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成军
摘 要:读者档案是图书馆了解读者信息的重要来源,是图书馆开展资源建设和个性化服务的重要参考依据。在信息服务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资源建设战略和个性化服务正面临着新的挑战,读者档案管理工作亟待深入开展。剖析了读者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及瓶颈问题,从体系构建、资源管理和利用三个方面对读者档案管理的工作方向做了深度阐述。
关键词:知识联盟;读者档案;数字化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178-02
在数字图书馆背景下,图书馆面临着以“以资源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的转变。依托丰富的数字资源,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和创新化的服务是图书馆保持其社会信息资源中心和社会文化交流中心核心地位的必要途径。读者档案作为图书馆一种特有的信息来源,其中蕴含着探索数字图书馆发展的研究价值,建立科学完整的图书馆用户档案管理系统,不仅有助于图书馆全面树立“以人为本、用户至上”的现代信息服务理念,大幅度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质量,更有助于及时掌握和全面了解用户信息需求,促进图书馆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一、数字图书馆背景下读者档案管理的现状
目前,读者档案管理依然处于图书馆业务工作的边缘地带,大部分图书馆都没有开展专门的档案管理工作,读者研究也只是简单的流通记录,研究范围仅是到馆的读者,方式仅以读者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征求读者对图书馆的工作建议和看法、对图书馆资源利用的简单的统计分析,对于虚拟读者即潜在读者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大部分图书馆缺乏用户信息的分类整理和个性化解读,对于数字平台基础上的跨类型、跨载体、跨时空的用户,也没有开展网络技术优势下的用户网络阅览日志记录,对用户信息行为缺乏针对性的研究,没有进行动态跟踪服务,缺乏对读者的阅读过程进行动态分析,而数字图书馆和知识联盟范围内的读者信息研究正是发展图书馆联盟和数字资源建设的基础[1]。
图书馆是信息的存储和服务中心,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资源生产的商业化和数字化给传统的图书馆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Google、百度等公共数据服务平台成为信息检索的主要渠道,CNKI、维普、万方、超星、读秀等公司以数字资源的业务核心,形成资源发展的主流,趋势不可阻挡,以Calis为代表的知识联盟实现全国性书目共享、专业化的文献传递。
基于此,现阶段我国许多高校为了适应知识联盟和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已经在图书馆中开始着手建立和完善读者档案管理,在数字图书馆门户网站为用户提供统一的访问端口,适时开展用户调查,围绕用户访问的时间、界面、资源访问量、浏览停留时间以及访问的资源热点,进行资源服务的优化设计,将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的访问从资源发现提升到知识发现的高度,并结合公共信息平台的特点,建立更加人性化和科学的资源访问途径,在信息服务方面根据学校的自身情况,选择恰当的服务模式,例如综合性大学的“学科馆员——图情教授”模式和理工类或者农、林类大学中的“学科分馆——学科馆员组合”模式,这些都充分说明图书馆读者档案管理是图书馆根据用户档案信息行为特征来设计服务系统、组织资源的基础。围绕用户需求特征,在数字图书馆下,图书馆信息服务以数字资源的分布式存储与管理为基础,集成信息检索,在开放信息描述与组织的框架下,支持发现和获取信息,将服务系统和数字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构建基于各类数字资源的学习与交流平台。
二、数字图书馆背景下的读者档案管理的瓶颈
在图书馆建设中,图书馆档案管理是图书馆历史发展的见证,更是图书馆建设的基础,体现着图书馆服务水平的高低。然而现阶段,图书馆读者档案管理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丰富的读者档案资源的被浪费,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散漫式管理方式,读者档案分类体系不完整
图书馆读者档案是现代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思想的体现。一直以来,我国图书馆的读者档案管理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读者自然状态信息的留存记录上,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读者档案管理体系,更无法实现运用读者档案推动图书馆服务工作。在组织设置上,一般图书馆缺乏专职档案员负责图书馆读者档案的归档工作,大都是办公室人员兼职,工作缺乏连贯性,读者档案工作缺乏图书馆本身的重视,也缺乏上级档案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在档案存放过程中,没有专用档案室,或者没有按照相关规定报送专业档案馆保存,读者档案无法集中统一管理;在制度建设上,大部分图书馆没有制定合理的分类体系,对读者档案没有进行相应的分类、标引,缺乏统一管理,读者档案管理制度滞后,文件材料和读者档案散落在馆内的不同部门和经办人手中,最终会导致档案读者材料无系统性和完整性,给查找利用带来不便。因此也无法根据读者档案分析读者信息,这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资源闲置和浪费,与数字化图书馆发展方向不符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和文化中心的地位受到各种检索平台和便捷的电子资源的冲击,图书馆保守管理模式下的读者资源闲置和网络商业化运作下的资源用户研究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读者管理上以简单登记为主,读者档案固有的价值没有发掘出来,利用研究程度不够,不能为图书馆服务工作和读者学术研究提供参考。对于读者档案的管理模式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图书馆的档案资源,除本馆管理人员外,读者本人或者其他人很难了解,相应的,其资源利用情况也难以为人知晓[2]。读者档案资源只是一种摆设,形成了严重闲置和浪费。
(三)情报意识淡薄,读者缺乏数字化环境信息检索技巧
目前,大部分图书馆保留原有的信息采集方式,对读者档案资源只进行简单的登记和保管,没有对读者档案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与科学分析。读者档案意识的淡薄甚至缺失,也使得其利用图书馆资源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模糊性,真正需要的信息检索起来不知而何下手,面对海量的数字资源,不会主动寻求信息资源的发展方向。要打破这种局面,我们就要加强读者图书情报意识的培养,读者档案资源管理上做到与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的同步数字化,建立适合图书馆读者的档案管理体系。
三、数字图书馆背景下的读者档案管理策略
在当今的信息化环境下,数字化、网络化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更完善的服务体系也将成为图书馆发展的重点。针对图书馆读者的档案建设为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奠定了基础,将有利于图书馆从文献资源传播点转变为信息资源导航者,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增值服务。
(一)多元化的读者档案信息构建
目前,统计访问数字图书馆的读者情况大多仅限于计算式的统计数,对于读者的其他信息,如活动和需求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掌控和分析。可以说,目前的统计工具对读者的信息需求、信息检索和阅读的方向不能做出很好的判断,所以图书馆不能根据读者的个人档案加以改革,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数字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对自己的服务方式进行改革。部分数字图书馆只是在他们的主页上显示其个性化服务的入口,读者只需输入一些简单的信息就可以注册使用,如果读者需要个性化的特殊服务,就需要输入一些包括个人专业信息、学科信息和其他信息需要,还关联自身联系方式,通过能够得到有针对性的服务,图书馆的读者能够得到有效的、及时的信息。
(二)资源利用信息的深入挖掘
在网络平台基础上,数字化图书馆的浏览用户和注册用户的点击和阅读痕迹同样蕴含着丰富的读者信息,加以挖掘和整理,就能很好地判断读者用户的资源需求和阅读习惯,记录有效的读者档案并加以挖掘,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读者的个人行为进行有效的分析,主要通过读者访问时间,所访问的数字资源的内容等进行了总结分析,以获得读者的个人需求和爱好的内容;二是根据读者访问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方向及内容分析发现读者的浏览方式和浏览习惯,清晰地了解网站中相对频繁的访问路径,对此加以技术的改革和完善。而对于读者群的整体档案研究,能帮助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上提供更大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在知识联盟的建设和运用过程中,读者档案的研究能够为联盟知识的转移提供更加明确的方向性。
(三)与资源信息同步的读者档案个性化信息处理
读者档案管理需要和图书馆资源建设同步发展,才能真正成为推动联盟发展和资源建设的基础。传统图书馆以纸质文献为基础,以流通服务为根基为读者档案提供信息源。在信息化时代,馆藏文献资源数字化,服务手段多样化,读者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日渐丰富,在读者寻求资源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搜索、浏览、下载过程就是获取读者阅读习惯、分析读者阅读心理、寻求资源建设的重点和服务方式的过程。原有的读者档案获取途径已经远远不能跟上数字资源和知识联盟发展的要求,目前的基于网络的深层信息服务,需要数字化的读者档案为依托,才能帮助图书馆提供数字平台下的个性化服务和专题服务。个性化服务的开展主要是基于个人信息的获取,该信息包括读者的信息需求、个人基本信息和行为方式,通过对其进行分析,注重读者需求,从而有效地提供各种需要的信息文献和知识,信息者,从而节省读者时间,提高了效率。个性化服务模式主要体现在学科馆员的工作是编辑网络资源,帮助读者确定需要的资源分类,编写和更新相关的参考材料[3]。
信息化环境下,面对图书馆的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避免,图书馆读者服务将越来越备受关注,更完善的服务体系将成为推动数字化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力量,建立数字化的动态的读者档案,为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打下了基础,将有利于图书馆从信息传播中心转变到信息资源导航中心,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增值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桂香.浅谈高校图书馆的档案管理工作[J].情报探索,2008,(6).
[2]孙翠琴.面向读者需求的图书馆知识增值转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
[3]宁耀莉.我国高校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及建设模式[J].情报探索,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