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图谱分析的电子政务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

2013-08-11 03:51程赛琰魏淑娟
图书与情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聚类图谱电子政务

程赛琰 丁 磊 魏淑娟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经济与网络社会已成为现代经济与社会的重要特征。作为控制和主导社会发展的政府,其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政府竞争力的强弱。因此,许多发达国家都在力促政府上网,抢占网上制高点,利用信息技术重塑一个更有效率、服务更便利的电子政府。而这一实践也带动了电子政务相关的研究工作。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情报学、公共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的一个研究热点。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通过对电子政务相关的学术论文绘制知识图谱,进行热点主题和研究特点的描述和分析,形象地展示出电子政务相关研究的现状、研究热点以及发展趋势,对电子政务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考察。作者希望,本文的研究对我国电子政务相关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实践有所启示。

1 研究方法与分析样本的建立

1.1 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Web of Science搜索和统计分析功能对检索所得的电子政务相关学术论文进行了初步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并选用美国Drexel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陈超美博士用Java语言开发出来的软件CiteSpaceⅡ为可视化分析工具进行知识图谱分析。通过该软件绘制聚类视图和时区视图,以显示电子政务研究发展的趋势与动向,展示若干研究前沿领域的演进历程。

1.2 分析样本的建立

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样本来源,以Title=(egovernment Or electronic government Or eGovernment Or egovernance)为检索式,电子政务研究检索到包括SCIEXPANDED (1980-至今)、SSCI (2000-至今)、CPCI-S(2000-至今)、CPCI-SSH(2000-至今)收录的电子政务相关研究2232篇文献(检索日期2012年4月26日)。我们将这2232篇文献作为电子政务研究状况整体描述的样本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然后对高被引文献进行主题分析。由于高频被引文献是电子政务研究领域最受关注的核心文献,因此对其分析可以反映当前研究热点。

2 电子政务研究状况整体描述

关于电子政务研究的文献,最早出现于1960年(ASHBY WR,1960)。但是直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文献量开始出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2.1 核心作者

对作者发文量和被引用频次进行统计分析,可识别电子政务领域的高产作者以及作者的学术影响力。本文识别出了发文量前20位的作者(见表1)和单篇被引频数前20位的作者(见表2)。

表1 发文量前20名的作者

表2 单篇论文被引频次前20位的作者

Sabucedo L.A.和Rifon L.A.的发文量在 15篇以上,是电子政务研究领域领先的高产作者。单篇论文被引频次排在前20位的作者中,除Layne K.的论文被引频次超过接近300次外,其余学者都在200次以下,并且集中在50~150之间。

2.2 主要研究机构

从国别上看,电子政务研究领域发文量前10位的机构,中国4个,美国2个,希腊、英国、新加坡、西班牙各1个,可见中国和美国的电子政务方面的研究比较活跃,且处于领军地位。从类型上看,电子政务的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校,说明高等院校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见表3)。

表3 发文量前10名的机构

利用CiteSpaceⅡ将上述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可以绘制出有关电子政务研究机构的知识图谱(见图1)。其中,圆形节点代表国家。

图1 电子政务研究机构图谱

机构图谱显示出电子政务的论文主要来自以美国和中国为中心的两个聚类簇。结合表4中的相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美国的中心度要高于中国,表明共现网络中大部分国家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美国有合作关系。图也很明显地显示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新加坡都与美国有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说明这些国家在研究范式上与美国有相似之处。可见,美国是这个共现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在当今世界电子政务研究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电子政务研究的知识基础与研究前沿

普赖斯最早提出“研究前沿”(research front)的概念,用它来描述研究领域的动态本质。他认为某个领域的研究前沿是由科学家积极引用的文章所体现的。2009年,陈超美把研究前沿定义为一组突现的动态概念和潜在的研究问题,而研究前沿的知识基础(intellectual base)则是它在科学文献中 (即由引用研究前沿术语的科学文献所形成的演化网络)的引文和共引轨迹。

表4 电子政务研究力量的相关信息统计

本文利用CiteSpaceⅡ绘制相关文献的共引网络图谱来展示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的学科知识基础与研究前沿。网络节点选择Cited Reference,运行CiteSpaceⅡ,获取timeline图和time zone图。具体分析如下:

3.1 电子政务研究的知识基础分析

电子政务研究知识基础分析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由电子政务的早期奠基性文献组成;二是由一组共被引频次和中心性都比较高的关键文献组成。它们形成了电子政务研究的脉络,组成了电子政务研究的坚固基础。

3.1.1 电子政务研究奠基性节点文献分析

CiteSpaceⅡ的时间序列图谱(见图2)可以清楚的发现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能清楚的看出这个领域的奠基性文献。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电子政务领域的两篇重要的奠基性文献是美国学者Fishbein和Ajzen于1975 年出版的 《Belief,Attitude,Intention and Behaviour: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一书以及 1980年出版的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一书。 Fishbein 和 Ajzen 提出了著名的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理性行为理论主要用于分析态度如何有意识的影响个体行为,关注基于认知信息的态度形成过程。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行为意向合理地推断,而个体的行为意向又是由对行为的态度和主观准则决定的。理性行为理论是一个通用的模型,它使我们对行为的合理产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后来,Ajzen又引入了感知行为控制变量,并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TPB)。该理论认为,行为意向除了由态度和主观准则决定之外,还会受到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TRA和TPB模型在预测行为意向和行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电子政务的建设中不仅要考虑组织的环境因素,同时也应考虑用户的行为习惯,并将其映射到系统的建设中去。个体行为理论的探索为研究电子政务中用户的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篇奠基性文献是Davis F.D于1989年发表的(Davis(1989)),作者从感知有效性与感知易用性两方面来测量用户对信息技术的接受度,这篇文献本质上是对Fishbein和Ajzen的理性行为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由此可见,学者们对个体行为的研究构成了电子政务研究与建设的基础之一,这也从侧面反应了电子政府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第四篇重要文献是 Barry Bozeman于 1986年发表的,作者将管理信息系统(MIS)运用到公共部门,提出了公共管理信息系统 (Public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PMIS)的概念。认为公共管理信息系统的特质在于:具有经济权威与政治权威,同时是一个人事系统,更注重组织的内外部环境。信息、信息技术与信息化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发展,促使了公共管理信息系统的科学建构。公共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主要是指电子政务,其宏观模型主要有三个行为主体:公共组织、私人组织、个人,其业务主要围绕这三个行为主体展开,在数字世界表现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从而构成现代信息社会。由此可见,公共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为电子政务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另外,早期的奠基性文献还有 Davis F.D.1989 年发表在 Management Science上的论文以及 Lzak Benbasat于1987年发表在MIS Quarterly的论文等等。从总体上看,以上文献主要集中在行为科学和信息科学等领域,也正是这些相关领域的发展才奠定了电子政务研究的坚实基础。

3.1.2 电子政务研究的关键节点文献分析

一个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与其研究前沿将随着时间的变迁而不断延伸和拓展,最终形成一个学科的核心文献集合,并进而表现为该领域的高被引文献簇。图3中每个圆形的节点代表一篇文献,节点的大小代表该文献被引用的多少,节点越大,这篇文献被引用频次越高,而节点圆圈所展示的不同颜色年环则描述了该节点在不同年份的引文时间序列,年环的厚度与相应年份的引文数成正比。

图2 电子政务奠基性文献的时间序列图谱

图3 电子政务的关键被引文献图谱

点的中心性是一个用以量化点在网络中地位重要性的图论概念。中间中心性是常用来进行中心性测度的指标,它是指网络中经过某点并连接这两点的最短路径占这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线总数之比。中间中心性高的点往往位于连接两个不同聚类的路径上。表5所列的电子政务研究的关键节点中,按照节点在共引网络中的中心度大小,排在首位的是Layne K于2001年发表的论文,在Web of Science中被引频次为291。该文提出了电子政务发展的四阶段模型,第一阶段是Catalogue阶段,在这一阶段许多政府致力于打造一个在线政府,功能仅限于信息的在线发布;第二阶段是Transaction阶段,实现了公民在线办理业务的功能;第三阶段是Vertical Integration阶段,实现了不同级别部门之间的连接与整合;第四阶段实现同级别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整合。Layne K指出,电子政务发展的高级阶段与纵向及横向整合有关,部门间的协同是系统整合的更深层次的本质核心。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与研究的不断深入,跨部门协同的意义与困难逐渐突显,所以,提高电子政务的夸部门协同能力就成了电子政务研究的一个焦点领域。

表5 电子政务研究的关键节点信息

排在第二位的是Fountain J.E.在2001年从制度或结构的观点,阐释信息技术如何被使用的问题,因而提出所谓“技术执行”(technology enactment)的核心概念,探究公共组织生活中信息技术的重要内涵。新技术有赖于新的技能、工作规则,以及组织机构的支持,信息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开启更多政府再造的契机,不过,如何克服根深蒂固的组织与政治分裂,使公共服务更具效率,才是真正的挑战。电子化政府的创新,必须密切关注制度带来的影响。公共组织所使用的信息系统类型与技术,不仅需要落实客制化,且在执行上也需将工作流程、协调机制、以及组织文化等整合进来,才能提升创新与变革的成功率。总体而言,作者论述了现行组织实践和信息技术使用的相互关系,为电子政务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工具。

排在第三位的文献是Allen B.A.于2001年发表论文评价了加拿大联邦政府在迎接新兴数字时代挑战时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者认为政府内部,政府部门之间存在不适宜数字时代的管理文化,这种文化会阻碍公共管理事务的发展,所以公共部门治理与责任的转变就显得非常必要。政府必须重新定位、探索新的治理模式,在新的治理模式中,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政治文化框架必须适应在电子政务中应运而生的新的文化。这样才能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的巨大潜力。接下来的一篇文献是Joshi J在2001年指出信息化时代为政府职能的转变带来了一次巨大的机遇。信息技术在降低政府成本方面发挥着显著的作用。但是,数字政府安全基础结构设计上面临着诸多挑战。在电子政府面临的多重复杂的环境中设计安全的系统,需要仔细平衡提供便利与密切监视权限之间的关系。

3.2 电子政务研究的知识前沿节点文献分析

图4是电子政务研究前沿的时区视图。图中右上角显示的是由一组最新热点研究文献构成的研究前沿,它代表着一个研究领域的思想现状,从该图可以看到电子政务最近几年的发展脉络,以及研究前沿与知识基础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图4中,我们可以看到代表前沿节点的有Heeks R于2007年发表的论文,通过对两种期刊和一种会议录上有关电子政务研究的84篇论文进行内容分析,从愿景、研究体系、原理的应用、方法论与实践经验五个方面评估电子政务研究的现状,发现了电子政务研究中的不足,如实证研究较弱、缺乏明确严密的研究方法等,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另一个前沿节点是Guijarro L于2007年发表的论文,文中描述并比较了欧洲和美国电子政务互操作性框架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s)与企业架构(enterprise architectures)这两种工具的使用状况。第三个前沿节点是Coursey D于2008年发表的论文,作者通过对美国地方电子政务的调查,指出现有的电子政务的规范化模型并不能准确描述与预测电子政务的发展。这些模型仅仅是推测的,并与信息技术与政府文化脱节。另外,重要的前沿节点还包括 Yi-Shun Wang于 2008年和Pieter Verdegem于 2009 年发表的论文等等。

仔细研读这些节点的文献,我们发现这些文献多是对现有电子政务的评价,包括电子政务应用状况评价、现有规范化模型的评价以及用户满意度的评价等,由此可见,对于电子政务评价的研究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

图4 电子政务研究前沿的时区视图

4 电子政务研究的领域结构分析

4.1 知识图谱的整体描述

CiteSpaceII软件中,时域空间 2000~2012,两年一个间隔。网络的节点选择为引用文献(Cited Reference),Top N per slice选择23%,其他参数不变,运行CiteSpaceII软件,生成以引用文献聚类的知识图谱,图中每个圆形的结点代表被引文献,结点大小一致(见图5)。

可以看出,整体的知识图谱比较紧密,每个类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结合表6,我们发现:知识图谱的展示符合我们对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的一般认知,电子政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领域。图谱中各个聚类的颜色代表的是不同的年份,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变化,电子政务研究的主题领域是变化着的。

4.2 知识图谱的结构分析

选取Log-likehood ratio(LLR)法则从施引文献关键词中抽词的结果对每个聚类进行自动标识,导出关于12个聚类的文本信息,对这12个聚类的文本信息以及文献进行阅读分析(见表6),可以看出有五个聚类(见图2),关于电子政务的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为:Ⅰ、Ⅱ、Ⅲ、Ⅳ、Ⅴ类。

类Ⅰ为电子政务的实现, 包括聚类 #1、#2、#3、#4、#5、#10。 聚 类 #4、#5、#10中的关键词有e-government development project、program management、realizing egovernment,可以看出这几类主要是电子政务的实现以及开发项目等的研究。这些类主要是对某些国家的电子政务的实施进行案例研究,以提供借鉴意义,如Sharifi,M对伊朗国家的电子政务开发项目进行研究来探讨电子政务实施前期的关键成功因素等。聚类#3主要探讨电子政务实现的方法等,仿真模型、过程模型在电子政务的实现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聚类#1、#2主要探讨保障电子政务顺利实现与运行的安全技术与信息交流技术等。

表6 电子政务研究领域聚类标识

图5 电子政务文献共被引网络聚类

类Ⅱ为电子政务评估,包括类#7、类#8。类#7主要是探讨的是电子政务如何创造公共价值,以及对电子政务的公共价值进行评估等。类#8主要是探讨的是电子政务网站的安全性评估、用户满意度评估、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以及电子政务的综合性评估等。

类Ⅲ为电子政务的用户研究,包括类#9、#12。电子政务的建设是以用户为核心的,类#9探讨了用户参与模型,主要讨论了用户如何参与电子政务的服务发展中以及电子政务中残疾人的参与研究。类#12的要研究了技术接受模型和用户的行为特征。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是 Davis运用理性行为理论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接受时所提出的一个模型。Lin F.Y.运用技术接受模型评估了市民利用电子政务的积极性。Shyu,S.H.P.认为技术可接受模型可以解释和预测电子政务学习(e-government learning)的用处。 用户行为特征方面,学者们认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电子政务用户的行为特征往往是不同的,Zhang Nan在分析中国文化特征的背景下,从用户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以及感知适用性出发探讨了用户对电子政务的评价,认为感知适用性是最终影响电子政务评价的关键因素。

类Ⅳ为电子政务电子信息资源保存研究。由于数字资源对设备的依赖性以及数字对象的复杂性、不稳定性和载体的易脆性使得数字资源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容易流失。电子政务系统中各种复杂有用的数据如何进行有效保存以及方便用户使用一直是研究者普遍关心的问题。Jacobs JA认为由于技术的快速变化,联邦存储图书馆计划(Federal Depository Library Program,简称 FDLP)在数字时代的作用越来越大。FDLP要求:(1)除非有特殊情况,所有的政府出版物都应该通过存储图书馆提供使用;(2)为使政府出版物能得到广泛利用,每个州和国会选区都应有存储图书馆;(3)这些出版物向公众免费提供使用。FDLP的建设有利于政府信息资源的保存和利用。

类Ⅴ为电子政务的标准与规范研究。电子政务标准与规范研究主要包括电子政务互操作性框架下的政策与实践选择标准、确保电子政务运行效率与数据交换安全的分布式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标准]以及信息系统战略规划(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planning)的选择标准等。

5 结论

本文以电子政务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计量的方法得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通过信息可视化技术CiteSpaceⅡ软件的分析和处理,用知识图谱的方式展示了电子政务领域的研究力量分布,分析了电子政务当前发展所依赖的知识基础和前沿发展趋势,由此得出:

(1)目前世界上电子政务研究的核心作者包括Layne K、Sabucedo L.A.、Rifon L.A.和 Jaeger P.T.等。其中 Layne K的论文 Developing fully functional E-government:A four stage model被引频次高达291次,说明他在电子政务研究领域具有突出的学术影响力。Jaeger P.T.有两篇论文的单篇被引频次分别名列第13位和第15位,累计被引频次达117次,并且Jaeger P.T.同时出现在发文量前20名的作者和单篇被引前20名的作得之中,说明他既是高产作者,又是这一研究领域里具有显著学术影响力的作者。

虽然从统计数据看,中国在电子政务方面的发文量达到489篇,远高于美国的329篇。而用CiteSpaceⅡ软件进行文献引用的聚类分析时,我们发现美国的节点中心度远远高于中国。这说明美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更受关注。通过绘制研究机构图谱,发现美国在电子政务的研究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其他诸如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也有突出贡献。

(2)电子政务研究的基础知识构成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电子政务的基础性文献,这组文献说明了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信息科学的研究为电子政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中心性和共被引频次都比较高的关键文献集合,该文献集合构成了电子政务阶段论、流程再造、组织文化变革、信息公开与隐私保护等众多热点主题的研究基础。

(3)电子政务研究的前沿问题集中在对电子政务应用状况评价、现有规范化模型的评价以及用户满意度的评价等方面,说明对电子政务评价的研究成为了电子政务研究的前沿。

(4)电子政务研究的主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大类:电子政务的实现,电子政务的评价,电子政务用户研究、电子政务数字资源保存和电子政务标准与规范研究。

[1]Fishbein,Ajzen.Belief,attitude,intention and behaviour: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M].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75.

[2]I Ajzen, M Fishbein.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M].EnglewoodCliffs: NY Prentice Hall,1980.

[3]Fred D.Davis.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MIS Quarterly, 1989, 13(3): 319-340.

[4]Barry Bozeman.Stuart Bretschneider.Public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Theory and Prescription[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86,(46): 475-487.

[5]Fred D.Davis, Richard P.Bagozzi, Paul R.Warshaw.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J].Management Science,1989,(35):982-1003.

[6]Izak Benbasat, David K.Goldstein, Melissa Mead.The Case Research Strategy in Studies of Information Systems[J].MIS Quarterly, 1987,(11):369-386.

[7]Layne, K.and J.W.Lee.Developing fully functional E-government: A four stage model [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01。 18(2):122-136.

[8]Fountain J.E.Building the Virtual Stat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M].Harrisonburg,Virginia: R.R.Donnelley and Sons,2001.

[9]Allen, B.A., etal.E-Governance&government on-line in Canada: Partnerships, people&prospects [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01,18(2):93-104.

[10]Joshi, J.Digital government security infrastructure design challenges[J].Computer,2001,34(2):66-72.

[11]Richard Heeks, Savita Bailur.Analyzing e-governm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 philosophies, theories, methods, and practice [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07,24(2):243-265.

[12]Luis Guijarro.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s and enterprise architectures in e-government initiatives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07,24(1):89-101.

[13]David Coursey,Donald F.Norris.Models of E-Government: Are They Correct?An Empirical Assessment[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8,68(3): 523-536.

[14]Wang, Y.S.and Y.W.Liao.Assessing eGovernment systems success:A validation of the DeLone and McLean mode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08,25(4):717-733.

[15]Verdegem, P.and G.Verleye.User-centered E-Government in practice:A comprehensive model for measuring user satisfaction [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09,26(3):487-497.

[16]Sharifi, M.and A.Manian, The study of the success indicators for pre-implementation activities of Iran's E-Government development projects [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10,27(1):63-69.

[17]Hui, G.and M.R.Hayllar.Creating Public Value in EGovernment:A Public-Private-Citizen Collaboration Framework in Web 2.0[J].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10,69:S120-S131.

[18]Karunasena, K.and H.P.Deng,Critical factors for evaluating the public value of e-government in Sri Lanka[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2,29(1):76-84.

[19]Zhao, J.J.and S.Y.Zhao.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A security assessment of state e-government websites[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10,27(1): 49-56.

[20]Sun, F.X.and Z.G.Wu.A New Risk Assessment Model for E-Government Network Security Based on Antibody Concentration.Ieee: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arning, E-Business,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E-Government2009, Los Alamitos: Ieee Computer Soc.119-121.

[21]Sun, Y.and J.H.Li.E-government Public Satisfaction Assessment Based on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A].Proceedings of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Growth of Firms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C].St Plum-Plossom Press Pty, Ltd.2010:471-476.

[22]Wang, J.and G.J.Zhang.E-government Performance Assessment Based on PZB Gap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Proceedings of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C].Chengdu: Univ Electronic Science&Technology China Press.2009:1058-1063.

[23]Liu, Y., L.Zhu, and I.Gorton, Performance assessment for e-government services: An experience report,in Component-Based Software Engineering,Proceedings[M].2007,Springer-Verlag Berlin:Berlin2007:74-89.

[24]Wangpipatwong, S.and W.Chutimaskul.E-government web quality assessment:A citizen-centric approach[A].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AST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net and Multimedia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C].Anaheim:Acta Press Anaheim,2005:65-68.

[25]Holgersson, J., etal.Towards a Roadmap for User Involvement in E-Government Service Development,in Electronic Government [M].Springer-Verlag Berlin:Berlin,2010:251-262.

[26]Kazemikaitiene, E.and T.Bileviciene.Problems of involvement of disabled persons in e.government[J].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Economy,2008,14(2):184-196.

[27]Lin, F.Y., S.S.Fofanah, and D.R.Liang.Assessing citizen adoption of e-Government initiatives in Gambia:A validat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in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11,28(2):271-279.

[28]Shyu, S.H.P.and J.H.Huang.Elucidating usage of egovernment learning:A perspective of the extend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11,28(4):491-502.

[29]Zhang, N., et al.Impact of Perceived Fit on E-Government User Evaluation:A Study with a Chinese Cultural Context [J].Journal of Glob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9,17(1):49-69.

[30]Jacobs, J.A., J.R.Jacobs, and S.Yeo, Government information in the digital age:The once and future federal depository library program [J].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005,31(3):198-208.

[31]Guijarro, L., Policy and practice in standards selection for e-government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s,in Electronic Government, Proceedings [M].Springer-Verlag Berlin: Berlin.,2005:163-173.

[32]Meneklis, B., etal.Applying the ISO RM-ODP standard in E-government, in E-Government: Towards Electronic Democracy, Proceedings[M].Springer-Verlag Berlin: Berlin.,2003:213-224.

[33]See-To, E.and P.Kiwango, Strategic e-government planning:Lessons from direct applications of standard SISP methodologies [A].7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E-Government, Proceedings, ed.D.Remenyi2007[C].Nr Reading:Academic Conferences Ltd.2007:481-490.

猜你喜欢
聚类图谱电子政务
“植物界大熊猫”完整基因组图谱首次发布
基于伪谱法的水下航行体快速操舵变深图谱研究
基于数据降维与聚类的车联网数据分析应用
基于模糊聚类和支持向量回归的成绩预测
图表
基于密度的自适应搜索增量聚类法
中国电子政务的“短板”
我国县域电子政务工作的困境
试论基于Petri网的电子政务系统
信城通:与中国电子政务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