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刘毅
(奇瑞地产有限公司,安徽 芜湖 241009)
随着超高建筑物的不断增加,虽然逐渐地暴露出一些设计方面存在的不足,但这些问题为我们在日后的超高建筑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此,本文首先对超高层建筑与普通高层的差异进行比较,然后对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进行论述。
一般普通高层的高度基本都建立在200m以内,而超高层建筑的高度基本都在200m以上乃至设想建筑上千米。对于普通高层我们大多采用的是混凝土的结构设计,但超高层建筑在结构设计方面还可以选择全钢结构或者混合的结构设计。同时由于超高层建筑对消防以及机电设备的要求要更高一些,因此要考虑到避难层与机电设备层的设计。为避免地震等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超高层建筑在平面形状的选择上较普通的高层建筑要少的多,并且要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抗震要求。另外超高层建筑需要考虑风载荷作用下舒适度的问题,而普通高层建筑无需考虑。
对于超过100m以上的建筑物,在不同强度的抗震设防烈度下,对于建筑物的高度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在8度的区域不适宜建设300m以上的建筑物,超高层建筑适合建设在抗震设防烈度在6度的地区。
对于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师来说,在设计中首先就要考虑到建筑物的结构方案问题,尤其对于超高层建筑来说,如果结构方案选择不当,将会引起整个方案的调整,因此,在设计单位进行建筑方案设计时,需要有结构专业参与到设计当中。
在超高层建筑结构类型的选择上,我们不但要充分考虑到拟建方案所在地的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同时要考虑到该区域的抗震度要求。另外,为了节约建筑成本,我们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在工程造价问题以及施工的合理性问题,同等条件下选择造价较低的合理的结构类型。
在超高层建筑的结构当中,由于建筑结构的第一自振周期与其所在地面卓越周期相差很大,随着建筑物高度的不断增加,风载荷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柔的超高层建筑,风载荷是它结构设计中的控制因素。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风载荷进行专业地研究。
一般情况下,我国规定风载荷的计算公式为Wk=βzμsμzW0,其中μz为风压高度的变化系数。其中A类地面:μz= 0.794Z0.24;B类地面:μz= 0.479Z0.52;C类地面:μz= 0.284Z0.40。
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当中,对200m以上的超高层建筑也进行了相应的规范,其中就包括在对超高层建筑确定非圆形截面横风向风振等效风荷载情况时,要求必须进行风洞试验。它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试验对建筑外形的空气动力进行进一步优化,同时确定围护结构以及主体结构的风载荷的标准值,对设计整体进行优化。
对于超高层建筑,在设计时要考虑到重力载荷的传力情况,实现合理的传力途径,因此在设计时对于重力载荷的途径要尽可能地直接明了,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因建筑外圈框架和核心筒之间轴压比之间的差异而造成的变形差对水平构件产生的影响。一般采用一些施工的处理方法连接框架与核心筒。
在超高层的建筑当中,很多时候都会采用混合结构设计,混合结构分为3种,而在实际中常用的是圆钢管或者是矩形钢管的混凝土框架与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的混合结构,以及型钢混凝土框架与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内外框梁为钢梁或型钢混凝土梁)的混合结构两种。每种结构类型在设计上对钢材用量的需要也不尽相同。在设计中,要考虑到对型钢、圆钢管混凝土中柱钢骨的含钢量,严格按照技术规程的要求进行控制,同时,在钢筋混凝土的核心筒要设置型钢柱,这样就可以确保型钢混凝土、筒体延性相同,从而促使它们两者之间的竖向变形减小。对于结构抗侧刚度无法满足变形需要的混合结构,我们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弥补。比如,设置水平仲臂析架的加强层,或利用避难层或设备层在外框或外框筒周边设置环状析架。
在对超高层建筑物进行设计时,必须保证构造的设计谨慎并合理,重点要注意对一些薄弱的部位进行加强,避免出现薄弱层,充分考虑到温度应力对建筑物的影响以及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注意构件的延性以及钢筋的锚固长度,在对平面和立面进行布置时要确保平整均匀。
计算简图是对建筑物结构进行计算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超高层建筑的结构安全。为了保证结构的安全性,我们必须从计算简图抓起,慎重研究,合理选择,对于存在于计算简图中的误差,要保证其值控制在技术规程允许的范围内。
建筑方案的合理性取决于结构方案是否合理,因此,在选择结构方案时不但要充分考虑到经济因素,还要充分考虑方案的结构形式和结构体系,同时能够充分结合设计要求、材料、施工以及自然因素等来确定结构方案,确保结构方案的合理性。
在进行基础方案的设计中,设计师要考虑到载荷的分布情况,工程所在的自然因素、地质条件,施工方的施工条件,周围建筑物对所设计建筑物造成的影响等各方面因素,以此来确保基础方案的选择既经济又合理,达到最优效果。
超高层建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超高层建筑将会逐渐亮相于城市之中,我们虽然在超高层建筑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需我们不断研究与改进,使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更加完美,发展更为迅速。
[1] 汪大绥,周建龙,包联进.超高型建筑结构经济性探讨[J].建筑结构,2012(05).
[2] 焦楚杰,张文华,何娟.高强混凝土坍落度和强度模型[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0).
[3] 肖自强,张建明.论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