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_杨剑龙
编 辑:孙明亮 mzsulu@126.com
1985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代表作,奠定了莫言小说创作的基调和风格,此后莫言几乎将创作视角完全转到对其故乡高密生活的描写。
莫言在回忆《透明的红萝卜》的创作时说:“1984年初冬的一个早晨,我在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宿舍里做了一个梦。梦到一片辽阔的萝卜地,萝卜地中央有一个草棚,从那草棚里走出了一个身穿红衣的丰满姑娘。她手持一柄鱼叉,从地里叉起一个红萝卜,高举着,迎着初升的红太阳,对着我走来。这时起床的号声响了。我久久地沉浸在这个辉煌的梦境里,心里涌动着激情。当天上午,我一边听着课,一边在笔记本上写这个梦境。一周后,写出了草稿。又用了一周誊抄清楚。这算不算小说?小说可不可以这样写?我拿不准,但我隐约地感觉到这篇稿子里有一种跟我从前的所有作品都不一样的东西。我以前的作品里都没有‘我’,这篇小说里写的几乎全是‘我’。这不仅仅是指这篇作品是在一个梦境的基础上构思,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篇作品第一次调动了我的亲身经历,毫无顾忌地表现了我对社会、人生的看法,写出了我童年记忆中的对自然界的感知方式。”①虽然《透明的红萝卜》的创作缘于莫言一个奇异的梦,但是与莫言少年时的生活记忆密切相关,拔生产队萝卜罚跪挨打的遭际、在桥梁工地给打铁师傅拉风箱的经历,都成为这篇小说的生活素材,也成为这篇小说的基本内容。
小说讲述的是“文革”时期的故事:公社要加宽滞洪闸,每个生产队抽调一个石匠、一个小工,瘦小的黑孩与小石匠被派去工地。黑孩被派去砸石料,受到菊子姑娘的怜悯,后来他不小心砸伤了手指,又被派去给铁匠拉风箱。小铁匠和小石匠为菊子姑娘争风吃醋,两人在斗殴中,小铁匠抛出的碎石片飞入菊子姑娘右眼中,酿成了一幕悲剧。
小说整体上写得如诗如画,将这个悲哀却不乏温馨的故事,置于深秋黄麻无垠、雾岚升腾、河水汤汤的河滩旁,置于炉火通红、火星飞溅、锤声叮当的桥洞里,在融情于景、以景写情中,描绘出莫言梦境中的少年记忆。
莫言曾说:“一个作家一辈子可能写出几十本书,可能塑造出几百个人物,但几十本书只不过是一本书的种种翻版,几百个人物只不过是一个人物的种种化身。这几十本书合成的一本书就是作家的自传,这几百个人物合成的一个人物就是作家的自我。”“如果硬要我从自己的书里抽出一个这样的人物,那么,这个人物就是我在《透明的红萝卜》里写的那个没有姓名的黑孩子。”②
黑孩是《透明的红萝卜》里叙事的动力之一,蕴蓄着作家莫言的童年记忆。出现在小说中的黑孩矮小瘦弱:
墙角上站着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子。孩子赤着脚,光着脊梁,穿一条又肥又长的白底带绿条条的大裤头子,裤头上染着一块块的污渍,有的像青草的汁液,有的像干结的鼻血。裤头的下沿齐着膝盖。孩子的小腿上布满了闪亮的小疤点。
在深秋季节队长披着夹袄,黑孩却赤着脚、光着脊梁,“人们的目光都追着他,看着他光着的背,忽然都感到身上发冷”。队长的问话是:“黑孩儿,你这个小狗日的还活着?”在窘困的生存环境中,这样一个小生命却倔强地生存着,生命随时都有被夺走的可能。小说这样描绘黑孩:“他的头很大,脖子细长,挑着这样一个大脑袋显得随时都有压折的危险。”队长评说黑孩“放个屁都怕把你震倒”,公社刘副主任则质问道:“这也算个人?”“派这么个小瘦猴来,你能拿动锤子吗?”
莫言在回忆他的童年生活时说:“那个时候,我们这些五六岁的孩子,在春、夏、秋三个季节里,基本上都是赤身裸体的,只是到了严寒的冬季,才胡乱地穿上一件衣服。”“那个时候,我们身上几乎没有多少肌肉,我们的胳膊和腿细得像木棍一样,但我们的肚子却大得像一个大水罐子,我们的肚皮仿佛是透明的,隔着肚皮,可以看到里边的肠子在蠢蠢欲动。我们的脖子细长,似乎扛不住我们沉重的脑袋。”③瘦弱的黑孩正是作家儿童记忆的写照。
莫言特别描写了黑孩小腿上“布满了闪亮的小疤点”和“脊梁上有两块大疤瘌”,交代了黑孩的亲爹下关东三年没有音讯,“后娘一喝就醉,喝醉了他就要挨打,挨拧,挨咬”,后娘让他去河里挑水,他连人带桶滚下了河里。这个瘦弱的黑孩就像路边的一株野草,受尽了踩踏和凌辱,却顽强执拗地生存着。
在家庭中没有享受过爱抚的黑孩,得到了工地上菊子姑娘的怜悯关爱,她抚摸黑孩背上的伤疤,询问伤疤的来由。黑孩砸破了手指,抓一把黄土按在砸破的手指上。菊子姑娘却将黑孩的手在河里冲洗干净,掏出绣花手绢为他包扎。
在被调去为铁匠拉风箱后,小说又这样描写道:“黑孩咬着下嘴唇,不断地抬起黑胳膊擦着流到眼睛上边的汗水。他的鸡胸脯一起一伏,嘴和鼻孔像风箱一样‘呼哧呼哧’喷着气。”“孩子急促地拉着风箱,瘦身子前倾后仰,炉火照着他汗湿的胸脯,每一根肋巴条都清清楚楚。左胸脯的肋条缝中,他的心脏像只小耗子一样可怜巴巴地跳动着。”瘦弱的身体和沉重的风箱构成了一种对照,显现出繁重劳动中黑孩的倔强执拗。
小说中小石匠、小铁匠成为情敌关系,他们之间的纠葛成为小说叙事的动力之二。在莫言笔下,小石匠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潇洒青年:“眉毛黑黑的,牙齿是白的”,“穿着一条劳动布的裤子,一件劳动布夹克式上装,上装里套一件火红色的运动衫,运动衫领子耀眼地翻出来”,“嘴非常灵巧,两片红润的嘴唇忽而嘬起,忽而张开,从他唇间流出百灵鸟的婉转啼声,响,脆,直冲到云霄里去”。小铁匠则是一个自卑而丑陋的青年:“脸上布满密集的粉刺疙瘩,鼻子像牛犊的鼻子一样,扁扁的,平平的,上边布满汗珠”,“右眼里有一个鸭蛋皮色的‘萝卜花’遮盖了瞳孔”。
因菊子姑娘对于黑孩的关心,小石匠有了与她接触的机会,他们俩常常一起到铁匠炉的桥洞探望黑孩。当菊子姑娘走进桥洞时,“桥洞里的小铁匠忽然感到眼前一亮,使劲咽了一口唾液,又用肥厚的舌头舔了舔干裂的嘴唇”,“左眼里射出一道灼热的光,直盯着姑娘红扑扑的脸膛”,显然菊子成了小铁匠爱慕的对象。菊子姑娘见黑孩难以承受烟熏火燎的工作而拖他离开时,却被黑孩咬了一口。小石匠去桥洞向黑孩问罪时,小铁匠将半桶脏乎乎、热烘烘的水劈头盖脸泼在小石匠的身上,在老铁匠的干涉下,他们俩才避免了一场正面冲突。
小石匠和菊子姑娘的关系日益亲密,小铁匠则越发愤懑和暴躁。当小石匠送来两支钢钻待修时,小铁匠故意在淬火时弄坏钢钻,两人产生口角并打了起来。小石匠在臂长腿短肌肉发达的小铁匠面前接连败了两个回合,“第三个回合小石匠败得更惨,小铁匠一个癞狗钻裆把他扛起来,摔出去足有两米远。菊子姑娘哭着扑上去,扶起了小石匠”。小石匠抛沙土迷住小铁匠的眼并暴打他,而小铁匠愤怒之下抛出去的石片却插入了菊子的右眼,这场爱情的角斗导致了悲惨的结局。
小说中老铁匠、小铁匠成为竞争关系,他们之间的较劲成为小说叙事的动力之三。
老铁匠是一个又高又瘦的老头,他“面部没有表情,僵硬犹如瓦片”,他左手用长把铁钳夹着钻子,右手以小锤指点着小铁匠下大铁锤,到得意时“微微扬起脸,极随便地哼唱了一句说不出是什么味道的戏文或是歌词来”。老铁匠保守着淬火的秘密,“淬火前,他捋起右手衣袖,把手伸进水桶里试着水温”。三天前,老铁匠请假回家拿棉衣和铺盖,小铁匠成了一洞之主,但是他淬火的钢钻不是崩头就是弯尖,遭到石匠们的斥责。
为了学会淬火技术,小铁匠不惜付出巨大代价,小说中描写道:“钢钻锻打成形,老铁匠背过身去淬火,他意味深长地看了小铁匠一眼,两个嘴角轻蔑地往下撇了撇。”“正当老铁匠要为手中的钻子淬火时,小铁匠耸身一跳到了桶边,非常迅速地把右手伸进了水桶。老铁匠连想都没想,就把钢钻戳到小伙子的右小臂上。一股烧焦皮肉的腥臭味儿从桥洞里飞出来,钻进姑娘的鼻孔。”“小铁匠‘嗷’地号叫一声,他直起腰,对着老铁匠恶狠狠地笑着,大声喊:‘师傅,三年啦!’”
老铁匠终于挑着铺盖卷和几件沉甸甸的铁器,沿着河边往西走去了,小铁匠成为桥洞里的主人,并得到石匠们的认可和夸赞。
小说通过黑孩,通过小石匠和小铁匠的情敌关系,通过老铁匠和小铁匠的竞争关系,演绎了“文革”期间的一段生活,是作家莫言童年生活记忆的写照。黑孩的倔强机灵、菊子的善良细心、小石匠的潇洒灵巧、小铁匠的自卑丑陋、老铁匠的自负固执,都在作家笔下得到了生动的刻画。
此外,虽然这篇小说基本采取全知的叙事方式,但是小说中黑孩成为叙事者关注的基本视角。在被生产队派去滞洪闸做小工后,在诸多场景中作家都以黑孩的眼光观照这个世界:黑孩回家取羊角锤,黑孩听刘副主任训话,黑孩和女人们一起砸石头,菊子用绣花手绢为黑孩包扎伤口,黑孩将绣花手绢藏进桥东墩石缝里,黑孩打量小铁匠布满粉刺疙瘩的脸以及老铁匠像“炒焦了的小麦”的脸色,黑孩夜间去田里偷地瓜红萝卜,黑孩在黄麻丛里瞥见小石匠和菊子幽会。黑孩看见老铁匠离开工地,看着小石匠和小铁匠斗殴,看见白色的石片飞进菊子的右眼。以黑孩的眼光观照世界,真切而真实,生动而细腻,将莫言的童年记忆与他奇异的梦境充分融合在了一起。
在小说中,黑孩几乎没有说过一句话,以致有人怀疑他是哑巴。“他四五岁时说起话来就像竹筒晃豌豆,咯嘣咯嘣脆。可是后来,话越来越少,动不动就像尊小石像一样发呆,谁也不知道他寻思着什么。”其实是受到后娘长期虐待后,黑孩变得默默无言。黑孩虽然不言语,但是内心世界却极为丰富,他能够与自然对话,能够感知动物的言语,“他听到黄麻地里响着鸟叫般的音乐和音乐般的秋虫鸣唱”,“他看到了河上有发亮的气体起伏上升,声音就藏在气体里”。拉着风箱的黑孩,能够听到“河上传来的水声越加明亮起来,似乎它既有形状又有颜色,不但可闻,而且可见”。黑孩甚至看到了一幅透明的红萝卜的图景:
他看到了一幅奇特美丽的图画:光滑的铁砧子。泛着青幽幽蓝幽幽的光。泛着青蓝幽幽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像一个大阳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像金色的羊毛。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苞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光芒有长有短,长的如麦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
莫言以其奇特的感觉写黑孩的内心世界,写黑孩敏锐的听觉、嗅觉、触觉,黑孩甚至可以看到声音、听到颜色,这种具有通感意味的描写,使作品形成莫言小说独特的韵味。
①《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羊城晚报》2012年10月14日。
②王延辉:《历史感、批判意识与乡土色彩:莫言的文学世界》,《环球人物》2012年第27期。
③叶开:《莫言:在高密东北乡上空飞翔》,孔范今、施战军主编:《莫言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