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文凤
目前,高校在学生档案管理领域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体系,但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在材料收集方面注重招生录取、学籍成绩、学历学位、奖励表彰、党团关系等原始材料。涵盖面窄,缺乏对个人的实践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心理素质、诚信品质等情况的关注。
高校人才档案资源体系,是以高校为立足点,将分散在学校、企业、社会的人才培养档案整合在一起,便于向社会提供综合的、系统的档案信息服务。近年来,一些院校开始着手对人才培养的相关档案信息进行研究,深化教研教改工作,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并获得初步成效,但整个社会尚未形成较完善的人才培养档案利用体系。建立高校人才培养档案,是档案工作服务社会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现阶段对高校人才培养档案资源的整合,可以采用实体整合与信息整合两种方式同时进行,以实体整合方式为主,两者互相补充,形成人才培养档案共享共用的基础平台。
(一)建立丰富多样、真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档案。高校档案部门除了应收集学生的常规档案材料以外,更要将一些能够反映学生个性特长、知识技能、进取精神、科研能力、诚信、心理健康材料等纳入档案归档范围,尽可能地充实档案内容,摆脱学生档案千人一面的现状。
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扩大归档范围,充实档案材料:
1.建立电子档案收集制度。目前学生档案主要以纸质材料为主,仅有一些文字记录。事实上,个人参加重大竞赛、活动的一些声像材料,包括照片、录像等,都可以归入人才培养档案范围。同时,对于一些属于个人的成果 (如奖杯、奖状、奖旗等),如果无法留存原件,可以采取拍照等形式进行电子归档。
2.建立特长档案。以院系或班级为单位,收集学生特长信息,并分成文艺、计算机、技术、科研等类别,建立起 “特长档案”,归入人才培养档案中。
3.建立个人成果征集制度。对于学生在就读期间的一些创造性活动 (包括校内、校外),比如发明创造、科研成果、学术研究、项目等,学校应从服务人才建设工作的高度出发,主动予以收集。
(二)建立起内容全面、便捷利用的人才培养档案共享平台。为便于社会利用,应建立起人才培养档案专题数据库,将已接收归档的人才培养档案纳入系统管理。同时,针对部分重要的人才培养信息保管在个人手中或其他业务部门、难以接收存档的现状,将此类型档案以目录的形式备份汇集到综合档案馆(室),再由综合档案馆 (室)按照相应的技术规范在专题数据库进行编排整理,形成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档案目录管理和检索中心,统一提供查询和检索。
(一)高校要重视人才培养档案对高校管理的推动作用。一是依托人才培养档案,深化人才培养工作。一方面,对馆藏人才培养档案中的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对人才培养数量、结构、素质能力水平进行分析研判,调整高校学科、专业和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另一方面,结合人才培养档案中的反馈信息,请在社会上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毕业生回校传经送宝,开阔在校学生眼界,为提高在校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打下基础。二是利用人才培养档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强化档案部门对人才培养档案的归档管理工作,让新任教师、辅导员了解所任教学科过去几年的学生成绩以及知识水平、帮助年轻教师深入了解学生个性特长,制定班级发展计划、相互学习交流他人管理学生的成功方法与经验等等,大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管理水平。三是利用人才培养档案,探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新途径。高校可以指导档案部门把每学年国家奖学金、学校特等奖学金以及国家级 “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省市级 “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先进人物等档案材料汇编成德育教育册子,派发给学生,利用学生中的先进典型来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用人单位要配备相应档案岗位,与档案部门建档、用档对接。作为用人单位乃至各个行业的组织者,应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结合国家对企业档案管理的要求,在企业内部设置档案管理岗位,系统地进行人才培养档案的收集保管,与高校档案部门建档、用档进行对接。同时,用人单位也要主动向高校档案部门提出人才档案利用的需求,以及提出人才培养要求等,与高校档案部门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
(三)中学要以高考为推手,大力完善高中档案。目前,有相当多的高中没有建立起高中档案收集管理体系。高中学校要以高考为推手,确定一名校领导具体负责和指导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立卷、保管等工作,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档案室。
(四)政府要为人才培养档案的建立创造有利条件。在当前人才争夺日益激烈、大量人才流失海外的背景下,政府要将人才培养档案的建立提到战略高度。在高校人才培养档案的建立上,要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出台相应政策、加强业务指导等方式,明确人才培养档案体系内容、用人单位及教育部门各方责任等,为高校人才培养档案的建立提供良好的条件,让高校的各类人才都能够在人才培养档案上找到一个 “落脚点”。
办公室业务2013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