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雨曼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连云港中医药分院,江苏 连云港222007)
小丁,女,汉族,某校高职护理班学生,18岁。独生子女,外貌乖巧,言谈举止相对比较缓慢。父母比较宠爱,特别是母亲对她百依百顺,在家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小丁喜欢把自己关在储藏柜里,怎么拉也拉不出来,劝说也没用。宿舍同学不知道她为什么这样,又担心又害怕,反映到班主任(班主任也是心理辅导老师)这里来。小丁自身无求助欲望。
班主任让同学陪同小丁到咨询室,小丁始终不说话。持续了半个小时,小丁还是不吭声。班主任放弃了咨询,对小丁说:“陪我去学校植物园散散步吧?”小丁没有拒绝,随班主任来到绿树葱葱的植物园。在林间小道上,除了轻轻的脚步声和小鸟的欢唱,一切都静悄悄。小丁好像有所放松。班主任轻言细语地问:“你怎么了,最近遇到什么事情了?”小丁才开口说她不喜欢人多,也不喜欢新宿舍。原来是因为学生宿舍搬家,重新分配了宿舍,她难以适应新的人和环境,新的朋友圈子又没形成,老的朋友圈子隔得较远,她难以面对,就把自己藏在柜子里,这样心灵能安宁一会。
根据Zung抑郁自评量表评价得分为69分,属于中度抑郁。得分在50分以下为正常,50-59分提示轻度抑郁,60-69分提示中度抑郁,70分以上提示重度抑郁[1]。
小丁的情况是宿舍同学提供的,信息准确。
属于本身性格内向原因,加上新环境的改变,短暂时间内失去了原有的社会支持系统,例如失去了原来熟悉的同学之间的友情,加上新环境新同学好奇不理解的言谈举止。属于有因果的暂时性抑郁。
诊断为环境改变引起的中度抑郁。
1)与与精神病鉴别: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生有自知力。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
2)与抑郁性神经症鉴别:抑郁性神经症持续时间长,病程至少2年,全部病程中大部分时间心境低落,如有正常歇期,每次最长不超过两月。而该生是暂时出现抑郁情况,因此可以排除抑郁性神经症。
根据小丁的抑郁症状性质,在充分尊重求助者,并与之平等商量后得到以下目标:
具体目标:摆脱新环境引起的不良情绪,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像以前一样获得新的友情。
终极目标:学会应对改变。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充分实现自己的潜能。
鉴于小丁学过医学基础与营养相关知识,建议小丁每天吃1-2个鸡蛋,吃一些坚果类、蔬菜和水果,每天睡前喝牛奶,做到不偏食,改变以前饥一顿饱一顿的懒散习惯,保证营养全面,每天坚持。短期目标:坚持一个月;终极目标:养成饮食合理的好习惯,健康一生。
随意聊和合理情绪法。随意聊天,可以放松彼此的心情。创造轻松的环境。合理情绪治疗是认知心理治疗中的一种疗法。这种疗法就是要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帮助求治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表不合理的思维方式,通过以改变认知为主的治疗方式,来帮助求治者减少或消除他们已有的情绪障碍。
引起小丁暂时抑郁的原因是新环境的更换,内心产生恐惧,这也源于她的父母从小太娇惯宠爱,她一直是单方面接受别人的关心和爱护,她没有学会主动和别人交往和付出。
干预时间:每周2次,共3周,其中营养和心理干预交替,每次1小时左右。
(1)建立信任关系;(2)了解情况收集信息;(3)做心理测试;(4)确定主要问题与原因;(5)协商讨论解决方案。
(1)加深干预关系,介绍合理情绪疗法;(2)帮助小丁克服恐惧心理,认识自己不合理信念;(3)分析问题,选择适当的干预技术,帮助小丁恢复自信改变认知。
(1)检查评估小丁的进步以及前面的各项小目标;(2)帮助小丁加深合理的自我分析;(3)帮助小丁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树立理性的信念,学会主动关心和付出。
小丁自我感觉比以前开朗,根据Zung抑郁自评量表评价得分为48分,达到正常分数。
宿舍同学反映小丁性格变得活跃一些,主动和同学交谈,并很主动地帮助同学做一些小事,和同学互动比以往自然很多,不再把自己藏在柜子里。
父母亲反馈,小丁回家后主动为父母分担家务,主动关心母亲。不再是依赖母亲做所有事情。
国内外诸多资料显示,抑郁症学生与家庭背景和父母教养的态度无关,亦不是因后天环境造成,抑郁症可能是由生理因素形成,如神经机能发展,生化机能发展,遗传因素或脑部受损所致。可能导致抑郁症的成因包括:(1)遗传因素:孪生兄弟与姐妹常会出现类似症状;(2)受疾病感染:可能与母亲怀孕期间感染了风疹,导致先天风疹综合征,胎儿的脑部发育受损而导致抑郁症;(3)此外,营养不良性疾病亦会造成脑细胞功能失调,影响脑神经传递信息的功能,因而造成抑郁症[2-3]。营养不良性原因包括:其一,母亲孕期缺乏某些营养素;其二,是孩子出生新生儿期母亲喂养过程中缺乏某些营养素;其三,孩子从新生儿期到青春期发育期间,缺乏某些必须营养素。这三者都会影响神经发育,导致有抑郁倾向或者加重抑郁的可能。因此,采用一定心理和营养结合的干预措施,能对承受能力下降导致的抑郁有一定的疗效,可以进一步探讨。
[1]陈幼贞,黄希庭,袁宏.一种混合型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J].心理学报,2010,42(11):1040-1049.
[2]张芝,王健,葛列众.前瞻记忆的理论模型综述[J].应用心理学,2006,12(1):91-94.
[3]刘伟,王丽娟.前瞻记忆的实验方法述评[J].心理科学,2008,31(4):94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