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对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2013-08-13 11:13:52□文/杨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年8期
关键词:保险公司校企专业

□文/杨 毅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随着保险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加之保险展业对大量专业人才的需要,我国保险专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多年来,我国的高校保险教育成效显著,为保险行业输送了大量人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保险业的繁荣和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开展的保险专业教育,片面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实务操作能力的锻炼,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保险专业人才,不能适应保险公司的实际需要。保险公司急需充实一线队伍,但是招来的学生缺乏上岗的实践操作技能,保险人才培养和实际需求严重脱节。这表明保险教育资源的低效配置,导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极大浪费。因此,面对不断发展的保险市场,只有不断完善保险的实践教学改革.才能提高保险教学质量,为我国保险业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层次、实用型保险人才。

一、我国保险专业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高校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开始于1980年,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率先恢复国际保险专业,标志着我国保险教育正式拉开帷幕。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国家对高校进行合并、国家教委对专业目录进行调整。与之相适应,1998年教育部批准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的保险专业为保留专业,随后又批准了上海财经大学等两所大学保留保险学专业,其他已经开办保险专业但未获得教育部批准为保留专业的院校,只能将保险专业作为金融专业的一个方向进行招生。

随着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对国外保险公司的逐渐开放推动保险业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创新,从而对保险教育乃至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大量的人才需求。国内各高等院校争相恢复、增设保险专业,形成了保险专业遍地开花的局面。截至2011年6月,全国开设保险专业系或保险专业的中高等院校61所(包括本科和专科院校),保险专业在校生17,222人,师资力量923人,见表1。(表 1)

二、我国保险专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保险专业学生就业意识差。我国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在于国内保险市场的迅猛发展,居民的保险意识和保险需求的不断增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是,由于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保险公司片面重视市场开拓,而不重视人才队伍的素质培养,招募许多社会人员进行保险展业,其中不乏许多学历程度低,甚至是没有学历的人。这些保险从业人员虽然凭借丰富的社会关系和沟通能力,为保险公司进行了大量的展业。然而,由于部分人员素质低下,道德败坏,为了业绩不惜进行保险欺诈营销,由此导致人们对保险行业存在很多偏见,认为保险都是骗人的。时至今日,这种观点在许多保险欠发达地区仍广泛存在,同时人们对保险偏见和误解也是我国保险公司在展业时遇到的最大困境。

这种现实对高校保险专业招生产生负面影响,对一些新设保险专业的高校来说更是如此。许多学生在参加高考后,家长根本就不愿意让孩子报考保险专业。如果所选专业志愿无法实现,可能在同意调剂的情况之下,被调剂到保险专业,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相当大的消极影响。有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就产生厌学情绪,不好好听课,甚至怨气冲天,觉得四年大学生活结束无非是去保险公司工作。同时,许多保险专业的毕业生在保险行业找不到合适的职位。因为除总公司以外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提供的职位大部分是保险代理人,由于保险代理人职业挑战性强、社保福利缺失、收入稳定性差、社会认同度低,所以绝大多数学生不愿意从事保险代理人的职业,最终只能放弃保险行业,流失到其他行业。

(二)教学内容与业务实践脱节,教师缺乏从业经验。首先,保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保险市场需要的是能够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具体操作人才,是懂得市场开发、产品设计、展业、承保以及为客户服务的具体操作人员,需要那些从一线销售做起的具有实战经验、熟悉保险理论的管理人才和培训人才。但是,许多高校保险专业的教学内容大多是纯理论的,教学内容多年没有更新,而且这些理论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性,从而这些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无法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其次,就高校目前的保险教师队伍而言,大多高校教师都是校门对校门的理论型人才,硕士或者博士毕业就到高校任教,没有到保险公司进行过实践,因此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对于保险公司的一些做法,只限于书面含义的讲解,并不了解实际业务中保险公司的具体操作,不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对保险市场的惯例做法也只限于纸上谈兵。

(三)学院对保险实践教学重视和投入不足。高质量的教学效果除了需要教师的努力之外,更需要学校对专业建设的投入和支持。作为一个开设时间不长的新专业,保险专业在大部分学校的地位都不如那些老牌专业。许多高校在学科和专业建设方面,热衷于搞名牌专业精品课程,把大部分资金和力量都投入老牌和名牌专业建设中,像保险这些新专业,由于起步晚,力量薄弱,在获得学院投入和支持方面没有多少话语权。加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无论是教学硬件还是软件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保险实践教学的完善。

(四)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保险教育必须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出保险市场所需要的保险专门人才。要想提高保险专业的教育水平,必须强化校企合作。但是,到目前为止,许多高校的保险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首先,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需要学院和众多保险公司进行沟通、联系,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而且保险企业有没有兴趣与高校合作是校企合作机制建立的关键,因此如何满足保险企业的利益成为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最大困难。其次,有些高校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实习时间太短,某些关键岗位学生无法参与,因而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等。受制于实训基地数量少,学校的重视度不够,以及保险企业配合情绪不高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因此保险教育的改革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专业教学的鲜明特色。

表1 全国中高等院校保险专业和保险院校一览(2011年6月)

续表1

三、保险学教学创新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要想提高保险教学水平,必须从加强对学生专业观的教育、加大对保险专业的投入力度、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以及努力建设校企合作机制等方面出发,创造保险实践教学的有利环境,真正把高校建设成高质量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

(一)加强保险专业学生的保险意识教育。要想提高保险教育教学的效率,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通过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保险意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实现保险教育的目标。

首先,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要加强保险的意识教育。结合生活中保险发展的最新动态,以及保险的现实案例,帮助学生对保险进行科学的认识,逐渐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分工细化的学习小组,例如证照考试学习小组、保险理论研究学习小组、保险法学学习小组、保险营销学习小组等,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保险专业的认识。

其次,提高学生的保险意识。可以在高校成立“保险咨询”等实践性教学团体,组织学生到城市社区等地方进行义务咨询活动。这种第二课堂教育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积累实践经验的机会,通过直接接触社会,了解到保险市场的真正需求;同时,通过服务于大众,对保险进行科学的讲解和宣传,能够充分体现保险的人性化,为保险行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这对未来保险市场的发展、学生的从业也有益处。

此外,在保险专业教育中,应强调挫折教育和诚信教育。保险属于服务性行业,且有其特殊性,尤其是保险营销这一领域,需要从业者有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因此,保险教学应该尽早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品质,这有助于学生在未来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

(二)通过建立保险实验室,完善保险实践教学。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学院要重视保险实验室的建立。因为保险实验室是保险教学、模拟实习、开展社团活动的重要场所,通过建立保险实验室,能够大力推动保险实践教学的完善。例如,通过建立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实验室,可以在实验课上教会学生投保单和保险单的填写过程和注意事项,通过模拟投保、索赔、理赔以及售后服务等环节,帮助学生掌握财产保险经营的全过程。再比如,保险营销实验室可以组织学生选择角色进行展业,以客户角色进行投保和索赔,以保险公司角色进行承保、核保和理赔。然后,不同组员进行角色互换,继续模拟实践,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解答学生的专业问题。通过保险营销实验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保险营销的内涵,掌握市场细分策略和展业技巧。

(三)加大对保险教学的投入。保险专业作为一个新的专业,迫切需要得到各方的支持才能迅速成长,所以加大投入力度事关保险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在专业投入方面,一是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从保险学科建设的实际出发,努力建设相关实验室、培训基地,为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二是要加大人才建设步伐,除继续引进优秀保险教师之外,重视对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提供高校进修、参加学术会议以及到保险公司实训等机会,不断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实践;三是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每年要拨出一定资金用于购买软件书籍影像、举办保险研讨会、设立专业奖学金等。

(四)充分发挥业界与学界的互动作用。一方面充分利用业界的各种资源培养和提高师资队伍。例如,高校和保险公司实行联合办学;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博士(后)工作站、实验基地、课题合作等方式,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供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使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保险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完善知识结构,增加感性认识,丰富自身经验,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应该大胆聘用业界专家型人才,吸纳其成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随着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业界出现了一大批懂理论、谙实务、会教学的专家型人才,这些人才是发展我国保险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高校应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这些有丰富实务经验的人,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为高校保险教学服务,完善教师队伍结构,优化保险教育师资。

(五)加强与保险企业的能动合作。保险专业教育与保险企业的发展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因为保险专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直接为保险企业一线服务的,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而保险企业的业务第一线是保险专业教育的最佳实习课堂,企业的发展会促进人才的需求、促进保险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要想提高保险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主要是校企契约合作模式。校企契约合作模式主要是学校和企业通过订立合同的形式进行合作。在契约关系之下,学校和企业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双方权利和义务关系明确,任何一方都不能凭借其经济实力优势而凌驾于他方之上。这样的伙伴关系是互惠互利的。高校应当根据不同的专业知识体系分别和财产保险公司、人寿保险公司以及保险代理、保险经纪、保险公估等中介公司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定期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实习,以帮助学生增强保险行业感性认识,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实习主要是通过参观,熟悉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公司的工作流程和各岗位主要工作职责。保险专业实习是掌握、理解、运用保险专业知识的必备环节,通过专业实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已学保险专业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还有利于他们及时洞悉自身不足,调整专业学习方向。

[1] 叶晓凌.论我国高校保险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 [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3.

[2] 刘子操,刘璐.案例教学在保险课程教学中的推进与设计 [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1.

[3] 唐红祥.关于保险学历人才供需脱节的思考[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4] 刘敏.探索校企结合的保险教育新途径[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5] 戴兰平.高职教育校企结合的深层探索[J].学术月刊,2008.2.

[6] 苏艳芝.保险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农家之友(理论版),2009.9.

猜你喜欢
保险公司校企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之间的停止损失再保险策略选择博弈
应用数学(2021年2期)2021-04-16 08:20:46
不慎撞死亲生儿 保险公司也应赔
公民与法治(2020年5期)2020-05-30 12:33:46
保险公司中报持股统计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保险公司预算控制分析
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 13:20:04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