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馆视角下的文化与科技融合

2013-08-15 00:48杨登超
办公室业务 2013年10期

文/杨登超

当今社会,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知识和文化理念在借助信息技术快速传播的同时,也在不断催生出新的文化业态,继而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档案馆的发展和进步,就是文化与科技相互促进的见证。

一、档案馆的形成及其发展演变

档案馆的发展历程就是文化与科技相互促进的进步史。在远古时代,知识的传承只能依赖于口口相传。受限于这样的条件,知识难以长期积累、信息无法有效传播,文化和科技发展迟缓。

随着古代文明社会的出现,文字的诞生,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发展。通过书籍和文件的不断聚集与积累,档案馆逐渐形成。档案馆的出现使得文化和科技知识的大规模收集、整理、使用和传播成为可能,为日后科技的创新和飞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近代社会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印刷技术进一步完善并提高,出现了成熟稳定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并开始使用印刷机。文化知识的大规模复制和拓展成为可能,西方文化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扩张。档案馆无论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全社会普及方向发展,成为普通民众了解世界、接受新知、普及教育的平台和载体。

20世纪信息技术的出现,又为档案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使得档案的自动化和网络化成为可能,基于档案 “收集、整理、归档、编研、利用”等业务的电子化和信息化,使传统的手工操作逐步实现了电子化管理。计算机应用从单机向局域网、互联网的发展,使档案信息化从局部走向整体,进而走向整个行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档案馆发展有了质的飞跃。

现代档案是文化与科技融合在公共服务领域里的具体实践。今天,随着国家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日益增加,档案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环节之一,在承担传统的档案收集、整理和利用功能的同时,积极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品质,并努力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现在,各地新建的大量外形美观、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档案馆,充分吸收和利用了现代建筑、能源、环境、灯光、IT等技术,使之不仅成为广大利用者的园地,也成为整个城市的建筑地标、综合公共文化服务的阵地以及新技术集中应用和展示的场所。以新建的福建省档案馆为例,该馆综合利用了信息、新材料等高科技技术,使档案馆更现代化,更利于档案的储存和保管,更方便利用者查阅,也极大地方便了公众的公共文化生活。

二、促进档案馆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加强档案馆基础业务建设。

要想发挥好档案馆文化作用,就要加强档案馆日常业务工作,在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加工等工作中狠下工夫,凸显档案工作的文化特色,夯实档案馆文化服务功能基础。

根据档案成分复杂、种类较多的特点,首先要做好档案材料的整理、编目、统计、鉴定及保管等工作,使馆藏的每份文件、每张照片、每张光盘、每件实物都有相应的检索工具,能做到迅速快捷地调阅。其次要做好档案的保管保护工作,确保档案的完整安全。最后要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加强档案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提高档案利用率,不断提升档案工作的文化服务水平。

没有丰富的、具有文化特色的馆藏,就好比无源之水,档案工作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文化作用,其文化意义则无从谈起。因此,要根据各种档案馆特点,着力构建反映各类文化特色的档案馆藏结构,为发挥高品位的文化功能储备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

(二)加大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要发挥档案馆文化服务功能,只提供孤立零散数据、文件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对大量的档案资源进行科学的整理加工和系统地编撰、研究,发挥档案馆文化资源优势,推出档案文化精品。档案文献的编研与开发本身就是一项文化建设,是文化的再创造,它可以更深层次地反映档案工作的文化功能,是整个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档案编研工作和编研成果的利用又体现着文化需求和文化取向。当前,档案馆藏有很多具有较高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档案资料,其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从而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加强档案编研工作,不仅是档案馆管理和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社会文化的需要。现在,很多档案馆已经重视馆藏档案资料的编研工作,出版了一些高质量的档案文献,为档案文化建设作出了贡献。同时,档案馆充分向社会展示了档案所蕴涵的文化能量,进一步提升了档案馆的文化服务形象。

三、档案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途径

档案馆文化与科技融合已不仅仅是因一项技术而带动一项服务和一种变化,而是将科技融入到了具体的文化服务之中,使科技成为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文化与科技不再是简单的互助,而是相互依存共同成长。

数字档案馆是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成果。数字档案馆概念形成初期,人们更多地将数字档案馆看做是馆藏资源和档案馆服务的一种数字化形式,关注的重点在于档案的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数据检索和访问便捷性等各类技术问题,是一种以技术手段支撑文化服务的思路。

随着数字档案馆探索和实践的深入,人们对于数字档案馆的认识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仅在数字档案馆的服务方式和形态上,更在建设思想和理念上。新时代背景下的数字档案馆不仅仅是传统档案馆业务服务的数字实现,更是社会文化生活、社会文化需求、社会文化生产和社会科技发展的深入契合,是档案馆服务、互联网服务、移动服务的深入整合,是传统文化、网络文化与科技文明的深入融合。它的生存与发展要与整个社会文化产业链的网络化演进相融合,要与信息服务的网络化潮流相匹配,要与群众随时、随地、随手获得知识的需求相一致,从而成为文化与科技深入融合的产物。在今天,就集中表现为在加强档案馆自身信息化服务的同时,通过与电信运营商、电视运营商、网络媒体运营商等的深入合作,利用互联网、电视等渠道,以手机、电视、电脑等多种终端为对象的,以交互、点播、共享、分发等为手段的综合服务模式。

国家应将数字档案馆工程、数字档案馆推广计划、文化共享工程以及一系列的国家级数字档案馆相关工程,通过深入研究网络时代下的公共文化服务本质,广泛整合各级各类文化资源生产和服务,促进贴近群众、贴近民生的文化创新事业发展。在扎实推进数字化服务平台、网络化服务环境的同时,积极利用各类信息服务手段和最新传播方式,创新性地建设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数字服务、基于数字电视的档案馆和文化信息服务,并积极探索利用微博、博客、社交网络、即时通讯等新兴传播手段,提供及时的个性化信息服务。这些服务所依赖的互联网络、3G通讯、数字电视、云计算平台等技术,既是文化服务的具体支撑手段,更是与相关文化产业链融合的经脉。通过这些经脉,文化和知识得以全面汇聚,数字档案馆走出围墙,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走入人们的生活。

[1]何桂云.新时期高校档案管理探讨 [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6, 10 (15).

[2]陈爱群.档案工作与文化建设 [J].中国档案.2007年04期.

[3]郑金月.文化自觉视野下的档案文化建设 [J].档案学研究.2011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