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梨青
在昆曲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热爱的今天,昆曲演员们也纷纷成为“昆虫”心目中的偶像。拨开昆曲六百年历史的烟云,最可爱可敬的是一代代昆曲人坚定不移的传承,让现代观众也能有幸感受到昆曲的魅力。而在既非首都也远离江南的湖湘大地上,水磨昆腔也倔强地生长了四百多年,至今仍保留演出团体,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湖南省昆剧团的闺门旦演员雷玲,就像三湘四水的一抹幽兰,像守着梅根三年后回生的杜丽娘,已逐渐开始绽放出属于昆曲的神采。
越来越多地听朋友们提起雷玲的名字,是在2011年的5月18日之后。那是为纪念昆曲成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十周年,文化部在上海举办全国昆曲中青年演员折子戏展演,雷玲代表湖南省昆剧团在上海大剧院演出了《千里送京娘》。一时间“昆虫”们沸腾了,有的诧异这演员是从哪儿冒出来的?有的则感叹雷玲终于唱出来了!
至于雷玲到底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或许得从三十多年前的郴州说起。由于父母都是湘昆乐队的演奏员,生长在剧团的氛围里,雷玲从小对昆曲不算陌生,那时候特别爱看戏装,还偷偷地把剧团报废的泡子当宝贝一样用小铁盒装起来,兴起时还自己戴上玩儿,有人看见就赶紧逃开。好像隐隐约约地就种下了闺门旦的影子,那时还懵懵懂懂的雷玲被父母作主报考了郴州市艺术学校昆剧班,经过几年的“魔鬼训练”,1990年毕业进入了湖南省昆剧团。
在“90昆班”的这段时间,雷玲特别提到了启蒙老师孙金云,就拿昆曲闺门旦演员必会的《牡丹亭·游园》来说,孙老师并不会过多地去示范动作和要求学生尽量模仿,而是启发学生去动脑筋,试着去琢磨人物,体会人物在不同阶段的心情。直到如今雷玲都很感慨,要不是这自小养成的“爱琢磨”的习惯,现在的学戏与演出恐怕进步没有那么快。
也正是凭借这出《游园》,毕业进团后没几年的雷玲赴北京参加了1994年首届全国昆剧青年演员交流展演。那时候还十分稚嫩的雷玲在当晚的串折《牡丹亭》中第一个出场,就给观众和老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北方昆曲剧院周仲春老师亲自为雷玲抠戏,浙江昆剧团张娴老师还拉着雷玲的手啧啧称赞。最终雷玲获得了“兰花优秀表演奖”,这是她第一次接触到外面的大世界,也是她整个艺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开始,否则,此前一纸小学音乐教师的聘书可能就让我们的昆曲舞台少了一个闺门旦。
然而没有离开昆曲的雷玲似乎也并没有太多地为人所知晓,除了1997年和2002年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一般“昆虫”几乎很难找到关于她的任何资料。连我第一次看到雷玲的现场演出,也已经是2010年的10月了。
还是在郴州,这一次的氛围却大不一样了,为庆祝郴州撤地建市十五周年和湖南省昆剧团建团五十周年,当地举办了首届“相约郴州”———全国昆曲交流展演,湘昆人第一次以主人翁的喜悦和大气迎接着来自其它兄弟昆团的演职员们。与此同时,“打飞的”、转高铁来到湖南郴州的“昆虫”们也济济一堂,青春的面孔洋溢着微笑期待着精彩演出。
各昆团在一起,总免不了合演《牡丹亭》,十六年过去了,当初雷玲是以《游园》开场,这回在家门口则是与上海昆剧团著名小生黎安联袂压轴演出了《回生》。杜丽娘因爱、因梦而沉寂,当雷玲饰演的杜丽娘一点点在花神的簇拥下凌波微步至舞台中间,再一点点向观众展现她的容颜,坐在第一排的我不由得心中为之一怔,而后是欣喜,即便还带着点不是太久经舞台的生涩,但雷玲,终于回生了。
如今的雷玲,扎实而好学,自信而谦逊,看着就令人心生温暖与力量。遍访名师求学,她这些年从未间断过,2012年的夏天,文化部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办公室在苏州启动了“名家传艺”———当代昆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雷玲正式拜在了昆曲名家张洵澎老师的门下。
说起与张洵澎老师的缘分,早在2001年雷玲就赴上海参加了张洵澎昆曲闺门旦表演艺术研修班。这段时间的学习让雷玲大开眼界,原来昆曲这么规范,甚至还在课上提问:“为什么程式在老师们身上我一点感觉都没有?”后来,湖南省昆剧团团长罗艳又邀请张洵澎老师亲临郴州教授了《长生殿·小宴》,认真仔细的雷玲让张老师特别喜欢。正在筹备的专场三个折子戏里面,有两个都是张老师为雷玲精心挑选并亲授。
一次在上海简短的会面,雷玲正在跟张洵澎老师学习《百花赠剑》,这是俞振飞、言慧珠两位前辈大师传下的版本,看着精神焕发的老师和乖乖向学的学子,昆曲的一点一滴在悄然传承,作为“昆虫”的我既感激又感动,忙拍下照片留下这美好的瞬间。后来收到雷玲寄来彩排的光盘,英姿飒爽一手掏双翎的“百花公主”让人击节称叹。
还有另一折昆曲闺门旦代表作《蝴蝶梦·说亲》,也是得自张洵澎老师的传授。那时张老师自美国探亲归来,雷玲远从湖南赶赴上海浦东机场迎接老师,使张老师大为感动。老师顾不上倒时差,很快就展开了这出折子戏的教学。通过这几出戏的学习,张老师在看过汇报演出后说:“雷玲是非常适合我的路子的,她对表演的领悟也很快,是很好的昆曲闺门旦的材料。”另外,教过和导过她戏的老师,如侯少奎、蔡正仁、张国泰、沈斌等,都对雷玲十分赞赏,不仅称赞她表演的解悟能力,更欣赏她的为人之谦、为学之勤。
舞台下的雷玲还是离不开“爱琢磨”这几个字,当我看到邮箱里收到那篇近五千字的《谈饰演〈千里送京娘〉中京娘一角的体会》的文章,心中不禁暗暗称赞;又得知这是多日熬夜手写而成,更觉珍贵。这篇文章雷玲不仅写得情真意切,可见是演出时的真心投入;而且结构严谨、细致入微,也一定与长期的积累分不开。微博上更有“昆虫”感叹说:“这才是作为一个好昆曲演员要做的事,琢磨角色非常用心;我总觉得如果演员对待角色用心,观众也就会对你用心。”
那么一个“昆虫”会喜欢怎样的昆曲演员呢?就是台上和台下完全不同状态的。这是在表里如一的基础上体现出来的不同风貌,像雷玲这样的昆曲演员,且先不说她一直很有上进心,希望自己更出色,有那种对昆曲对艺术的热情;更吸引我的一点是他在台上是那样特别投入的状态,在台下却又像个大姐姐一样,开朗而大气,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却调整得十分自如。这就是一种属于昆曲的简单而又自然的人情味儿,没有大牌的疏离感,没有演员的距离感,台上成功间离,台下成功打成一片。《千里送京娘》里说的“娇莺鸿鹄紧相从”,不仅可以用来形容雷玲和唐珲分饰的京娘和赵匡胤,我想昆曲人和“昆虫”们也是如此长长久久地相知相守。
演员一生要经历多个不同的角色,《白兔记》是湘昆的代表剧目也是雷玲近几年主演的重要大戏。2011年《白兔记》入选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剧目,2012年又代表湖南省昆剧团参加第五届中国昆剧艺术节获得了“优秀剧目奖”第四名,这是湘昆在昆剧节历史上的最好名次,也让雷玲获得了昆剧节“优秀表演奖”。
潇湘晨报的记者在为湘昆做的专题中这样叙述———《白兔记》“李三娘”饰演者雷玲,出自90昆班,二十多年打磨,终至最好的时候;台下,是极其直爽的女子。的确,在雷玲所饰演的角色中,总能找到她本人的一些元素,隐忍的“李三娘”戏称起来像是“永远的B角”,但最终会因善良和执着获得原本就属于她自己的幸福。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多年前雷玲的那段“灰色时期”。昆曲在遥远的南方小城毕竟举步维艰,迫于无奈,雷玲曾一度开店经商,但在这期间她完全自费外出学戏,参加了张洵澎、岳美缇等老师开办的昆曲培训班,也曾赴江浙等地参与各类昆曲的演出,她矢志不移,从未放弃对昆曲艺术的这份赤诚。终于,昆曲“申遗”成功以来,重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雷玲关停了门店,回到从不忍割舍的昆曲舞台。她争分夺秒,一刻也不放松,排戏演出对她来说就是最开心的时刻。一些邻居在看完《白兔记》之后,都开心地称赞道:“哎呀!‘雷总’原来你还会唱昆曲还演得这么好!”
昆曲在湖南吃上了辣椒,也带上了湖南人的性情与精神。现在看来,这“楚人强作吴歈”的典故或许可以理解为倔强与坚强,雷玲正和她的湘昆一起,将别具一格的湖湘兰馨传递给更多的人。在即将结束访问离开郴州的最后一天,雷玲笑着跟我说自己这一路走来真的跟杜丽娘好生相似,所以才有了这篇文章的名字。回顾来路,一年前得知她开了微博,点进去看签名栏里分明写着———“昆曲是值得我用一生去追求的爱人!只是我会老去,而他会永远年轻!”永远年轻的是昆曲和昆曲人的心,祝福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