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士安 陈 钧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总目标中,提出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目标的实现靠落实,落实的根本在执行。高校作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承载着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历史使命。高校能否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关键在于高校领导班子。因此,迫切需要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执行力作为保障。
执行力是社会组织机构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驱动器。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其运转都离不开执行力。对于一所高校而言,执行力就是学校通过决策流程、人员流程和运行流程来保证工作目标实现的综合实力;学校各部门动员和整合资源,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政令法规,实现学校战略目标的力度、速度和高度,都彰显着执行力的魅力。执行力发挥得越充分,学校战略目标所能达到的力度、速度和高度也就越理想,越完美。反之,则会出现另外一种景象。
在我国高校,存在这样一种现状:办学条件相近的不同高校,贯彻执行同一政策的时候,却常常出现工作进度上的快慢之分和工作质量上的优劣之别。究其根源,与各高校执行力的强弱直接相关。当前,不少高校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执行乏力的现象,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现形式:一是寻找借口的“不执行”。找出各种借口进行搪塞和敷衍,是执行力差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它实际上反映了一种不负责任和怕担责任的工作态度。二是形式主义的“虚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大搞“空对空”的形式主义,习惯于“以会议应付会议、以文件敷衍文件”,不能很好地吃透上级精神,更不能与本校、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实实在在地解决存在的问题。三是利益优先的“半执行”。一些部门或个人对于学校的政策常常是根据个人的好恶或部门的利益进行选择性执行,对自身有利的就执行,没有利益的就不执行,这种行为极大地影响了学校工作的全面落实。四是各行其是的“乱执行”。一些部门工作职责不明确、角色定位不准确、监督措施不力,没有解决好职能交叉重叠、事权分离、多头管理等问题,工作随意性较大,自由裁量权失控,为此屡屡出现强制代理、越俎代庖等乱执行的情况。
一些高校领导干部也看到了上述存在的问题,主观上也想把工作做好,但在学校执行力建设方面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好途径、好办法,甚至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例如,有的同志认为,执行主要是下属部门和干部的事,与领导者本人无关,以至于在工作中缺乏执行意识,缺少指导执行的能力,喜欢发号施令、空谈战略却又疏于跟进指导、监督管理,导致许多决策规划虎头蛇尾、不了了之,整个组织的执行力软弱涣散;有的同志则认为,要抓执行力就必须强化个人权威,为此在工作中大权独揽,大搞一言堂,凡事个人说了算,结果导致了班子不团结,学校执行力不仅没有加强,反而大大削弱了;还有的同志认为,学校的执行力差,主要是因为听话的干部太少,所以他们就下力气培植亲信、排斥异己,结果搞得学校“派系”盛行、“山头”林立,学校的战略、规划、决策就更加难以执行。
人是执行的决定因素,高校的各种发展目标最终依赖于全校师生员工的执行来实现,执行力必须通过全校师生员工才能发挥作用。就执行力传递层级而言,高校执行力的层级一般可以分为学校领导班子、中层干部和基层师生员工等3个层级。其中,高校领导班子作为决策层,不仅承担着制定和执行学校办学理念、发展战略的任务,还要通过调动和整合各种资源,营造良好的执行氛围,打造集体凝聚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引导、约束和激励广大师生员工。他们执行力的强弱在高校执行力建设中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带动力。所以,提升高校的执行力,首先要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入手。
“没有理解力,就没有执行力”。学习是提升理解力的基础,是领导班子提升执行力的首要前提。党的教育方针只有通过高校各级领导干部的透彻领会、深刻把握和高度认同,才能坚定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找准上级决策精神与工作实际的最佳结合点,立足校情,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确立办学定位,明晰发展思路,把学习力、理解力内化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执行力。唯此,才能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执行力量,执行起来才会更加全面、更加有效。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永葆党的先进性,鲜明地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抓紧学习、不抓好学习,不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就难以完成肩负的历史责任,甚至难以在这个时代立足”。他在“七一”讲话中又进一步强调,“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学习能力是领导班子执行力中最基本的能力,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执行力的强弱。离开学习谈执行力,只能是一时之效,难见持久之功。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使执行力拥有永不枯竭的动力。
要通过学习,培养和提高高校领导干部的执行能力,不断强化执行意识。一是必须强化科学决策的意识。执行力的强弱决定高校领导者科学决策的意识和能力,要努力实现决策的科学化、程序化、民主化,充分考虑学校各方的利益要求,坚持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充分依靠专家进行科学论证,注重掌控不同的观点争议,真正做到了解民情、代表民意、凝聚民心、汇集民智,使重大决策、重要制度真正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同和理解,赢得他们的信赖、支持和协作,从而促进高校领导班子执行力的提升。二是必须树立执行才能成功的的意识。绩效管理中有一个著名的公式:绩效=决策力+执行力,任何一项科学决策,必须不折不扣地加以执行,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曾说过,“与其说成功在决策上,不如说成功在执行上”。三是高校领导班子成员应当带头更新执行理念,强化执行意识,坚持一手抓决策,一手抓执行,成为工作决策的第一执行人。要重视调查研究、学习思考,增强谋划、决策、创新能力,确保战略和计划切实可行。还要努力建设执行文化,引导执行行为,打造执行团队,整合执行资源,凝聚执行能力。要引导全校师生员工增强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反对“自我为中心”、“部门利益至上”等错误观念,倡导“敬业、忠诚,对学校负责”。当工作发生不协调时,应该“求大同存小异”,多找出共同点,逐步形成上下左右既明确分工又密切合作、共谋学校发展的执行团队。
高校领导班子配备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一门科学,不仅要考虑整体结构,还要考虑整体效能,这是形成坚强有力的、能驾驭复杂局面的领导集体的基础。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校领导队伍,首要环节是做好高校领导的选拨工作。要坚持正确的用人标准,保证选人用人质量。《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坚持任人唯贤、公道正派,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因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是选人用人的内在素质,是基本条件。当然对于那些专业性强的教学业务方面的领导岗位,既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位,又要特别强调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高等院校是知识分子密集的地方,如果由外行当学校领导,广大老师是看不起的,他自己也很难干好工作”。同时,要积极探索高校领导干部选拨任用的新机制。近年来,在公开选拔厅级领导干部工作中,很多省市都拿出一些学校副校长甚至是校长的职位进行公开选拔。教育部所属的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一些高校也进行了公开选拔副校长的试点工作。总的来看,这些创新实践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在配备高校领导班子时,要注重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坚持优化能力结构、优势互补、梯形配备等原则,按老中青相结合的原则,配备领导班子,“既要选拔和培养目前急需的年富力强、能担当中流砥柱的中年领导干部,也不忽视选拔培养年龄虽轻,但有开拓精神、有领导潜力的青年后备干部,还要避免干部新老交替中的大起大落和年龄断层的现象,以更好地发挥不同年龄层次人才的优势效应”。
搭配好高校领导班子,其落脚点是领导班子的团结合作。团结是学校稳定、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领导班子要始终高举团结的旗帜,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始终保持团结协作的领导作风。首先,主要领导要起表率作用。“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高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对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负有主要责任,要按照“坚持原则、把握大局、团结同志、加强修养”的要求,在领导班子建设中起表率作用。其次,要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高校领导班子是由不同个性、不同能力、不同特长的领导者组合而成,要加强高校领导班子的团队合作,就要营造好互相理解、相互信任、配合协调的良好氛围。第三,不要搞小圈子。“能否坚持五湖四海,能否长期合作共事、团结共事,是一个领导干部党性强弱的重要表现”。要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在合作共事中相互帮助、搞好团结。最后,要注重沟通。“沟通是消除彼此间误会和成见的有效方式,也是增强团队凝聚力的最有效手段”。高校领导班子要利用党委会、校务会、民主生活会等平台进行成员间的沟通交流,从而促进班子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合作。
胡锦涛同志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强不强,关键在各级领导班子。”高校领导班子作为高校的领导核心,不断增强其办学治校的能力,无疑是提升高校领导班子执行力的应有之义。关于高校领导班子办学治校能力的核心要素和内涵,许多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从实际工作入手做了许多详尽的阐述,在理论界也有多种表述。本文拟从增强高校领导班子执行力的角度,重点解析领导班子在把握办学方向、总揽全局促发展、强化互联网时代的引领作用等三个方面办学治校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第一,增强牢牢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能力。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领导班子最大的政治,也是检验高校领导班子办学治校能力的试金石,更是提升高校领导班子办学治校能力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具体而言,首先,要不断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统领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本领,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其次,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帮助和引导广大学生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打牢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思想基础;三是要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教学基本建设的优先发展地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始终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到办学的各个方面,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第二,增强总揽全局、科学发展的能力。高校领导班子建设的成效、执行力的强弱,归根到底要看对推进学校事业科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提升总揽全局、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的能力,就是要能够自觉遵循办学治校的内在规律,用战略眼光谋划学校发展,明确切合学校实际的办学定位,制定符合发展目标的战略规划和总体思路;就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新的发展思路,努力形成学校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就是要积极营造发展的环境,通过沟通、协调和参与国家和区域发展项目,向政府、社会、企业争取资源,强化学校的社会责任,主动面向社会需求,在科技创新、经济建设、文化繁荣的大背景下,积极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就是要构建预防与惩治相结合的反腐败长效机制,牢固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和法律监督,特别是要强化班子调整的磨合期、重大改革和发展项目的决策期、突发事件的处理期、干部考核任用的敏感期等几个特殊时期的管理和监督;就是要统筹各方力量,协调各方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学校事业与个人事业协调发展,维护校园稳定,建设和谐校园。
第三,增强互联网时代的引领能力。互联网作为一种高速信息传播工具,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风靡全球,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对广大师生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全新的互联网经济和互联网工作方式正在飞速发展,给高校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也给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高校领导班子能否强化对学校科学发展的引领作用,是领导班子执行力能否增强的关键之所在。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才能更好地打造高校领导班子的强有力的引领作用呢?首先,要建设一支懂网络的高校领导班子,能熟练运用互联网技术迅速掌握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广泛地运用到教育、管理和服务中去,提高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其次,充分利用互联网平等性、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性,不断创新工作手段,深入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汇聚民智,增强领导的凝聚力、辐射力和引导力;第三,开创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工作新局面,既要开拓互联网工作新阵地,重视“网上”工作,增强吸引力,又要一如既往地发挥传统优势,做好“网下”工作,真正做到网上与网下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相互配合,充分发挥高校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确立下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根本制度,是民主集中制在高校领导管理体制中创造性的运用。“这种领导体制是中国高校的特色,也是中国高校的优势所在”。但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非在所有高校都得到了很好的执行。究其缘由,主要是认识上的模糊,或者是各人的理解不同,产生了党政职责不清、权力不明,“在相当数量的高校出现了党委书记与校长不够协调的现象,有的甚至已经影响领导班子的团结”,进而影响了领导班子执行力的发挥。因此,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和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尽快出台《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细则》。实施细则必须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和问题:
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科学内涵。其一,党委是学校的领导核心,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核心是“把好方向、抓好大事、出好思路、管好干部”,对学校工作负有领导责任和决策责任;其二,“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在党委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学校教学科研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其三,党委必须“尊重、支持校长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规定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不可包揽具体事务。校长则要尊重党委对学校行政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的决策权,主要是负责落实、执行党委的决议,把党委的决议化为贯彻落实的行政措施和行为。
其次,要正确处理好“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关系。“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党政是否协调既是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能否得以实行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国高校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在具体的实践中,要重视处理好党委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集体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在党委讨论决定时,党委成员都要认真负责地行使表决权,党委书记在党委班子中既是成员又是“班长”,但是党委书记不等于党委,决策权属于党委集体。决议一旦形成,就按照领导班子成员的责权分工各司其职,组织实施。
第三,要进一步明确党委和行政的定位。必须鲜明地提出“党委领导重在决策,校长负责重在执行”的理念,将两者的定位明确化。对此,可借用军事术语做个形象的比喻: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所对应的工作关系类似“战略、战术和战役”的关系,党委主要是抓学校的战略部署、重大政策决策及队伍建设方面的工作,校长和行政班子主要是执行党委的战略部署,研究制定“战术”层面的问题。当战略和战术确定以后,接下来就是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学院,对工作逐项进行调度、推进、督察、督办,完成一个个的工作“战役”。
最后,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党委、行政议事制度。要创新和完善高校领导班子工作运行机制。加强指导,理顺关系,在领导班子中,把具体工作进行明细分工,督促正职放手让副职来管事,使党政一把手能够从繁杂琐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想大事、谋大事、抓大事,发挥好十个手指弹钢琴的和谐功能作用,真正形成领导班子协调高效运转的良好局面。
高校执行力必须以刚性制度和行为规范为后盾,依法行事、按章办事。要坚决克服那种经验化、随意性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建立一个规范的、有章可循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用工作规范、制度和流程来规范和推动执行行为。一方面,要根据校院两级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加快学校管理部门职能转变,全面、正确地履行协调、监督、管理、服务的职能,积极推进机制改革,理顺机关处室和院(系)的关系,把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交给院(系),充分发挥院(系)的教学主体作用,让机关处室集中精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务,提高学校机关的公信力和师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另一方面,可以针对一些部门存在的诸如工作散漫、办事马虎、工作推诿扯皮等现象,制定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及监督办法,用明确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来改进部门和师生的行为方式,并始终如一地坚持以此为工作评价、考核和奖惩的基本依据。
执行力建设贵在坚持不懈,虎头蛇尾、时紧时松、摇摆不定,都是抓决策执行、工作落实的大忌。抓执行就要持之以恒不浮躁,咬定青山不放松,自始至终,不懈不怠。一是要形成经常性抓执行的机制,发挥制度的规范性、长期性作用,建立任务分解、督促检查、考核奖惩等执行制度,切实解决执行过程中一些倾向性、易发性的问题;二是要全方位地抓好执行,把各种困难想得多些,把问题想得透些,把措施想得更加周密详细,防止执行过程中的脱节现象造成执行走样。在宏观上善调度、微观上抓具体、难点上求突破,整合各种资源抓好执行;三是加大“问责制”的力度,紧紧抓住“没落实的事”,严肃追究“不执行的人”,形成抓决策执行、工作落实的良好风气。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许德宽.高校领导班子加强能力建设的途径[J].领导科学,2005,(17).
[4]郑敏芝.关于高校领导班子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2).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许青云.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建设的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
[7]游俊,李景军.高校领导班子团队精神建设略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8]卢铁城.如何建设和谐的高校领导班[J].中国高教研究,2007,(2).
[9]李健.关于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3、4).
[10]顾海良.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3,(18).
[11]赵永贤.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J].求是,2011,(3).
[12]韩景阳.高校党的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3]管华诗.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的重要保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认识与实践 [J].中国高等教育,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