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琴
(安徽 黄山 245000)
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具体就是指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工程建造所使用的费用。工程造价控制当中工程投资活动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工程监理务必执行的三大控制目标之一,造价控制就是在进行工程项目建设的时候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将工程造价有效的控制在预算当中,并且及时的更正发生的错误,借此来确保投资估算以及竣工结算等一些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实现人力、财力以及物力的使用最大化。
另一方面,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不是单一的,而是动态控制的过程,工程造价对于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施工阶段控制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是对于整个工程的建设来说,其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对此,工程在施工阶段时,对其采取及时有效的控制手段是非常有必要的。工程造价控制因为工作范围较大,所以其工作性质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因此,还需要各个部门尽量配合其工作,科学合理的降低工程成本。
因为在施工阶段,施工图的设计已经落实,那么工程量也就具体化了,在进行工程施工图设计时可能占了总造价的1%都不到,但是对于整个工程造价的影响却高达75%。在造价控制当中大约还有5%~10%左右,受到工程竞标以及承包合同的制约。在工程施工阶段资源不必要的消耗可能性很大,对此,在施工阶段,对于管理工作的力度,应该适当加强,这不仅仅能够有效的提升施工效率,并且还能帮助造价控制。
在工程施工阶段,对施工方进行造价管理,理应强化事前管理,对其进行事前控制,这是施工方获取经济效益比较有效的措施之一,想要在施工阶段有效的进行工程造价控制,就应该从劳务合同管理、材料管理、工程质量、工程进度、机械控制以及索赔等各个方面进行控制管理。
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人员经济意识,在进行施工的阶段,有一部分施工技术工作人员,往往较为偏重与技术的管理,这样很容易导致工程在施工阶段造价控制得不到保障,对此务必加强对技术管理工作者的经济意识培训,从技术着手,然后以经济结束。
根据调查显示,一般在工程总体造价当中,人工费大约占到整体的12%左右,也就是说这在工程造价中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必须严格控制,在工程建设的过程当中,人工费是按照工程建造所需要的工作量和人工单价进行确定的,但是因为当下来自城乡的一些劳动力持续不断的增加,在进行施工的时候理应首选施工工艺娴熟,技术水平较高的班组,让其对各个工种进行施工,并且按照每个班组的施工特点,结合其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找实力强、有信誉的承包班组。这样的施工建造成本控制措施,不仅仅能够保障施工建造的质量,并且还可以在第一道环境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从而使得工期缩短,减低造价以及成本。
对于合同的合理签订,不仅仅是对签订合同双方的一种制约,还能够有效规避合同风险的产生,对于规模较小、而且工期较短的工程项目,采用定期付款的方式相对较为合理;对于一些规模相对较大,并且施工周期也较长的项目,就可以使用可调和同价款,借此来防范各种风险因素的产生。
一般说来,材料费用是在工程造价所占比例最大的,往往材料费用都能够在建安费当中占到60%以上,直接费用最高可以达到4/5。对此材料用量以及价格在施工阶段对于工程造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工程材料使用方面一定要用量计划编制,严格遵守适实性、准确性以及完整性的基本准则。在其项目施工阶段,应该根据项目进程计划,对所需要的材料用量进行编制。然而计划的适时性说的是材料进场与用电计划编制要及时;对材料的质量、规格、性能等等要严格把关。
在材料使用过程当中主要两种方法对其进行控制,分别是限额领料以及合理使用周转材料的方式。限额领料制度所使用的方式是额定控制以及指标控制;项目部要有严谨的材料入库制度。在需要施工时候进行材料领取,务必要有一套严格的领料流程,并且明确责任,做好余料回收工作,最大化减低材料流失。
想要有效实现机械费用的控制,就务必要从这么几点入手:对于施工机械要科学合理的操作使用。这对于工程项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高层建筑;要增加施工机械的利用率,机械的利用率对于工程的进度以及成本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落实机械设备租赁计划,最大化的减少闲置机械,在加强机械保养的同时,规避机械停置情况发生。
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影响投资的主要因素是施工总工期、工程质量成本、材料 成本、人工成本、机械使用成本及施工管理费等。项目监理应充分发挥管理的主导作用,协调设计、监理、施工及地方等各方面关系,实行目标管理,从而达到投资控制的目标。施工阶段有效的投资控制可以为建设单位节约资金,也可以使承包单位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是“双赢”的事情。所以,有必要在工程施工阶段对工程投资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管理。
[1] 吴凤英.浅议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J].现代企业文化,2010(5):144-145.
[2] 袁灵玲,阮木,裘建江,等.施工阶段如何控制工程造价[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8):147-148.
[3] 陈枫.施工阶段如何控制工程造价[J].中国科技博览,2009(24):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