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
出版转型与阅读文化重建 聂震宁 /5
读者学研究重启的必要与可能 王鹏涛/11
国外“媒介融合”概念及相关问题综述 郭 毅 于翠玲/16
高校社科学报研究热点分析 梁小建 李 武/22
应依法有效地规制一稿多投权利 詹启智/27——兼与马建平先生商榷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内出版集团发展理念分析 丛 挺/31
再论编辑目标责任制:问题与对策 刘 坚/36
大学出版社的微博营销探析 聂 静/40
微利时代图书出版精细化营销管理体系的构建 郑小强/44
转企改制与出版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机制的重构 尹世昌/48
社会化阅读社区对数字出版的影响研究 詹 恂 康梅花/53
如何用微博做图书营销 毕 潜/57
“背对背”与“面对面”:两种审稿模式比较 喻世华/59
对现代编校价值观的思考 佟 伶/62
图书质量管理与监控的实施 姜爱萍/65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研究型编辑的培养 殷 欢/68
英国报刊监管体制的历史与走势 诸葛蔚东/71
学术与学术出版的冲突 赵树旺/74
难能可贵的创新 不可忽视的问题 段乐川/77——评《普通编辑学》
2013.2
坚持改革创新 推动融合发展 柳斌杰 /5——谈“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农村出版公共服资源整合及其评价指标研究杨庆国 陈敬良/10
论当前我国出版业的产业类型及其变迁方向 陆 颖/14
出版专业硕士教育:问题、症结与制度设计 蔡 翔 赵树旺/19
行业导师谈出版专业硕士培养 白 冰 杨绍婷/23
数学著作权交易管理制度的选择 万丽慧/26
数字环境下的版权管理:去碎片化策略 陈凤兰/31
网络作品提供与存储服务提供行为的本质区别 詹启智/35
中日图书版权输出之比较研究 田 雁/39
中国图书出版业与IT业市场融合程度研究王 洲 张学海/42
循名责实与树立品牌 李文君/47——出版社更名现象分析
浅论数字出版时代少儿出版的危机与转型 刘宗源/51
不可凭空创造的作品 沈海牧/54——论作品与编辑活动诸要素的互成性
出版社编校质量控制模式构建 刘苏华/57
非法定计量单位存在原因浅析 朱兰双 杨丽贤/61
数字出版:需求、营销与赢利模式 张文飞 唐 沛/64
蒙古文古籍出版三足鼎立格局 包那斯琴/68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张秀玉/72——明清时期的徽州书商
这样的编校质量,怎叫人放心得下? 刘运峰/76——为《晚晴集——曾敏之记述的人物沧桑》指谬
知《易》行难 李 瑞/78——一个博士生学位论文选题的知行漫记
2013.3
关于出版、数学出版和版权的几个问题 阎晓宏 /5
滞胀:中国出版业面临的困境 李 昕/10
师生问答:出版教育如何应对行业发展趋势蔡 翔 汪曙华 张 玥/14
大学出版社传播力研究及实证模型构建 郭金明 高俊卫/18
新媒体环境下的党刊的优化路径 李 舒 李洁雪/22
出版企业预算目标指标体系的构建 沈东山 张小新/25
新媒体语境下的电子出版市场格局 李怀科/28
数字出版物网络分销平台评价与选择研究包金龙 袁勤俭 孙秀翠 宗乾进/30
“云”背景下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研究 贾慧娟/34
中文IOS系统下的图书阅读APP分析 张可欣 张志强/37——以云中书城、当当读书和豆瓣阅读为例
出版物知识网络的要素、类型和特点 张新华 赵 婧/41
数字环境下出版供应链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模式探析
何国军/45
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特色发展之路 赵 欣/48
图文混排图书常见差错及编校方法 张丽华/52
书名借用古诗词的美学价值及出版效应 刘火雄/56
坚守出版的那份崇高与纯粹 李振荣/59——扬之水编辑活动启示
试论传统出版文化与现代文化出版文化的关系 杨 军/61
从传统士绅到新式出版人 牟利锋/64——以科举制度的废除为中心
浅谈明清时期的私家藏书目录编撰体例 李光杰/67——以钱谦益的《绛云楼书目》为例
出版:以文化的名义 雨 晗/70
当前台湾地区出版业发展环境三问题 雷碧秀/73
美国大学出版:困境、转型与启示 谷俊明/76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2)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名公布,《现代出版》领先 /72
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出版专业硕士研究入学考试试题(基础) /78
2013.4
论数字化对出版产业的双重效应 郝振省 刘 荣 /5
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模型化测量黄先蓉 邓文博 田常清/11
数字出版的经济特质及对出版业的启示 吴 赟/16
我国新闻出版产业了展的财政政策激励 杨京钟/20
当代中国版权行政保护体系的核心症结及对策 汪曙华/23
我国版权产业集群发展的特征和政策路径 齐 骥/26
编辑部门绩效考核方案设计与实现 高云松/30——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为例
基于PDCA循环的图书质量管理 侯富英/33
大学出版社图书网络营销困局与突破 刘 军/36
如何构建细分市场 王 军/39——谈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蓝海”战术
大学书店的生存空间与经营方略 刘 伟/42
电子书的固定价格制度研究 张养志 叶文芳/44
符号学视角下的数字出版介观 董 炎/48
当民族文化遇上现代出版 祝 菲/51——我国当代民族出版的发展
公益性学术出版:问题、责任与对策 黄丽谊/54
引进版专业图书的选题突围 杨 杰/57——以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为例
《装饰》期刊封面图像设计的演变 于 宏/59
出版本质上是理想主义者的事业 范 军/62
学术期刊评价中被引量指标及影响因素分析 赵 均/67
“学案分析”背后的那抹潜影 李 频/71——致谢匿名评审
阅读:让人欢喜让人忧 张政法/74
《时代》“年度人物”评选策略分析 刘火雄/76
北京印刷学院2013年专业硕士研生入学考试试题(出版专业基础) /79
2013.5
出版的革命 耿相新 /5
现代知识资源开发产业的兴起与传统出版社的发展沈水荣/10
数字出版信息资源在出版管理中的开发利用罗紫初 王卓英/15
科技类数学术期的影响力及提升途径 熊秋平/19
大众媒介与图书排行榜 曾 兴/23——以《光明日报》《新京报》和新浪网的图书排行榜为例
转型背景下的出版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宋永刚/26
关于大学出版社编辑职称晋升评价体系的思考 周建华/29
我国出版企业多元化与专业化经营之辩 顾永才/32
学术出版“走出去”的目标及路径 陈杉杉/35——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学术图书国际化为例
经营农村民营书店二十五年的思考 张吉响/37
云拍视觉互动搜索的使用环境与运用模式 刘娴庆/39
我国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突破之路 郭 欣/41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产业链差异与融合 陈岚岚/43
从《大学语文》看新时期校对方法 丁 冲/46
英语编辑工作中常见敏感性问题例析 李 珍 宫春来/51
策划与文字编辑:不宜分而治之 赵愫简/54
浅议“通读” 魏照民/56
远程开放教育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一体化设计 徐东丽/58
《老照片》版式设计缘何借鉴《读书》 熊 楚/61
从续展登记注册看编辑继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翟 宇/64
印在纸上的推销术——以清代图书广告设计为例 王海刚/66
胡愈之与新中国出版体制的建立 罗智国/69
“清华学报”现象 张耀铭/72
乔布斯何以影响数字出版 张 昕 刘 森/75
“第九届海峡两岸华文出版论坛”在京召开 /57
河北大学2013年出版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综合素质与能力) /79
2013.6
经济增长幅度变缓背景下的出版业态升级 隅 人 /5
转型环境下出版资源的重构与管理 王关义 芦世玲 /9
出版自由与传播垄断 汤文辉/13——论哈罗德·英尼斯对媒介帝国主义的批判
开放存取出版在中国:内忧外患中艰难前行 刘胜君/16
出版集团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刘 畅/18
出版企业职业化建设的思考 侯富英 王 凯/21
改制后大学出版社面临的挑战与出路 熊锡源 张海昕/24
出版专业分工:从行政约束到主动追求 蒋东明/27
出版社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变化与应对 梁代军 葛维威/29
国内外按需出版产业发展现状和竞争者分析朱 旗 张世军/31
外语教育的网络学习环境及数字产品开发 伊静波/35
数字出版的勃兴与中国出版业的转型升级 杨 毅/38
小型出版社如何面对数字出版转型 赵彩云/41——以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为例
现代编辑让“故事”驱动创新 潘 炜/43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的薪酬制度改革探索 余海燕/45
大型医学引进版图书的策划与营销 王智敏/48——以《皮肤病学》为例
理想主义让出版拥有尊严 范 军/50
我们到底在追寻什么? 蔡 翔/56——为《论出版的文化自觉》序
出版史研究的四个动向 王鹏飞 苏晓珍/59——以2011、2012年的研究为例
清末乡土教材的出版及其文化价值 李 新 张尚晏/63
青年毛泽东编辑活动的特色 李文邦/66——以《湘江评论》《新湖南》《新时代》为例
书史研究的“西方视角” 李唯梁/69——读《书史导论》
诚成文化10周年祭 李 瑞/72——“出版第一股”的建构与破灭
南京大学2013年出版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出版专业基础) /76
《现代出版》2013年总目录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