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张素珍
连云港突围
□ 本刊记者 张素珍
年仅3岁的徐圩新区,这个几年前连邮递员都不清楚具体位置的连云港海滨郊地,竟成了连云港发展的新载体,也成为连接东中西区域发展的一条纽带。
“连云港目前经济位列江苏省倒数第二,而三到五年后,因为徐圩新区的存在,连云港在江苏的排名势必会重新洗牌。”徐圩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石海波向《民生周刊》记者介绍道。
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连云港市设立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并且将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先导区放在徐圩。年仅3岁的徐圩新区,这个几年前连邮递员都不清楚具体位置的连云港海滨郊地,竟成了连云港发展的新载体,也成为连接东中西区域发展的一条纽带。
连云港是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要建设东方大港的地方。这个大港梦曾经先后几次迎来发展的黄金机遇,然而都失之交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连云港并没有太多的变化,不知不觉中也拉大了同其他港口的距离。与同为首批开放的宁波港相比——1985年,双方基本在同一起跑线上,20年后,连云港的吞吐量为4352万吨,宁波港则为22589万吨。
石海波告诉《民生周刊》记者,连云港作为一个东方大港,目前港口的吞吐量排名仅居全国第13位。
2005年,原任南京市委常委、江宁区委书记的王建华跨江北上,进入这个苏北地级市的最高领导层,同时也开启了连云港新一轮的改革。这一年,原先省直管的沿海部分地产盐田也被移交给连云港,一直以来将连云港分成两城的地理障碍终于消失了。连云港将其规划为临海产业园区,以满足大的工业项目用地需要。
2006年11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鲁志强表示:“有多少地方梦寐以求想要面向大海建个港口都求不到,在江苏,也只有连云港有这个先天优势,为何不充分利用呢?”
2007年元旦,温家宝视察连云港,把连云港放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重新定位,要求连云港尽快建设成为我国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一个重要经济纽带。
当年孙中山提出的“大港梦”一做就是89年。
2008年,中国工程院会同国家开发银行组成的课题组,向国务院总理办公会汇报《江苏省沿海地区综合开发战略研究报告》时,建议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考虑,探索设立东中西互动合作示范区。
如何用好这片土地?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入,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和陇海、兰新沿线中西部地区的最便捷出海口,连云港港口贸易和临港产业也迎来大发展的机遇,古老盐滩二次开发提上日程。
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探索设立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为实现区域合作发展探索新路径,这份文件出台10天后,徐圩开发建设指挥部委托国家发改委外经所启动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研究工作。
2011年5月31日,温家宝审阅同意总体方案,国务院正式批准在连云港市设立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以徐圩新区为先导区,进一步加强出海通道、合作服务体系和产业合作基地建设,推动东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加快培育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探索新路径。
“徐圩新区建立在一片盐碱地上。” 徐圩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封其山告诉《民生周刊》记者,2009年4月之前,这里还是一望无际的荒滩和盐碱,沟渠遍布、杂草丛生,无边无际的芦苇荡里全部是淤泥,第一批拓荒者投入时,连最基本的生活饮用水都无法解决。
一纸国家战略,徐圩新区这片苏醒的盐碱滩成为了连云港发展的新载体。 “这是迄今为止国务院唯一批准的跨区域国家战略,它把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三大战略串珠成线。”江苏省沿海办主任梁学忠这样评价。
国内港口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中转输流型港口,另一种是临港产业驱动型港口。连云港作为一个天然港口,自身的工业基础条件比较薄弱,且以前没有空间发展产业,所以之前并不具备建设工业产业驱动的条件。
连云港长期以来作为一种中转输流型的港口,发展受到限制。货物的来回就像“酒肉穿肠过”一样,对连云港本身经济拉动作用是有限的,即便是中西部70%的货物从连云港来回进出,对“地主”的贡献也是有限的。
以前的连云港港口虽然很近,但航线较少,服务性功能并不强大,相对于日照、青岛来讲,也并不是最便捷的。
“突然间,造物主让连云港有了徐圩这样一个地方,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发展成为产业驱动型的港口。”石海波告诉《民生周刊》记者,现在徐圩新区的建立扭转了连云港发展的历史,将连云港的发展重新定位,跻身国际深水大港,有了大发展的新起点。
徐圩新区规划面积约467平方公里,拥有30万吨级深水港口以及丰富的工业建设土地资源,可布局116个大中型以上泊位,在西端,中亚各国对这条陆桥通道的态度也日益重视。
连云港在曾经是一片盐碱滩上的徐圩规划出了240平方公里的临港产业面积,重点发展炼化、精品钢、先进装备制造、清洁能源和现代港口物流等五大主导产业。
现在的徐圩开发区担负起了连云港发展的历史使命,而上世纪80年代,连云港在开发区选址上的东西之争,曾经让连云港在发展上付出了代价。在开发区的选址上,一种意见认为,应该选在城中心新浦一带,可以利用国家给予开发区的优惠贷款,对老城区进行改造;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开发区应建在港口城区,以港口为依托,带动连云港。在领导层争论不休的情形下,开发区最终选取了一个折中的结果——老城区和港口之间。
整个1990年代,就在全国其他沿海城市都在大干快上的时候,连云港一场行政中心东西之争却愈演愈烈:是依托大港,向海洋发展,还是留守原地?连云港落后了,再一次失去了发展机遇。
连云港当地人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一直以来,连云港被分成两个部分,名为“一市两城”,城市中心是距离海边30公里的新浦。从行政中心新浦、连云到海边,得经过新墟高速公路,花上近一个小时。几年前,这两个城区之间还有一道收费站。
连云港市社科院副院长古龙高认为,连云港虽然被誉为“海滨城市”,但并不是名副其实。“港城分离”让“海滨城市”十分尴尬,成为城市发展的致命弱点,制约港口的发展,连云港中心城市的定位多年来也一直存在困难。
翻开中国地图,连云港的地理位置优势一目了然:陇海线东端起点,海陆、南北过度的结合部,是陆路和海陆的中转枢纽。
如今按照规划,西连安徽、河南、陕西、甘肃、新疆等中西部地区,东与日本、韩国等东北国家隔海相望的连云港市,将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建立服务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在老港区南北两翼分别大力建设徐圩港和赣榆港的同时,发展临港产业,构筑一个新的“东方大港”。
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建设,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大趋势,充分发挥东桥头堡的区位优势和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开发区等政策优势,争取建设保税港等机遇,大力发展国际贸易、国际物流等为促进国际国内贸易服务的相关服务业,着力构筑服务江苏沿海地区、苏北、淮海经济区及陇海兰新经济带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国际贸易、国际物流服务平台。
但据徐圩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到目前为止,要实现上述强大服务功能所依赖的金融政策、科技政策和土地政策的诸多审批权还在国家手里。国家只是给了一个宏观的大框架,如何使政策细化?还需要国家各个部门的支持。
东桥头堡地位决定徐圩要立足国家战略层面,使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不仅成为大陆桥沿线、江苏沿海新的服务业集聚区,而且成为连接太平洋沿岸国家与中亚地区的新型服务业集聚区。
为了不使连云港再次失去发展的黄金机遇,2011年,连云港组织东中西联运大型推介行动,沿新欧亚大陆桥一路西行,向中西部省份发布了财政投资政策、土地政策、开放政策和金融政策。
要想让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在连云港投资项目,利益分配这个问题无法绕开。“示范区内将建成‘园中园’、‘区中区’,中西部地区可以采取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参与示范区建设。”石海波认为,中西部地区进出口企业在区域合作示范区内建设加工基地将大大减轻企业的物流成本。
据介绍,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项目的收益由合作各方分享:项目投产后产生的增值税、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合作双方可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按一定比例分成。
石海波说,从国际航运交易中心、产品展览展示中心、重大成果转化基地到陆桥合作广场、大陆桥合作论坛永久会馆等,这些平台的建设,归根到底都是要集聚优质资源,更好地服务中西部地区。
尽管徐圩为中西部地区提供了以上种种便利条件和优惠政策的叠加,但区域之间的资源争夺战,仍然成为徐圩示范区真正实现东中西区域合作的障碍。
石海波告诉《民生周刊》记者,曾经在西部的大型推介会上介绍徐圩新区产业布局中给中西部提供的“一区七园”的优势时,经常会遇到中西部向自己发问“我们为什么要在你们那儿建立一个园,而你们不在我们这里建立一个园呢?我们也可以提供一个园给你们来发展。” 对方会理解成,徐圩新区做这样的项目会不会是想把对方的资源掠夺过去来发展自己的区域。
“目前徐圩作为国家东中西合作示范区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打破行政区域的界线。”石海波坦言,这个问题需要国家层面前来进行协调和引导,希望争取以国家发改委牵头成立一个“部省联系会议制度”。 这种机制的建立也是有先例的,深圳前海新区,已经成立这样一个会议制度,国家部委和沿线的省区之间来参加这种协调会议,建立协调机制,推动区域合作,能够做到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相互协调和推动。
“要通过示范区的建设促进全国形成有机协调的统一发展体系,真正实现东中西互动协调发展。”淮海工学院商学院副教授、博士赵巍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制定和实施正确、合理的区域政策,是设立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关键。
“现在连云港对中西部发展的带动,也还只是自说自话而已,你靠什么扶持带动?连云港基础薄弱,要实现这个战略困难重重。中西部凭什么来相信连云港,能力和总量比对方还差,服务功能还不够强大,又如何辐射带动中西部?”石海波对徐圩新区的发展在寄托希望的同时,又感觉压力重重。
做了多年“东方大港”梦的连云港,是否能抓住这次“黄金”机遇,还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