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美帝”爱打仗,或许言过其实

2013-08-15 00:43尼尔弗格森
领导文萃 2013年14期
关键词:帝国盟友华盛顿

□[英]尼尔·弗格森

“受人邀请的帝国”

1948年,(对苏)遏制政策开始实施的时候,美国处在经济实力的顶峰。此前几十年间,美国的经济产出实际上增长了2/3,约占全世界总产出的1/3,是竞争对手苏联的3倍。虽然仅拥有全世界人口的6%,美国却生产了全世界总电力的一半,持有大约相同百分比的货币化黄金和银行储备金。美国的公司控制了全球约3/5的石油储备总量,并且主宰了国际汽车市场。难怪杜鲁门不无夸张地声明:“我们是经济世界的巨人。无论我们愿意与否,未来经济关系的模式取决于我们。世界看着我们的脸色。选择权在我们手中。”

这个“选择权”采用了与众不同的形式。美国开始着力于通过关贸总协定下的多边谈判,持续推动降低国际贸易壁垒,由此产生了两个新的国际机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调全世界的金融活动。不过,美国“霸权”的精华在于,涉及贷款和援助时(无论用于发展还是军事用途),华盛顿的盟友将获得优惠待遇。1946年到1952年,美国对外经援的总额几近其国民生产总值的2%,马歇尔计划约占一半。肯尼迪曾誓言:“不管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承担怎样的重担,遭遇何种困苦……都要确保自由及自由的胜利。”

更重要的是美国的军事开支,经历了对德国和日本全面胜利导致的大幅军费削减,这部分开支在20世纪40年代末再度攀升,从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4%达到1953年14%的峰值,现金开销增加了5倍多。其中的部分花费是由于原子弹储备的增加:1947年,美国仅拥有14枚原子弹,到了1950年,这个数字几乎上升到了300,到1952年则超过了800。

直到1973年,美国国防预算仍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6%,军队人数总计220万,其中小一半派驻在由海外的新、老基地形成的防务体系中,有些是美国直接控制的领土,而绝大多数军队驻扎在有独立主权的盟国土地上。1967年,美国在64个国家驻军,与不少于48个国家和地区签订盟约,从英国、西德到澳大利亚、新西兰,从土耳其、伊朗到巴基斯坦、沙特,从越南南方、韩国到日本、中国台湾。这就是美国被称为一个“受人邀请的帝国”的原因。还有统计表明,1946年到1965年间,美国在168个单独场合进行了武装干预。

华盛顿当不了常胜将军

接下来的一系列现象却是发人深思的:虽然美国在各方面的实力毫无疑问的强大,它进行干预的结果并不都十分成功。回顾美国1945年后实施的、以国家重建为目的的9次军事干预,从是否建立了稳定的民主体系的角度来看,其中只有4次可以被称得上成功。

有人认为,当美国以多边关系(与盟友的合伙关系)为保证,并被该国的民主力量所支持时,其干预行动更有可能取得胜利。而我们更想问的是:为什么美国在许多地方没能取得遏制政策的成功?说得更准确些,如此强大的美国本来被认为有希望常胜,但在实际的争夺战中为何不得不接受平局(比如在朝鲜)或干脆败下阵来(如古巴和越南)?

笔者可以从四方面尝试解答这个问题。从地理因素来讲:除了拉丁美洲,在所有战略竞争的主要战场上,美国比苏联的战线要长得多。从军事技术方面来讲:一旦苏联得到哪怕仅仅一颗原子弹,都能对美国造成极端严重的威胁,从而限制其选择余地。

再次,作为一个可以自愿邀请的帝国,美国对盟友的控制力度远不及苏联对其卫星国的控制,最明显的对比在欧洲。莫斯科为了贯彻自身的意志,不惜将坦克开到东欧诸国的大街上,西欧的领导人则总是期待华盛顿近似平等地对待他们。

最后,也往往被人忽视的一点在于,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不得不更多地顾及本国公民的看法。不幸的是,当国内进行选举时,“遏制政策”并不那么容易受到选民支持。大多数普通美国人并不想为击败对手而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这种民意导向一旦变得明朗,华盛顿保证“要支持任何朋友(并)反对任何敌人”的可信度就会大大缩水。

如果美国在50年代早期穷尽所有经济和军事手段,它是可以赢得一场“热战”的。然而,只有在美国国内政治性质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这条路线才可能付诸实施。这就意味着美国人需要彻底推翻共和制的宪法,将他们的国家转变为一个帝国。

在真实的历史中,美国人放弃了这样的选项。一个受到外国邀请的帝国是一回事,建立一个帝国本身是另一回事。没有美国人想把帝王请回自己的国家。

猜你喜欢
帝国盟友华盛顿
恐龙帝国(6)
恐龙帝国(5)
恐龙帝国(4)
华盛顿找马
在叙利亚遭美国抛弃,库尔德人从美敌对势力中找到新盟友
华盛顿智斗盗马贼
好好玩创意营盟友唯我独尊
是对手,更是盟友
好好玩创意营 盟友唯我独尊
“帝国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