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水平
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由于农副产品价格上涨较快,对居民生活特别是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物价问题已成为社会高度重视的热点问题。关于价格信息的报道,不仅会引起大众的关注,而且更容刺激媒体报道的偏好。经验与事物的两面性告诉我们,这种偏好在发挥正面效应的同时,其负面作用也会相伴产生。事实也是如此,因为价格形势的走向并非完全单纯由经济因素确定,而信息报道及传递在这一过程中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对价格形成机制未能充分了解,而只通过部分价格信息来判断价格动态的人影响较大。如果产生误判,无论是对农产品的生产环节,还是对销售环节都会产生不少的影响。所以,价格信息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做好有关政策的解读和宣传工作,不忘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给人民群众一个正确积极的价格导向。
本文针对有关价格信息报道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结合相关信息宣传的一些做法,提出有关价格信息报道的几点浅见。
(一)在报道过程中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对价格趋势产生误判。有的媒体工作者政治性、原则性淡漠,为了获取知名度,热衷于从非正式的渠道获取有关某种商品价格的调整信息,在没有求证的情况下做不负责任的报道;有的甚至将尚未公开的内部信息,在没有取得授权的情况下,擅自公开报道,导致国家利益受损。另外,一些企业或行业组织为了达到自身目的,处心积虑地利用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来影响政府决策与社会舆论;有的媒体在对待 “主动”提供的新闻稿件和线索,没有从专业和政治大局的角度加以考虑,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和传声筒。
(二)报道中常用刺激性语言吸引眼球,给民众造成恐慌心理。有的媒体对有关价格的报道,除了用醒目的标题和相关的内容外,很少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帮助读者理解价格变动的原因。有时过多的单方面渲染涨价的事实,误导读者,引发消费者的不满意情绪,没有起到媒体宣传的正面作用。前些年,一家地方报纸报道外地食盐价格上涨,引起居民抢购的报道时,就事论事,没有对事件进行分析求证,过于制造紧张局面,迅速造成本地居民高价抢购的现象,好在当地物价部门和盐业部门及时在广播和电视上进行避谣才平息风波。有一年,电视报道某养鸡场因疫情,造成大部分产蛋鸡死亡,就预测报道鸡蛋价格将上涨。这一消息使不少经营者更是广为传播,抬高蛋价。一些不明事理的蛋鸡饲养者也持蛋待售。而事实情况只是个别鸡场有疫情,并不影响社会供应总量,因天气原因,鸡蛋不易保存,不少持蛋待售者,因蛋变质而亏损严重。
(三)价格部门与信息报道者缺乏沟通,导致二者信息不对称。由于价格部门平时与价格信息报道人员沟通联系不够,导致二者间的信息不对称。在日常的价格信息报道中,有的撰稿者难免会出现不专业、不透彻的表面价格推断,容易引起群众的共鸣,造成不好的影响。如有的媒体对成品油定价联动机制理解不清,部分报道人员从互联网上获取了关于石油的价格信息,片面地发布成品油将调价信息,使不少私有供油企业出现屯油现象,致使部分消费者连夜排队加油,人为地造成了用油供应紧张的局面。又如,因某电视台报道某地因干旱造成玉米绝收,就武断地推理全国玉米产量会下降,使不少饲料经销商就散布玉米要涨价的信息,趁机提价。事实上,全国每年都会有受灾的地方,而局部地方的旱灾并不影响全国玉米的总产量,给养殖户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四)农村涉农价格信息渠道少且不畅,使农产品价格信息滞后。相对于城市发达的信息渠道,农民获取价格政策和价格信息就显得相形见绌。一是获取信息的窗口少,除了看电视就是通过村民间的闲谈中了解点消息。二是获取信息的时间少,农民每天都在田间地头劳作,很难有时间获取信息。三是适合农民口味的信息不多,农民需要的是和自身关系密切的价格信息,如化肥、种子、农药、饲料及农作物的销售价格等信息。四是发布当地的涉农价格信息少,更新速度慢。有的信息是外地的、过期的,这样的价格信息有的让农民无所适从,有的甚至起误导作用,对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抓住有利的销售时机等都起不到积极的参考作用。
(一)提高价格信息报道人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要求他们讲政治,顾大局。价格信息报道人员,一要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做到实事求是,替老百姓说话,为政府分忧。二要研读价格法律和政策。要做好价格信息的报道,必须认真学习价格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价格政策,使价格信息报道符合价格法律和政府部门的价格政策,也有利于对一些企业或行业组织的行为作出判断。三要学些经济常识,会延伸分析。信息报道人员应对国家或当地政府的经济概况有所了解,要辩证地看待价格在一定时期,部分品种的上涨现象。要了解我国现阶段总供给还是大于总需求的,农产品和居民生活用品的供应是充足的。所以在平常的报道中,就可以避免对物价浅显地解读,消除消费者对价格理性上涨的恐慌心理。
(二)借鉴外电价格报道的经验,提升价格信息报道的质量。近年来,国际上部分商品 (如能源)价格也是一路走高,全球媒体也不约而同地增加了报道的比重和深度。但海外媒体的价格报道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在内容上,很少就事论事报道价格的变化,而是把新近发生的一些与价格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新闻事件联成有机整体,不仅反映市场行情、提供背景解析,对未来趋势作出系统、专业的分析预测,甚至提出市场操作建议,丰富了价格报道的内涵,同时提高了稿件的可读性和知识性。在用词上,忌用词重复,应引入有类似含义的词,以突出运动感和时间感。在立场上,避免在稿件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多引用第三方的言论为佐证,把正反两方面的意见都反映出来,为信息接收者展现全方位的价格信息情况。
(三)价格部门应主动加强同媒体人员的联谊,发挥媒体宣传的载体作用。作为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学会做好善用媒体和善待媒体。首先要与当地主流新闻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价格信息报道专板。发表价格信息和价格论坛,请有关价格专家学者对有关价格问题释疑解惑的形式,增强知识性、政策性、可读性、观看性,扩大宣传效果,提高价格工作的知名度,提升人民群众对价格工作的知情权、监督权和认知感。其次与媒体合作召开价格信息报道培训班,普及价格常识和价格政策。一是给价格信息报送人员还原价格基本常识,价格变化是一种趋势,需要时间观察,也需要对比过去几年的数据和规律。二是对季节性的价格变化,不能简单地形成肤浅的报道,而应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深度分析原因。三是对民众误解的热点和难点进行政策性解读。比如民众对各部门的价格信息和数据的不同会产生质疑,我们就应主动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从不同的采价点和采价时间所造成的小差异是正常的。同时,我们也应主动地和有关部门会商,尽可能地减小数据报道的差异。
(四)拓宽农村价格信息发布和接收渠道。一是发挥农业部门和农村紧密联系的实际,把农村和农民朋友的种植、养殖信息向外发布,让外界知晓农村和农民朋友的种养现状,疏通农村信息发布的出口。二是结合广电部门的“村村通”工程,有效地搭建农村广播、电视服务平台,充分地利用这一最贴近农民的载体,提供价格信息服务,在播出时间上尽量考虑农民的作息时间,畅通农民接收信息的进口。三是结合物价部门的 “价格服务进农家”工作,规范价格信息公示服务,把农民最需要的信息公布出来,并及时更新,让信息“活”起来。四是价格部门会同农业部门创办农村价格信息小宣传活页,及时宣传当地农民需求的农资和农产品价格信息和供求信息。
总之,价格信息报道工作应充分运用不同媒体,丰富报道内容,改进报道形式,提高报道能力,准确阐释价格政策,才能充分发挥价格信息报道的正面作用,对当前经济发展和推进社会和谐进步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办公室业务2013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