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 宁
党的十八大报告科学把握当今文化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高度和宽广视野,深刻阐述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政方针和目标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为我国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位置,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无论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还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提高文化软实力。同样,只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如果没有文化的繁荣发展、离开文化的支撑和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就不可能实现。现在我们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还比较低。这一情况,欠发达的民族地区相对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一些。所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必须首先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凝聚起全社会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滋养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只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才能进一步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撑。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更要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不失时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坚决破除一切妨碍文化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就要求民族地区各级文化部门及其工作者进一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在本地区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不断增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主动性和坚定性;进一步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推进由文化大区向文化强区迈进;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积极抢占网络文化阵地;进一步推动文化和市场衔接、与科技结合,不断提高先进文化传播能力。以此形成改革的合力,赢得发展的先机。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鲜明的特征,也是事关文化建设全局的根本问题。现在,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潮更加多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领文化建设,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建设理论,为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理论指导,确保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觉把科学发展的要求贯穿到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要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既积极为经济建设服务,又努力实现文化自身的繁荣发展。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着力解决影响文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协调好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促进文化持续健康发展。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坚持城乡、区域文化一体化发展,统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各项工作。
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欠发达民族地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要在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前提下,倍加珍惜党领导各族人民创造的民族文化,坚定民族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以开放包容的胸怀,积极参与区内外以及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广泛吸纳和融汇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同时,还要适应时代变化和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发展的要求,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使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当前,动力不足、活力不足依然是制约民族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加快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取得新进展;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认真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加快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切实发挥文化产业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重要作用。实施“文化含量提升工程”,突出文化特色和文化品位,创造有文化内涵的新产品和文化衍生品,增加产品的文化含量。
让各族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各族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关心他们的命运,体察他们的意愿,反映他们的心声,在各族人民伟大创造中汲取营养,着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其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要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苏木)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牧区电影放映、农家书屋(草原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努力做到广覆盖、高水平、重实效,让各族人民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使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新平台、各民族精神文化新空间。
推动民族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点在基层,落实靠基层。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挖掘蕴藏于人民之中的文化创造潜能,为人人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充分考虑普通群众的文化消费能力,切实维护低收入群体和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鼓励创作生产更多受到群众欢迎的文化产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各级文化部门,每一个文化工作者,都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一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着力解决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村牧区、进城务工人员看书难、看戏难的问题。二要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享受美好生活。三要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实现“文化育农”、“科技富农”、“卫生健农”,为农村牧区培养文化、科技、卫生骨干,组织专家学者向农牧民传授科学知识和先进适用技术,增强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本领,组建创业指导服务团,帮助有就业需求人员实现自主创业,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进民企、进社区、进外埠就业创业。四要加大农村牧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继续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