1]。
因此,“十一五”发展中段,安徽省体育局在反思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不够彻底、管理经营能力不高、宣传范围不大(九华山、黄山除外)、导致省内许多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的工作报告中,得出旅游与体育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并于2008年不失时机地以省委、省政府开发“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为机遇,与安徽省旅游局、当地政府行政职能部门合作,于黄山举办了华东地区青年登黄山大赛、体育健身旅游节;巢湖万佛湖景区,承办了首届国际龙舟邀请赛和亚洲铁人三项运动锦标赛;黄山国际山地车邀请大赛以及首届天柱山登山大赛等等,从而在形式上开启了安徽体育旅游业发展的端倪。
一系列体育旅游的开展,一、以体育旅游带动地域经济发展的规模,体育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其在经济上无形和有形产品作用;二、此类旅游方式更好地运用了体育活动或体育活动的“运动”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闲静”相结合,体现了“搭体育台、打旅游牌、唱经济戏”的策略;三、通过此种各式各样运动来进一步提高安徽知名度的同时,更为加快省体育旅游业的更好发展打下了坚固的基础。但是,从现实情况出发,这一基础无论从安徽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条件,还是从条件相对不足于安徽且体育旅游发展较好的国内其他省份考量,均显得十分滞后和薄弱。
从现实形态上来分类,体育旅游可分为“硬体育与软体育”两种产业结构。硬体育旅游指参加或观看竞技型体育赛事与活动,譬如奥运会、世界杯、单项竞赛、全运会等;软体育旅游则指参加娱乐性运动或休闲性运动,如漂流、徒步、登山、游泳、骑自行车、民族体育等。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对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这些年来全国各地各样式的“动态”体育旅游项目的兴起,使得安徽省“软体育旅游”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即以“徽景、徽商、徽文化”资源为载体,以体育运动的参观、参与为主体,以需求和供给市场中介(旅行社)为链接,已构建了“依附于各旅行社”崭露头角的体育活动与行、食、娱、宿等形式的体育旅游产业结构,并以明显或不明显的形态分布在省内的旅游景区之内。
但目前,就安徽省17个地市“约856家注册旅行社(安徽省旅游局提供)”而言,其总量历史地看尽管发展较快,但是由于集团性质的产业化发展缓慢,以致省内规模较大旅行社不多且需求与供给的市场关系没有形成正规体系,尤其是专营体育旅行业务的旅行社尚未产出,可供体育旅游产业结构形成的需求与供给的消费市场(运动、交通等)仍分别依托于大商业、大交通,还未形成体育旅游特性的专业化产业结构。且加之现有的带有体育旅游意味的旅行社又因资产总量不足,竞争力不强,而使得现阶段安徽省境内的体育旅游业的绝大多数业务,在由非体育旅游专业旅行社承揽的过程中,尽管带出了一定意义的“软体育旅游”产业结构形态,但对其资源经营及产品开发亦如体育娱乐业及其它行业一样,存在产业结构模糊、规模经营程度低、企业管理规范差、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造成现有体育旅游产业结构发展受阻,而且直接影响到安徽省“硬体育旅游”项目软着陆的开发。由此可见,若要在全国甚至全球体育旅游环境中得以发展,省内“专业体育运动旅行部门”尚需尽快创建,以利于“硬体育旅游”与“软体育旅游”产业结构的开拓和发展。
安徽省聚集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国A级旅游区安徽省占了约46%[2]。在徽州大地上有被誉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有汉武帝封禅为南岳的天柱山,有国中四大佛教胜地之一的九华山,有欧阳修留下《醉翁亭记》的琅琊山,有刘邓大军千里挺进的大别山,有国内四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有风景美不胜收的太平湖、新安江等等。举不胜举的名山峻林、青山幽谷,江河湖泊、蓝天碧水之徽风皖韵,为爬山、蹦极、跳伞、潜水等体育旅游项目提供了绝佳的场地;50余处国家森林和国家古名居村落文化保护区,为自然探险、体育文化旅游产品呈现着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辽阔的长江、淮河口岸,为自然水域漂流、冲浪、橡皮艇等挑战意志极限的运动产品提供了理想的场所。以上这些依托于久负盛名的“徽景、徽商、徽文化”资源背景,无疑从条件上构成了安徽省体育旅游产品结构(或产品形式)的框架基础,并由此基础可望形成黄山、长江、淮河等“挑战极限游、环境生态游、特色娱乐游”之三大体育旅游产品结构,然而,遗憾的是这些独具“比较优势”内涵的体育旅游产品,却因专业旅行社的缺乏,使其在产品形式或是结构延伸上与发达省份相比,都还是一块有待政府和商家筹划开发的胜地。
另外,安徽省属地内同时又聚集着“55个少数民族计39.8万多人[3]”。其民族体育的内容结构十分丰富——有颇具当地特色和民族气息的内容,有季节性民俗文化的内容,有生态环境、礼仪喜庆之功能性的内容等等不一而足,现已开发的“表演项目近100种[2](踩高跷、抖空竹、舞龙舞狮、气功、球戏等)”。纵观民族体育旅游产品结构,应该讲,均是发展安徽省有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业的良好资源。然而,同样遗憾的是现阶段安徽省这些民族体育内涵的旅游产品,表面上看似开发出来了近100项之多,但,却因绝大多数都为“景点”自表演形式,缺乏体育专业者及旅行社因地制宜的组织、引导和创新,致其在较高程度上成为——人文旅游景点千点一面“审美疲劳”的“静态物”,而未能在功能上成为游客们融健身性、娱乐性消费的“动态”参与,未能在特色上真正成为“非景点而难以观赏、参与和体验到的民族体育形式”。如此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制约了独具“比较优势”的民族体育的有形发展,而且在项目结构上也抑制了体育旅游整体结构的发展速度。
近年来,安徽省部分旅行社兼营体育旅游的市场业务有一定的实践探索,也初步形成了以项目特点为主的地域性市场形态。但由于安徽省旅游业是在国家“大旅游”的整体框架下进行,体育旅游市场作为“大旅游 “的一个部分,和有传统优势的生态旅游和人文旅游市场相比,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市场份额均显得十分微弱。尽管体育旅游资源在众多旅行社的兼营中取得了一定的市场成效,在“淮河以北、江淮之间、长江以南”三大地区中,有望逐渐形成“皖南绝品、皖北精品、皖西特品”的体育旅游市场分布格局。但是,因限于专业体育旅行社的缺乏,较大规模的体育旅游活动往往不得不依托于某一地方政府组织的号召或安排(如青年登黄山活动、全民健身江淮行、黄山国际山地车邀请大赛等),而缺乏社会(企业或民间)自发力量的投入,致其现有的或可能有望形成的体育旅游市场份额,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以国内外享有“比较优势”声誉的皖南旅游市场为例,它以其特有的徽商文化、黄山文化、石墨文化、牌坊文化、宣纸文化、新四军文化、古名居村落文化等,构成该地区丰富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奇特的自然环境,为发挥皖风徽韵优势、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打造体育旅游品牌、开拓省内外体育旅游的市场份额,提供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经济发展的制约,长期以来皖南地区仅以一般的旅游形式而未能把姓“体”字的特色内容放进去开发,呈现出大量的旅游形式与体育无涉的状态。即使在泾县等处开发了一些微量的“天下第一漂”等的体育旅游内容,但基于对已开发资源利用的条件的改造不够,周边氛围营造滞后,使其经营未能转化为当地的一种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仅有的一种体育旅游的生态市场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当然,客观地讲,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现有的份额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整个中国体育旅游业的状况。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安徽省体育旅游业要在全球化体育旅游市场中创出自己的品牌、享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仍将任重而道远。
安徽省体育旅游业市场环境总体较好,市场准入壁垒较低,就中国“大旅游”来说,和“先国内、后国际”欧美发达国家的自行发展方法不一样。国家根据体育旅游设施整体不足的事实,从入境开始,实行“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和外资一齐上”的方针,如此相对灵活、发放的宏观性市场准入机制,客观上加快了国内体育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然而安徽省体育旅游项目起步较晚,职能部门权力较小,除旅行社业由职能部门管理外,其他相关产业均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此种管理权利的分散客观上有利于市场化格局的产生。但是,安徽省体育旅游业在得益于这种分权管理机制的开发中其产业化发展虽已初见端倪,却因起步较晚,在此产业化进程中不仅有着许多自身难以理顺的经营关系,而且市场的运营环境也还尚不够明晰,如缺乏明确的产业政策支持,总体法制环境欠缺(至今没有一项关于体育旅游产业的规制文件),对体育旅游业的性质、发展措施、管理方式等没有明确的规定;兼营体育旅游业者良莠不齐,一些不合格的竞争者进入市场;企业行为规范程度不高,违规行为时有发生,服务质量存在较大问题;行政管理体制不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权力有限,除管理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酒店的等级考察以外,对体育旅游业其他的方面只有“建议权”。因此,体育旅游业发展中的“总体规划、发展规模、投入方式、重大项目建设等一些重大问题,及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都无法实现统一筹划,故而,相当一些旅游景点中体育旅游项目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环境破坏现象便时有发生。可见,安徽省体育旅游业市场环境与国家乃至国际旅游业市场要求的正规模式还远远到不到要求。
中国的经济区域现实中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区,这三个地区由于它们的地理位置、运输条件、劳动力素质、科技水平、经济基础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要承认地域差异,但不能把这些差异僵固化,必须借助有效的战略、政策和体制来缩小并最终克服这种差别。这正是党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中部开发”的要义所在,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表明了,我国政府试图以中部的大开发来发动新一轮经济增长。这一战略性的举措,无疑对中部各省(表面上看似处于同一水平)但实质上安徽在“社会资源市场、劳动力市场、与东部发达省份的接壤”均优于它省,这种优势,无疑对安徽省的各行各业,特别是旅游产业中的体育旅游业的发展,给与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在这种时不我待的机遇中,安徽省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策略,目前最首要的因素是要取得省内市场的支持。所谓省内市场的支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体育旅游业“比较优势”的发挥应符合省内市场的需求;二是省内市场应有助于推动体育旅游业的竞争及最大限度的提高服务质量,从而形成市场竞争和服务创新之间的良性循环。再则,是运用“走出去”战略,拉动强势省份体育旅游业在安徽的跨省经营。即通过扩大对外省开放促进本省体育旅游业管理体制、企业机制、组织形式以及服务品种的创新,获得其先进服务技术和标准的引进,来进一步培育和做强安徽省体育旅游的“比较优势”。后者,是“中部开发”安徽省体育旅游业实现与发达地区乃至全球对接的必然选择;前者,则是为安徽省体育旅游业开发及准入的效率性和管理的规范性,提供其有效的运行机制。因此,在“十二五”期间要想使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策略得到落实,应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各地市政府应采取积极的政策引导、扶持专业体育旅行社的创建,尤其是合肥、芜湖、黄山等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的或受“徽景、徽商、徽文化”影响较深的地域。同时,以“执法归位”为目标,建立体育旅游业管理体制,即在加强政府宏观管理旅游部门的同时,又与有关的部门合作,按照各部门职能对体育旅游业各相关方面进行具体管理和开发;紧紧抓住“中部开发”的机遇期,加强WTO旅游课题探究和对体育旅游业的监管,来改变体育旅游业现有问题,如资源经营隶属多方作业、管理分散等。
安徽省体育旅游业的主管单位,应运用会展业、广告业和各类新闻传媒加强传播省内体育旅游的“比较优势”,招商引资,建立体育旅游建设基金。并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改革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市场主体,统一管理手段标准,在政策上实现体育旅游商业多元化的产权结构。进而为应对发达地区及国际跨国体育旅游商家集约化程度高的市场竞争趋势,应尽早建立和完备各企业部门经营权和转让产权的相关规定,鼓励企业依照正规的法律程序来进行并购和连锁经营。
在加快利用省外和国外资金开发体育旅游业市场的同时,注重投资2008北京奥运市场,通过奥运平台向国内、向世界展示安徽地域特色的体育旅游。无疑,其开发的前提则首先要建立宣传机构,组织他们“走出去”,进一步加大对安徽山水、历史、文化、名人的宣传力度,使其徽风皖韵的“静态”优势资源——徽景、徽商、徽文化——在对应的“动态”体育旅游中相得益彰。借力促成安徽省“硬体育和软体育”旅游产业的不同形态和有效开发,为安徽省在“中部开发”中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建功立业,使资源丰富的安徽体育旅游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做大做强。
[1]左新荣,李燕.发展安徽体育旅游业策略[N].安徽日报,2006-2-04.
[2]高云.旅游[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2,45.
[3]高维岭.安徽省农村体育的现状与对策(1)[J].安徽体育科技,2004,3,9.
[4]谢元鲁.旅游文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
[5][英]维德.体育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