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萍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1)
太极拳是我国武术运动的传统项目,自创建以来,太极拳就作为习武健身,预防及治疗疾病的一种运动方式而广泛流传。通过多年的健身效果测定调查,说明太极拳对于某些慢性病的治疗,如高血压、糖尿病、神经衰弱、腰肌劳损、关节炎等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或辅助作用。近年来,在一些医院、疗养院已经把太极拳作为治疗方案中的重要项目之一。本文就太极拳的运动特点,通过对比实验说明太极拳的医学价值。
太极拳运动之所以有益于人体健康,与其独有的特点有极大的关系。练习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心身合一,逍遥自在,以意带身。动作缓慢,连绵不断,形如流水,心神合一。呼吸自然,采用以意调息的腹式呼吸。伴随身体的进退完成有节奏的、协调的腹式呼吸。
太极拳练习时,思想须集中,练意又练身,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活动。这种运动刺激大脑皮层,使某些区域兴奋,又使另外一些区域处于保护性抑制,从而减轻由于某些疾病所致的来至病理方面的刺激所造成的大脑皮层的不良反应,因而有助于治疗一些神经方面或精神方面的疾病。
运动医学理论界对太极拳运动练习者们做了一项机能实验表明,把50~79岁正常健康老人分2组,甲组32人有组织的太极拳练习组;乙组56人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检查结果(采用阶梯实验,每分钟上下15次40cm高阶梯)用测定血压、脉搏的方法,以测定其心血管系统的机能状态。甲组中大多都能完成,血压脉搏超过正常值,也都属于正常生理反应;而乙组中,完成者少,并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病理反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多。心电图上的反应也有明显区别。通过阶梯实验,出现P_R间期QRS综合波段及Q_T之间期延长。S_T段压低,T波倒置等一些病理现象;乙组中为41.3%。此现象表明,经常从事太极拳练习,可有助于心脏冠状动脉血液的供给,促使其心脏有力地收缩,以改善血液的流动过程。
此外,太极拳运动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改善人体内各器官的协调功能,增加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保证血液中氧气对各组织的足够供应,使周身物质代谢旺盛。这有助于降低高血压、延缓动脉硬化的发病时间。甲组中血压平均值134.1/80.8mmhg,动脉硬化发病率39.5%;乙组中血压平均值154.5/82.7mmhg,动脉硬化发病率46.4%。经常从事太极拳练习,能增加肺泡的弹性、胸腔的呼吸幅度,并有助于骨软骨的骨化,使肺通气量增大,增加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肺泡膜的气体交换率。随着胸腔壁肌和横膈肌力量的增加,肺活量增大,肺泡膜弹性愈好,更有助于呼吸系统的通畅,延缓该系统的软骨骨化。在阶梯试验的机能测试中,甲组比乙组的呼吸更轻松,恢复更快。
进行太极拳锻炼,对人体肌肉、关节都有良好的影响。以脊椎而论,太极拳的动作大多要随腰部的活动而进行,因而对腰椎的活动量有明显的提高。系统化的练习,对腰椎部的棘突、横突及此区域的血管神经等一些组织都有良好的影响,因而对治疗腰肌劳损及老年椎间盘骨质增生有明显的疗效。根据调查记载,甲组中有脊椎骨畸形的患者为25.8%,除少数因年龄关系变形外,大多数脊椎都较灵活,有77.4%的人,尚可体前屈用手指触到脚趾;乙组中有脊椎畸形47.2%,因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脊椎椎间盘软骨骨化比较严重,故而脊椎骨灵活性较差。其中,有16.6%可体前屈用手指触脚趾。
太极拳运动从开始至结束,膝关节就随身体的重心变化而屈伸,增加膝关节的负重量,促使关节囊及其周围肌肉的血液循环量,增进膝关节的代谢量,有助于髌骨劳损及关节炎的治疗,并能延缓去软骨骨化的时间。
随着人们年龄的增加,体内有机物减少,无机物增加。X线检查显示,老年性骨质疏松在甲组中发病率为36.6%,乙组为63.8%。而老年性骨质疏松往往引起关节活动局限、关节畸形,它是一种退行性变化,主要是引起骨细胞的活动性不够,以至于成骨细胞内不能产生充足的细胞间质,导致骨的吸收大于形成。在胃液中hd减少,影响小肠对钙、钾的吸收,使小肠动脉硬化,从而形成对骨的血液供应不良。在一定程度上,经常参加太极拳锻炼,可促进老年人的摄食量,提高对外环境的适应能力,预防或减少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研究人员,在探讨适当体育锻炼对推迟人体衰老方面,降低胆固醇的含量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成果。我国研究人员,对50~60岁患有动脉硬化的人,进行6个月的太极拳锻炼之后,在他们的血液中,胆固醇、球蛋白的含量有明显的减少,而白蛋白含量则显著提高,动脉硬化症状也大大地减轻。
经常从事太极拳运动可预防或减少多种疾病的发生,有益于老年人及一些慢性病患者的身心健康。经常进行太极拳练习,对老师具有一定的医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