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艳[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9]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是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外国文学作品之一。多少年来,一提到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大家都能津津乐道,品评上几句,或批评、或同情、或遗憾、或歌颂。但要问玛蒂尔德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大家会不会哑然失笑?咦?我怎么没注意过?因为大家把他当做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的确,玛蒂尔德的丈夫路瓦栽是平凡的小男人,一个我不提示你,你都不会去记他的名字的小男人,但他却不是可有可无的。这正应了莫泊桑的小说创作主张:“他(小说家)写他的作品应该使用一种十分巧妙、十分隐蔽、看上去又十分简单的手法,使人看不出凿痕,指不出设计,发现不了他的意图。”①莫泊桑对路瓦栽的着笔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浓墨重彩。在莫泊桑的笔下他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支撑着玛蒂尔德的精神,承担着家庭的责任,秉持着做人的尊严,是一个具有博大情怀的人。
玛蒂尔德的丈夫路瓦栽是一个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人,他是在教育部工作的一个小书记,就是旧时办理文书和做抄写工作的职员,地位低下、收入微薄,每个月挣来的钱大概仅能解决家里的温饱,任何消遣、浪漫都成为一种奢侈。而他却偏偏娶了一个美丽动人的妻子,并且“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②。因此,她不断地梦想着幽静的厅堂、体面的奴仆、宽敞的客厅、华美的香气、亲密的男友、精美的佳肴……而这个小男人现有的能力却无法满足妻子玛蒂尔德的“梦想”。但他并没有因为妻子的挑剔与虚荣而心生不满,也没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像妻子一样改变自己质朴的本质。相反,他能乐观而豁达地面对这一切,他满足于生活的现状,他看不到家境的贫寒,也不会去注意三天没洗的桌布,而是每天坐在圆桌边,面对漂亮的妻子,揭开汤锅的盖子,带着惊喜的神气说:“啊!好香的肉汤!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了!……”这种近乎孩子般天真的、满足的神情,是路瓦栽的真实写照,对他来说,这种节俭而平淡的生活就是他最大的享受。同时路瓦栽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把得到教育部长的一张请柬看做自己的荣耀而得意洋洋。当他看到妻子并不像他预想的那样高兴时,又解释说:“但是,亲爱的,我原以为你一定会很喜欢的。你从来不出门,这是一个机会,这个,这个,一个好机会!我费了好大力气才弄到手。大家都希望得到,可是很难得到,一向很少发给职员。你在那儿可以看见所有的官员。”对于一个小书记员来说,弄到一张请柬,可以带自己的妻子去出席宴会,他便如此兴奋、知足,这种乐天知命的心态实在难得。
在整篇小说的叙述中,我们都会看到一个想方设法为妻子着想,处处关心她、爱护她、体贴她、宽容她的好丈夫的形象。玛蒂尔德因“不能够讲究打扮”、“不能够过着高雅和奢华的生活”而“伤心、悔恨、失望、困苦,以至整天整天地哭泣”的时候。路瓦载便帮她弄来了一张教育部长和夫人的请柬。他自己说:“我费了多大力气才弄到手。大家都希望得到,可是很难得到,一向很少发给职员。”虽然他只一句话带过,但不难想象,一个地位卑微的小职员,要想弄到这张请柬一定是使尽浑身解数;当他的妻子对此并不高兴,反而用恼怒的眼睛瞧着他,不耐烦地大声说“你打算让我穿什么去呢?”时,他结结巴巴地提着建议,当妻子“哭了起来,两颗大大的泪珠慢慢地顺着眼角流到嘴角来了”时,他惊惶失措吃吃地说着,当妻子说“你的同事,谁的妻子打扮得比我好,就把这请柬送给谁去吧”时,他难受了。妻子的每一种情绪他都很在乎,他决定不能委屈妻子,要为她做新衣服。可新衣服的价钱是四百法郎,他“脸色有点发白了”,因为“他恰好存着这么一笔款子,预备买一杆心爱的猎枪,好在夏季的星期天,跟几个朋友到南代尔平原去打云雀”。这四百法郎不知他攒了多久,他要用这些钱来实现一个男人并不奢华的梦想。但却与妻子做一件宴会的衣服相冲突,然而,他没有迟疑,他宁愿放弃自己的所想,去成全妻子的笑容。这是一个多么忍让、体谅的好丈夫啊!
然而,在宴会上,当自己的妻子得到了成功。“她比所有的女宾都漂亮、高雅、迷人,她满脸笑容,兴高采烈。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部里机要处的人员都想跟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她了。”就在玛蒂尔德陶醉于光荣与羡妒的幸福里时,他却在一间冷落的小客室里睡着了,把所有的信任、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妻子,让她满足、让她尽兴,这是一个要具有何等胸怀和气度的男人才能做到的事啊!更为难得的是,当妻子兴尽而出时,他把“那件从家里带来预备给她临走时候加穿的衣服,披在她的肩膀上”,但玛蒂尔德觉得太寒伧,想赶快逃走,路瓦栽把她拉住并说:“等一等,你到外边要着凉的。我去叫辆马车来。”由于没有叫到马车,他们只好在失望中顺着塞纳河走去,即便冷得直发抖,路瓦栽也没有任何怨言地一直陪同着她。他是何等细心和体贴啊,每一个环节都为妻子想得如此周到。
宴会结束,当他们回到家里,他正准备休息一会儿,十点钟好去部里上班时,玛蒂尔德却意外地发现那挂钻石项链不翼而飞,真是乐极生悲啊。他虽然惊惶失措,但却一句指责埋怨的话都没有,其实这个时候路瓦栽是可以大发雷霆的,甚至可以对她不管不顾,让她自食其果,因为这一切都是妻子虚荣造成的。可路瓦栽却无怨无悔地选择了呵护,选择了承担,选择了风雨同舟。他接下来做的事情是“重新穿好衣服”,把他们“走过的路再走一遍,看看会不会找着”,七点钟光景他才回来,可是什么也没找着。后来“他到警察厅,到各报馆去,悬赏招寻,也到各车行去找。总之,凡有一线希望的地方,他都去过了”,“晚上,路瓦栽带着瘦削苍白的脸回来了,一无所得”。过了一个星期,在所有希望都断绝之后,“路瓦栽,好像老了五年,他决然说:应该想法赔偿这件首饰了”。路瓦栽的痛苦和他说这话时决然的心态是我们所难以想象的。这可不是一件普通的首饰,而是一挂镶有钻石的项链,此时的路瓦栽不会估计不出它的分量。但他却选择了担当,承担起妻子因一时虚荣而付出的惨重代价,承担起一个平凡小男人的家庭责任。
当路瓦栽毅然决定“应该想法赔偿这件首饰了”时,他就注定了今后十年如一日的艰辛。“一到晚上就给一个商人誊写账目,常常到了深夜还在抄写五个铜子一页的书稿。”抄一页书稿所挣来的五个铜子对于一万八千法郎的高额债务加上利滚利的利钱来讲,少得都无法计算,可就连这些他都不放过。可想而知,他为还这笔债付出了怎么样的代价啊!每一个铜子都是他呕心沥血换来的啊!就这样,愚公移山般的十年,他硬是把债务都还清了。这个过程中,他没有一句怨言,他默默地承受着……这样一个小人物让我们肃然起敬。
三万六千法郎可以买回这挂项链,他把他父亲留下的一万八千法郎的遗产全部拿出来,还要再背负一万八千法郎的债务。路瓦栽“他开始借钱了,向这个借一千法郎,向那个借五百法郎,从这儿借五个路易,从那儿借三个路易。他签了好些债券,订了好些使他破产的契约。他跟许多放高利贷的人和各种不同国籍的放债人打交道。他顾不得后半世的生活了,冒险到处签着名,却不知能保持信用不能。未来的苦恼,将要压在身上的残酷的贫困,肉体的苦楚,精神的折磨,在这一切的威胁之下,他把三万六千法郎放在商店的柜台上,取来那挂新的项链”。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路瓦栽选择了坦然面对,他没有选择逃避或是欺骗。他是铁了心的,他要不顾一切地偿还这挂项链。同时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在担心着“有可能信用不保”。人穷志不短,这个看起来平庸的小书记员,却具有男子汉大丈夫敢作敢当的气概,他用实际行动维护了自己做人的尊严。
面对巨额债务,他没有乞求过别人的施舍,他从没有想过去偷、去抢,更没有想过利用妻子的“美丽动人”去偿还,他心甘情愿地付出,在精神上鼓舞着玛蒂尔德坦然面对贫苦的生活。③他和妻子用十年的青春,以非常的勇气和实实在在的行动挽救厄运。在维护做人尊严的磨砺中,路瓦栽拥有了一个男子汉大丈夫的情怀。
《项链》里的路瓦栽太平凡了,没有社会地位,没有丰厚收入,但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善良、宽容、平和,对妻子的百般呵护,对家庭的不离不弃,对尊严的固执坚守,即使在今天的社会中都是难能可贵的。也正是有他的支持、鼓励和爱,玛蒂尔德才有了同命运顽强抗争的勇气,才会在十年的艰辛还账中表现出英雄的气概,才会找回久违的生活的热情。当十年后,玛蒂尔德与女友重逢时,完全没了当初的自惭形秽、自怨自艾,有的是自在、安宁、坦然与豁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平凡的小男人路瓦栽,用他大男人的宽广胸怀帮助玛蒂尔德完成了从错位到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转变。
① 柳鸣九:《莫泊桑精选集》,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741—742页。
② 本中所引《项链》原文均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四册。
③ 马泽华:《玛蒂尔德强有力的精神支柱——路瓦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第12期,第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