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瑛
(作者为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政党政治框架下的执政公信力,是执政党掌握和行使国家公共权力,在治理国家、管理社会、服务人民的过程中赢得公众信任的力度。
执政党执政公信力的强弱,直接反映的是公众对执政党的认同度和支持率。换一句话讲,执政党执政公信力强,公众对执政党的认同度就高,支持率就大;反之,认同度就低,支持率就小。再进一步讲,如果执政党公信力下降甚至流失,就会失去公众的认同和支持。一个失去公众认同和支持的执政党,是要丧失执政地位的。
中国共产党自执政以来,一直高度重视执政公信力的建设,在治理国家、管理社会、服务人民的过程中,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因此,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
尽管我党在治理国家、管理社会、服务人民的过程中,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但面对转型期的执政环境,面对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任务,我党的执政公信力依然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如何增强?
首先,在政治思维上,要完成由“革命党思维”向“执政党思维”的转变。我党虽然执政60多年了,并为自己确定了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革命党)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执政党)转变的历史方位,但在政治思维上却还没有完成从“革命党思维”向“执政党思维”的彻底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用革命党的思维来思考执政党面临的问题。革命,用毛泽东同志的话讲,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因此,它的实践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是政策领导、政治动员为主的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
执政,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建设。因此,它的实践特征是整合社会力量,协调社会矛盾,维系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共和与和谐。
政治思维方式上完成了从“革命思维”向“执政思维”的转变,才能极大地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家同心同德为建成小康社会做贡献。
其次,在执政方式上,要实现由“封闭式执政”向“开放式执政”的转变。社会转型、多媒体环境都对党的执政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党必须打破原有的封闭性的执政方式,转变为开放性的执政方式。
计划经济时代,党将自身定位成一个全能的政党,超脱于国家政权系统、社会系统之上,形成了系统的封闭性,以党代政,替民做主,与国家政权系统和社会系统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多媒体环境的形成,推进了社会民主化的进程。民众的表达意愿、诉求心理、监督意识日趋强烈。
这种新的发展形势要求我党在执政方式上,实现从“封闭式执政”向“开放式执政”的转变。不论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还是重大事件的处理,都要以开放的姿态接纳社会民众的参与和监督。
最后,在沟通方式上,要实现由“自说自话”向“平等交流”的转变。如今,新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党和政府与民众沟通的一个重要平台。党要善于利用这个平台跟民众沟通,首先就需要在沟通方式上实现由“自说自话”向“平等交流”转变。
“自说自话”,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这种沟通方式往往根本不了解民众的需求,也无需了解民众的需求,就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代替客观现实,就以自己的决定代替民众的思考。这种沟通方式在新网络媒体环境下,是要失效的。
“平等沟通”,是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坚持群众路线,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发展权,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