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远
(曲靖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云南曲靖 655011)
短兵运动是中华武术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武术一个重要的竞技部分。它是由武术当中的刀术、剑术、鞭杆、苗刀等套路和对练演变而来,按照一定规则要求,运用刺、点、劈、砍、斩、扫、崩、撩、挑、截等进攻与防守技法的对抗性运动。它是由双方运动员各自持特制短兵器,按照一定规则要求,进行的对抗项目。在武术短兵运动对抗中,两人手持各自兵器进行进攻与防守,主要是一局制,净打4min,禁击部位主要是后脑、眼部、颈部、裆部。除禁击部位外,凡手持短兵器的武术攻击招法均可用,双方以先击中对方为准,裁判当即叫停,判先击中一方为一点。
在短兵运动对抗中,护具是保护运动员最基本的安全要素,在平时训练或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只须穿戴头盔和护裆,有利于步法、身法等技术的发挥与拓展。但短兵规则除了几个禁击部位,可以用多种方法去攻击对方,对于刺、点、劈、砍、斩、扫、崩、撩、挑、截等方法中的“刺”并非只穿戴头盔就能很好的保护运动员。虽然短兵器是带有弹性的硬质钢条,或木棍包裹一层海绵,外层用皮革紧紧包裹而形成的兵器,但运动员全力的向另一方击打或“刺”时,如果双方力量形成迎击态势,务必会对另一方造成很大的伤害。从以下几点实验可以得出结论,护具的重要性。
躯干:有护具的地方,被刺中和击打的感觉不大,像是被顶了一下。没护具遮盖的胸肩部位,多数练习者觉得只要没击中内脏,被刺中或击打也应该没什么。但在训练时被足够的力量击打或刺中没有护具的地方,多数练习者一“击”不起。所以,短兵的规则很重要,护具的保护也很重要。
头盔:在双方对抗过程中,眼部是禁击部位,但头部仍可击打,用击剑面罩和带透明面罩的短兵头盔都能很好的保护运动员的安全。如只配戴散打头盔或条状面罩空隙较大的头盔。按现有的短兵器,用力击打头部或刺向头部,如果又是迎击的话,杀伤力仍不可小视,对鼻、嘴等脆弱部位仍会产生较大伤害。
从现代短兵运动发展的特点看,规则的完善需要更进一步的发展。从现有规则来看,它即有人性化的一面,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在双方击打过程中,往往限制运动员的技术发挥不是兵器,也不是运动员本身,更多的是裁判员,更确切的说应该是规则。从2004年山东首届武术短兵表演赛和2009年上海举办世界中华短兵大赛情况来看,双方运动员更多的是猛打猛拼或斗鸡式的打法,技术动作较少,谁先击中对方,谁就得一点,且对方想反击,裁判这时已叫停。例如:一方击中另一方的手或脚,另一方在同时也击中对方头部,从杀伤力的角度来讲,后者明显比前者力度强,但运动员为了得点,他不顾对方击中自己哪个部位,只要能先击中对方,自己也要迎着头去攻击,且裁判及时叫停进行判罚。从某种意义来讲,短兵运动更像斗鸡,而并非传统武术中用连贯动作、击中有效的部位,打败对方。它限制了运动员使用组合动作或连贯动作的的技术。从而,失去了传统武术中的组合技法,而更多的迎合了西洋剑的技击方法。
在武术其它项目中,如散打规则经过几十年的摸索与修改,已是相当成熟,在世界体育项目中站有一席之地,不仅在国内开展的如火朝天,且每年都有多场国际大型比赛,在这当中除了项目大力推广,更重要的是规则的成熟与完善,吸引更多的武术爱好者参与。作为新兴项目武术短兵运动,该如何推广与发展,这需要武术人更多的智慧,规则的成熟与完善是项目发展的根本。
目前所使用的短兵器,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易断;易变型;安全性差,从山东省比赛情况看,一场比赛断一二根短兵器很常见,最高记录断三根;且易变型,严重影响了运动员技术的发挥。安全性也及差,由于这次比赛的短兵采用后粗前细,且质量较轻,每一击出去就像鞭子一样,杀伤力惊人,受伤比例超过半数(54%),这绝对不适合现代竞击的安全性,这些问题归根是设计上不合理,以至于武术短兵运动比赛举行到一半就停止,这就需要当代武术人不断的探索适合武术短兵的兵器,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我们这项民族运动,才能有更多人参与这项运动。
规则的成熟关系着此项目的发展,从山东省比赛情况看,规则不完善导致赛场上较为混乱,受伤率极高。规则中禁止击打部位眼、颈、裆、后脑,其它部位都可有效击打。可是运动员的护具只有躯干与头盔,其它部位都爆露在短兵器击打范围之中,且由于短兵器设计不合理,击打出的力量像根鞭,杀伤力惊人,导致半数参赛运动受伤,从而中途停止比赛,这给运动员及爱好此运动的人留下一定的阴影,从而影响此运动的发展。
在制定规则时,是否应该考虑护具的制作或规则适应现有的护具,如跆拳道的比赛规则,只能击打护具上的几个点,再加一个头部,且跆拳道头盔的厚度弹性都比散打头盔要好,安全防护高,且观赏性娱乐性较高,所以跆拳道运动比其它任何竞技运动都开展的要好,短兵运动其实也可以借鉴跆拳道运动的规则,击打只能攻击躯干、头部(头盔需要改进),或者说有护具的地方,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运动员,更好的提升运动员的技术水平。
目前,短兵规则充许“连击”或“互击”。本来这是向竞技体育接轨好规则,必定竞技项目没有激烈的对抗,就没有观赏性,也没有体育的竞技价值。但从山东省比赛情况看,场面乱且受伤率大,比赛举办不成功。有人归根于规则充许连击或互击。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连击或互击,而在于得分上;规则规定,互击以先击中为一点,这就给比赛留下隐患,比赛本应考验运动员的技术,但比赛场上场面混乱,都以乱打乱拼、报复性击打为主。首先,连击或互击不应只计先击中一方者得点,应该互相都有得点,或攻击有效部位才得点。其次,击打得限制部位,除禁击部位外,如手脚在互击中被击打,不但不能得点,得提出适当的劝告,如一场比赛下来这种报复性的击打超过一定的次数,得警告扣分。
规则决定了运动员技术发挥,从现有规则上讲,短兵比赛中技术过于单一,以一击一点或乱打乱拼为主。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几个原因:(1)从比赛中看,运动员主要应该的技术是砍和斩,崩和点基本不用,劈和刺也很少用到,运动员进攻部位主要集中于躯干和头部,受伤比例最大的是大腿和手臂部位。应该修改一定的禁击部位规则。(2)裁判员喊停或者不恰时机喊停的次数过多,也给这种乱打乱拼互击的现象创造条件,多数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适应只要拿到第一击,裁判就会喊停判分,就会给运动员一个不用防守的习惯,武术本质就是有攻有防,攻防一体,而短兵比赛或训练中由于习惯拿到第一击就会停止判分,多数运动员对第二反应的攻防缺失,导致受伤率极高,最终比赛终止。
武术短兵发展到今天,已渐渐被当代人所认识,但要被当代人所接受及推广至世界还有很多的路要走,规则是体育项目是否成熟的标志,我们不能一味的迎合西方竞击项目的标准,也不能缺失武术传统的精髓。首先,从现代武术短兵比赛场地上看,是以西方拳击擂台为主的狭小的空间场地进行比赛对抗,是否缺乏武术特色的场地。从距离上来说,两人手持1m的兵器,再加上运动员本身的身高,需要前攻后防的移动,能运用的场地空间极为有限,不仅限制了运动员步法移动,同时也限制了运动员技术的发挥。其次,从护具兵器上来看,虽然2009年上海举办世界中华短兵大赛上,护具短兵都有了进一步的改善,安全性也提高,但技术打法上,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比赛的激烈性观赏性似乎不高,如果改善了护具兵器确缺少了对抗激烈性、观赏性,这只能说明这项运动项目还发展不够成熟。再次,从比赛局数上来讲,应该实行三局两胜制,每局时间上可以适当缩短,由原来净打4min改为3min,这样可以提高运动员的体能;耐力、反应能力,全面提高短兵运动水平。最后,从武术技术传承方面,依旧缺乏传统武术中的使用组合动作或连贯动作的攻防含义,裁判一场比赛叫停的次数高达十几次以上,缺乏实质性对抗,不能完全发挥运动员的技术潜能。
武术短兵发展至今,仍旧一波三折,目前虽取得一定成绩,但发展依然需要加快步伐。从现有规则上分析,需要制定完整的,被世人所接受的规则。才能被更多人所接受、所喜爱。从场地设计应用上,应有中国武术短兵特色的比赛场地,不能一味的迎合西方体育,武术有着上千年的传统体育文化,应该适合走即能跟国际接轨的竞技体育又能保留武术特色的项目。从击打规则上来看,应该放开束缚,给运动员充分的技术发展空间,让武术中的刺、点、劈、砍、斩、扫、崩、撩、挑、截等动作在短兵运动中充分体现出来。从护具安全性和短兵器上来看,需要设计适合短兵项目的专用护具与短兵器,以更好的保护运动员的安全。这需要武术人以更高的智慧来解决短兵运动所存在的问题,这样短兵运动才能迎来真正的春天,让国人所喜爱,让世界青睐。
[1] 戴小平,梁亚东.武术短兵竞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1):82-85.
[2] 张杰,赵静.武术短兵运动的技术运用视角分析[J].体育科技研究,2009(4):33-35.
[3] 戴小平.中国短兵[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