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安徽合肥 230041)
20世纪60年代,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人类文明看不到出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用《寂静的春天》拉开了欧洲生态运动的序幕,生态文明的理念开始植根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代表着未来体育发展方向的生态体育应运而生,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有力地冲击着学校体育,给学校体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要实现“人—体育—环境”的和谐发展,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正确的生态体育意识,体育课堂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生态体育意识的主渠道,因此,寻找建设生态体育课堂的最佳路径,已成为当代体育工作者孜孜不倦追求的奋斗目标。
“体育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学生、课堂环境等要素构成的特殊生态系统。”[1]从体育学、生态学综合角度出发,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生态体育课堂是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用来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传播体育知识和生态信息,培养生态体育意识和环境意识,拓展学生的运动技能、智力,追求个性完善,身心健康,促进“人—体育—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场所,它用生态和体育的双重标准来评价和审视体育教学成果。
生态体育课堂以人为本,进行师生间平等的“对话性”互动,摆脱师生单方面施权和受权的“单向度”活动,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理想课堂,它能体现生态主旋律,促进和影响学生形成全新生态意识和理念,提高体育教育的生态化水平,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绿色课堂。
生态课堂较之传统课堂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起点不是知识,最终目标瞄准的不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幸福成长[2]。由体育的功能和作用决定,生态体育课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关怀,变传统体育教学单向认知过程为生命不断充盈、完善和超越的过程,弘扬人本立场,传播现代体育教育理念,用生态理论辩证地思考人与体育以及自然的关系。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生态体育课堂在自然、自由、自乐、自愿的原则下进行体育教学,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以自然为最高准则,亲近自然、贴近自然、尊重自然,重视自然条件及因素对学生身心的影响,注重个体生理和心理健康、协调发展。
生态体育课堂是增进师生情感交流、打开学生心扉、实现师生心灵契合的沃土,是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对话、共生共荣的乐园,其教学内外部环境是宽松、民主、和谐的,通过课堂教学,促使自身人格健全、人体完美、人性完善,实现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态体育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放系统,系统内外各要素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开放的生态课堂上,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学生一改被动接受知识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实现教学目标多元化。
生态体育课堂淡化体育的竞争性,提倡娱乐性和健身性,以人为本,关爱他人、关注环境、关注社会、关心集体,尊重并保护个体差异,重视个体情感体验及心理感受,处处体现人文关怀。
绿色大自然是人类体育的摇篮,人类的一切文化行为,唯体育行为与绿色自然最有共息的亲缘关系。[3]生态体育课程教学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上,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污染,破坏环境,不恶意透支资源。
著名教育家徐一冰先生曾说过:“强国之道,首重体育;教育之本,体育为先”,今天的体育课堂决定着未来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生态化体育课堂教学,能使师生形成自由开放的生态心理,创设和睦的生态学习情境,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我们要树立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创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体育课堂,让体育教学经得起家长及社会的考量。
教学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绪,师生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全面、优化的育人氛围,创设与课堂教学想契合的平等对话情境,给学生充分的话语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看法,引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张扬学生个性,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生命状态,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对接”。
生态体育课堂教学中,承认学生的多样性,允许并保护学生的个性存在,在遵循个体发展规律和原则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课程体系要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彰显特色,除追求身体力量和健美等教学项目外,更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可以把东方传统体育中的“天人合一”、“珍爱生命”的思想融合贯穿到课程体系建设中。
生态体育课堂把“健康第一”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关注学生的三维健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公开、公正、多元性、全面性、发展性的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因此,要淡化教学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和引导功能,建立“量性+质性+学生自我和相互评价+过程性评价+档案袋评价+形成性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
情感是激发学生行为的驱动力,是学生对体育教学活动的态度体验,积极丰富的情感能加快认知过程的形成,推动个性身心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营造氛围,激发情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
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增加科技投入,开发研制生态型体育器材和铲平,减少器材对运动场地及师生的损伤和污染,减少尘土、降低运动噪音,美化环境,以获得最大的运动效益和健康效益,同时依托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生态体育课堂是“生本”课堂,其构建的核心是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发展学生,要坚持以人为本,优化环境,遵循个体生命化进程,实现体育课堂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1] 张磊,方晓华.困境与超越:重构生态和谐的学校体育课堂[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2).
[2] 黄大龙.生态课堂:教育的又一种追求[J].人民教育,2008(6).
[3] 陈光华,吕利平,刘亚钰.生态体育自然与社会属性的多维思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3).
[4] 王晓均,张世威,王卫红.学校体育“人本”教育生态的偏失及补偿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1).
[5] 李娟娟.在“全人化教育”理念下建立生态的体育课堂[J].搏击(武术科学),2010(2).
[6] 孙剑,邢金明.生态学视域下体育课堂的教学形态[J].体育学刊,2010(7).
[7] 陶文英.构建生态和谐的体育课堂[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8] 仇有望.体育教学生态化影响因素及生态体育课程的构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9] 柴娇.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10] 唐炎.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5.
[11] 丁海霞,于国峰.体育课堂教学的生态学分析[J].学理论,2011(34).
[12] 申云霞.新课程下生态化体育课堂的有效构建[J].运动,2011(15).
[13] 彭军.对生态视域下高校体育课堂情感教学的思考[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
[14] 胡彩凤.浅析重庆市高校生态体育发展的现状及趋势[D].重庆大学,2011.
[15] 朱建国.体育课堂生态管理策略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