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市化下广州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2013-08-10 12:20:52李三虎
城市观察 2013年3期
关键词:服务业广州融合

◎ 李三虎

新型城市化下广州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 李三虎

产业融合代表着当代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国际企业界和经济界开出的重要战略管理菜单。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能够促进广州集聚全球高端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从而有利于升华广州低碳、智慧、幸福三位一体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水平。在新型城市化进程中,广州必须重视三次产业的宏观融合、产业内部的微观融合和产业之间的空间融合。为此需要针对产业融合过程中存在的制度性障碍和非制度性障碍,强化战略统筹,形成符合新型城市化方向的产业融合发展思路,优化产业融合制度环境,鼓励企业制定商业战略,使产业融合成为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经济竞争基础。

新型城市化 产业融合发展 广州

在全球化维度上,产业融合与城市化之间存在着复杂关系。在这一主题之下,目前城市学家提出的“世界城市”、“全球城市”等概念,其核心思想在于他们揭示了这样一种城市发展趋势:“大量全球过程,包括日益增多的世界商品、精巧产品和金融市场集中以及通过通讯系统不断增加的相互连接,都能够导致经济结构融合;这反过来也在多种多样的世界城市中,产生类似的空间和社会影响”[1]。这一趋势表明,全球化必然推动世界城市经济和产业融合,同时产业融合也促进城市结构转型。尽管全球化力量强烈地影响着一切世界城市的产业融合,但必须要强调的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力量同样也影响着各国城市与世界经济的关联程度,进而对产业融合过程、结果起着不可忽视的调整和建构作用。广州2010年三产比例为1.75∶37.24∶61.01,服务业产值大大超过工业产值,同时城市化率达到83%。广州经济发展已从工业化阶段步入后工业阶段,为此将广州置于世界先进城市的坐标体系中加以定位,适时地提出了新型城市化战略部署。100多年前,广州曾经位列世界城市行列,后来逐步丧失其国际影响力,现在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不过是为了逐步回归世界城市。其中,在全面提升经济质量方面,为了突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广州强调“以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为突破口,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高端化、集群化、融合化发展”。这不仅是广州作为世界城市体系的一个节点城市对全球经济格局中的产业融合趋势的政策响应,也是将产业融合作为经济发展和城市转型的新引擎推动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产业融合对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效应和意义

在近20多年中,随着全球化、管制放松、竞争协同和技术转移加速,越来越多的产业结构得以根本改变,产业或部门边界变得日益模糊。为了应对这种状态,国际企业界和经济学界开出了“产业融合”的战略管理菜单。近年来广州重点加快广州科学城(北区)产业带建设,推动广州国际生物岛、中新知识城、南沙新城等重点区域和一批创新型科技企业发展,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呈现出较好的产业融合态势:一是先进制造业的自主创新投入增加,2006-2010年全市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2001-2005年增长1.6倍,重大产业项目带动了各种先进技术融合,如以自主品牌和自主技术为主的汽车产业集群不仅产生了汽车电子电控、发动机、变速器、传动系统等核心技术发展,而且也带动了动力传动、汽车模具、电子电器、电控集成系统等高端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二是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仓储、会展业、金融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物流业等更是发挥了巨大的渗透带动作用。毫无疑问,广州在步入后工业社会之后,产业融合条件已经成熟:一是第二产业或工业,特别是重型化产业项目受到省产业布局影响而或调整,其方向已经相对确定,它与服务业、文化产业的关联度强化已经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趋势;二是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迅猛,与诸如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等进行高度融合也成为城市功能获得高端化提升的前提条件。在这些条件下,推动产业融合意味着广州地区企业战略行动的重大改变,也是城市结构转型的方向所在。当前广州正处于新型城市化进程中,致力于产业融合是广州融入世界城市体系和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一)适应全球化发展要求,通过加快产业融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有利于增强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综合发展实力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或一线城市GDP占有较大比重,两倍于该国次级城市或二线城市[2]。2009年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继上海、北京之后成为GDP超万亿的特大城市,其在国家经济中的中心地位不断得到加强。但广州未来经济发展,毕竟要面临一种“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城市激烈竞争格局(参见表1)。为了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地位、跨入世界先进城市行列,广州必须要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到2016年GDP突破2万亿。在这种发展要求之下,必须把握目前信息革命引发的全球性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打破传统产业或企业间的分工界线,形成一种新的分工链条,通过产业分工链条的重新组合建立起一种有序的产业内或企业内部的分工链条网,加快建设高端化、集群化、融合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广州产业整体竞争力。从微观上讲,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积累、创意组合 、水平解决方案和标准设定并致力于商业策略变革和市场或产品定位,产生新的产业形态或新的增长点,以赢得广州城市经济增长优势。从宏观上讲,推动企业以及企业之间采取范围经济、规模经济等策略并实现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动发展,使传统产业创新、产业关联度、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组织形态、产业区域布局等获得提升,促进资源跨区域、跨行业整合,增加就业和推动人力资本发展,以推动广州城市人口和空间结构高端化转型,从而进一步提升广州的国家中心城市地位。

(二)以世界先进城市为标杆,通过加快产业融合集聚全球资源,将有利于提高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的城市服务功能地位和世界文化名城的国际吸引力

目前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金融交易取代传统世界贸易,经济资源成为国际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此而言,城市作为外国直接投资(FDI)的主要集聚地点,作为全球范围内重要的战略节点, 在全球化经济中起着主要的支撑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广州领开放之先,成为中国外国直接投资的重要节点城市。FDI不仅在广州 “第一产业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升,第三产业比重大致缓慢上升”的城市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且“对国内投资有着很强的引导带动作用”[3]。但同时也必须要看到,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既要以一种开放姿态成就全球资本高度集聚的战略节点空间格局,又要使自身进入一种新型城市化的内生过程,拥有能够吸引资本流动的先进技术、高级基础设施和高端人力资本以及古老城市文明资源传承和本土文化特色保持,以支撑其持续吸收全球资本进入本国经济体系。产业融合既然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或产物,当然也有助于推动城市集聚全球资源。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和后工业发展阶段,广州将自身置于世界先进城市的坐标体系中加以定位,提出了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的战略重点。其意义在于,推动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融合发展,必将大大提高广州城市对来自不同经济类型的人力资本、高新技术等高端生产要素的国际吸引力,实现一种“外国直接投资与自主创新的双引擎”发展状态[4]。

表1 中国城市GDP排行变化情况

(三)着眼于高端要素集聚,通过加快产业融合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渗透和延伸程度,将有利于升华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水平

在全球化过程中,专业性服务无疑构成了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的又一核心特征。在以往近50年的世界城市历史进程中,工业部门特别是制造业领域的就业率呈现出大幅度衰减趋势。诸如纽约、伦敦、巴黎等世界领先的特大城市,不得不通过重组或调整经济结构向后工业社会发展,由此来恢复其就业水平,其基本产业融合机理就在于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延伸、渗透和融合效应。纽约、巴黎和东京等全球城市,其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比例是其所在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比例的两倍[5]。广州目前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导,符合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的发展趋向。近年来,广州全面启用亚太地区最大的互联网数据中心——“亚太信息引擎”,率先在国内实现无线宽带规模覆盖,实现“三网合一”;启动了广州超级计算中心、国际云计算中心等智慧城市基础平台建设,实施“天云计划”,大力推进智慧广州建设。目前广州信息化综合发展指数为0.946,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信息技术的产业融合意义逐步呈现出来。要适应这种趋势,从制造业向提供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专业化服务转变,倡导“新广州·新服务”,提高生产性服务对其他产业的渗透和延伸程度,产生出新的产业形态、就业形式和集约发展方式,进而增强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三位一体的城市持续发展能力。推动低碳技术的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高端化中低碳化和低碳化中高端化,夯实城市低碳经济基础,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新型城市经济发展形态。强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高级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多维度渗透,打造高品质城市,构建以智慧元素、创新元素、知识元素推动发展的新型城市运行形态。把民生幸福当作最高追求,强化文化引领功能,打造以工促农的城乡融合,形成花城绿城水城一体的高雅空间品质,彰显城市地方风格,不断提升市民幸福感和城市吸引力。总体而言,只有通过产业融合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多样化,找准创新驱动、内生发展轨道,才能真正推动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迈上新台阶,使广州从国家中心城市逐步步入世界先进城市行列。

二、新型城市化过程的产业融合发展方式选择

目前产业经济理论表明,产业融合是两个或多个迄今为止还处于分离状态的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产业融合不是原有不相干产业的简单相加,而是由于技术进步、管制放松与管理创新,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发生技术融合,改变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之间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从而呈现一种新型的竞合关系,逐步形成产业之间产品、业务与市场全面融合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存在多种情况,如信息技术-通讯-传媒-娱乐融合(或称“数字融合”)、化工-制药-食品融合(如药品-化妆品融合、食品-药品融合等)、金融-保险融合等。但在新型城市化进程中,广州必须要着眼于城市结构的整体转换,宏观、系统地设计自身的产业融合发展方式。

(一)加强三次产业的宏观水平融合,重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都市农业-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城市产业结构整体转型升级

目前广州第三产业比重在60%以上,是一种“321”结构。这种结构并不说明非经济服务化越高越好,应该特别警惕超越第二、第三产业的“非经济服务化陷阱”。广州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方向应该是“321”梯次延伸和渗透,包括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融合、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融合、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融合三种融合方式,重点是生产性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都市农业的融合及其具体融合方式。

第一,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融合,推动制造业服务化,重点是生产性服务业-先进制造业融合,特别是要重视商贸会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商务-科技服务等对先进制造业的渗透作用并促进制造业分化产生新的服务业业态。广州这种产业融合较早为人们所注意,目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制造业服务化,即制造业领域的服务性活动所占比重日益提高,不仅制造业领域原有的服务性活动(制造业的内生型服务化)大幅度增加,而且被并入制造业领域的外部服务性活动(制造业的外延型服务化)大幅度增加;二是硬件产品软件化,即制造业产品包含了越来越多的控制、操作和应用性软件系统,以至于这些软件系统价值,在产品价值构成中所占比重超过物质部分,如汽车制造、精细化工、电子产品、重大装备等产业都表现出硬件产品软件化趋势。在推进制造业服务化方面,要特别重视商贸会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商务-科技服务等向先进制造业的延伸和渗透,注意促进制造业分化产生新的服务业态,如汽车-金融、汽车-保险、技术制造-研发服务外包、虚拟制造等。在这种意义上讲,应着眼于第二产业发展,大力加强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和流通性服务业发展,继续深入推进传统第二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促进先进制造业通过产业融合寻找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第二,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融合,推进以城带乡发展,重点是都市农业-海洋产业-生态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广州郊区不仅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而且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广州不仅具有众多的风景名胜、自然景观、原生态保护区,而且具有多处历史文化遗产。广州郊区山河纵横,南边临海,自然地理、地貌十分丰富,生物资源、农业资源、海洋资源在世界大都市中也是首屈一指。广州作为历史名城,其名山、秀水、森林、临海等各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休闲娱乐景观,使广州郊区对珠三角乃至海内外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把都市农业、海洋产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结合起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有利于开发就业潜力、生产高附加值农产品、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而且有利于促进城乡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休闲功能集成,满足市民休闲需求、增加农民收入,提高都市农业和海洋产业品位。

第三,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融合,促进以工促农发展,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都市农业融合发展,具体是制药-食品融合、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生物-海产融合等。就城乡统筹来说,必须要落实以工促农政策。具体到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对都市农业和海洋产业的延伸和渗透,必须要推动制药-食品融合、生物-能源融合、生物-材料、生物-海洋融合等,促进保健营养品、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材料等业态发展,提高都市农业和海洋产业的技术含量。

(二)加强产业内部的微观垂直融合,立足上下游市场的技术融合与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产品融合,重点沿着高新技术研发产业化-产业技术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产业融合路线,推动城市产业结构高端化发展

宏观水平的产业融合落实到微观上来,就是要强化技术创新-技术融合-产业融合的垂直重组(参见表2)。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向其他产业的垂直渗透和融合并产生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在产业内部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例如,生物芯片、纳米电子、三网融合(即计算机、通讯和媒体融合),信息技术产业以及农业高新技术化、生物和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改造(如机械仿生、光机电一体化、机械电子、电子商务、网络型金融机构等)。这种产业融合不仅会使某些传统技术和产品消亡,而且也会改变某些传统产业的生产与服务方式,从而从总体上推动着城市产业结构高端化发展。

微观垂直的产业融合包含四种方式:一是上游市场的技术融合,即不同产品生产越来越依赖于同一技术,即通用技术和共同技术发展(如信息技术等);二是下游市场的技术融合,即现有产业的技术资产用于开发新的产品或服务,如个人数码助理或掌上电脑就是通讯、电脑、娱乐和计算器的技术融合发展而来;三是替代品的产品融合,即一个产业提供的产品功能迅速对其他已有市场替代,如3G标准的产生使掌上电脑与移动电话在功能上得到融合等;四是互补品的产品融合,即各种产品或服务之间相互补充,如互联网标准和技术使得计算机和电讯服务相互补充等[6]。前两者作为技术融合必然会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后两者作为市场融合则会对不同产业的需求方式起到变革作用。

广州目前必须要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和都市农业领域,将技术创新作为产业融合的推动力,沿着高新技术研发产业化-产业技术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融合路线,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技术-市场融合,着力研发核心技术和共用技术,强化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能源技术、环保技术等向传统制造业、传统服务业、文化娱乐和传统农业渗透,促进电子商务、物流业、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新材料新能源、低碳环保、海洋经济等新型业态生成。在此基础上,把握世界技术革命中的“纳米-生物-信息-认知”(NBIC)融合技术发展趋势,结合技术研发-市场需求,强化自主创新,力争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健康产业、新材料与高端制造、时尚创意、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有新的突破,形成“广州价格-广州服务-广州制造-广州创造-广州标准-广州老字号”一体的高端化产业发展格局。

(三)着眼于城市空间设计,以战略性发展平台推动产业之间的空间融合,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城乡一体发展水平

第一,重点推进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六大现代服务业功能区、九大创新型产业发展区和九大功能性发展平台建设,使它们成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高端化空间融合的新引擎。传统城市化衰减不是因为工业化退却,而是因为新兴产业尚未获得空间集聚。新型城市化就是要借新经济之势,以知识扩散填充创业之井,促进技术融合和创新集聚的经济发展。突出广州开发区、南沙开发区、增城开发区“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强化自主品牌创造和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推动汽车、造船、装备、数控、石化、钢铁等制造业集群发展及其跨区域产业链条延伸和技术高端化升级,使生产、研发和贸易相互融合。打造天河广州国际金融城、琶洲会展总部、白云新城商贸文化区、白鹅潭现代商贸区、城市新中轴线高端服务业区、黄埔广州临港商务区等六大现代服务业功能区,以此来承载金融保险、商贸会展、高端商务、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的渗透和服务。推动中新广州知识城、天河智慧城、广州国际创新城、空港经济区、广州南站商务区、广州文化产业基地、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越秀核心产业功能提升区、广东从化经济开发区等九大创新型产业发展区,促进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产权交易平台、科技创新平台、人才交流培养平台、检验检测认证平台、商务服务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平台、先进制造业发展平台、现代农业发展平台等九大功能性发展平台,实现技术、资本、人才等高端要素的加速集聚和高度融合,使生产性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对接和协调发展。

表2 产业融合的垂直重组框架

第二,加快建设中部中央商务及文化产业区、东部高新技术产业带、西部现代商贸和文化产业区、南部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际化临港经济区、北部临空产业集聚区和生态产业区,形成产业融合的区域合理分工格局。广州通过“东进、西联、南拓、北优、中调”的城市空间布局调整,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的城市结构。目前广州在这一构架基础上,推行提升一个都会区(已经建成的主城区,包含中心城区和西部老城区)、打造两个新城区(南沙滨海新城和以科学城和中新知识城为核心的东部山水新城)、建设三个副中心(把花都、增城、从化的县城作为整个广州的副中心,进行拓展、优化和提升)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按照这一布局,在产业融合方面,整个都会区要突显高端商贸服务和文化产业引领功能,保障和促进整个区域的产业发展活力,加快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整个市域产业融合提供支撑。两个新城区的东部区域要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带,南部区域形成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家化临港经济区,体现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的融合发展,引领城市转型升级和创新融合。三个副中心建设涉及北部临空产业集聚区和生态产业区建设,一方面要通过临空产业集聚区集聚航空物流,以此为基础与其他区域产业对接,另一方面要通过中心市区边缘—郊区—镇村—田园空间整合,结合北部地区的区位优势、自然景观和人文主题,推动都市农业-生态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与协调发展。

三、推进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传统城市化瓶颈

传统城市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硬输入”,新型城市化强调的是知识、技术、信息、创新创意等高端要素的“软输入”。与“硬输入”的外生增长不同,“软输入”更加强调内生增长。但在尚未完全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之前,广州在新型城市化进程中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仍然面临着沿袭传统城市化的各种障碍。这包括技术瓶颈、人才障碍、需求局限等非制度性因素和管理、政策等制度性因素。其中,制度性因素是前提条件,影响到整个产业融合过程;非制度性因素则是保障条件,直接影响到产业融合发展能力。

(一)非制度性障碍:自主创新驱动不强、金融业不健全、总部经济集聚不足和复合型人才缺乏,导致产业融合基础缺失和未能形成主动融合发展局面

第一,自主创新驱动不强,导致产业融合发展基础缺失。传统城市化的工业发展惯性在于关注招商引资,不注重自主创新。目前广州技术创新投入资金不断加大,但比较国内其他城市,仍存在较大差距(参见表格三)。2010年,广州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1.79%比最高的北京低3.71个百分点,专利申请量2.08万件比最高的苏州少5.64万件,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六大城市中居末位;专利授权量1.51万件比最高的苏州少3.1万件,在六大城市中也仅居第5位。这些数据表明广州科技资金投入仍然不足,其自主创新能力当然也不强。2010年,深圳R&D最大的前两位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共投入R&D经费是同期广州R&D最大的企业前两位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和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的10.5倍。众所周知,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扩散导致了技术融合,技术融合使不同产业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基础。技术创新不仅通过开发替代性或关联性技术、工艺和产品,然后通过渗透扩散融合到其他产业之中,而且也能给原有产业的产品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市场空间。广州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创新能力弱、自主知识产权匮乏、核心技术依赖国外、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设备基本上依赖进口等问题,使广州很难在技术创新驱动的产业融合方面与其他城市相竞争。

第二,金融业发展不健全,导致产业融合机制无法建立。广州近年来金融业发展总量不断增大,但与国内主要城市比较仍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既表现为地方金融机构实力相对较弱,也表现为银行业、保险业相对发达而证券市场发展相对滞后。金融业在现代服务业中占据核心地位,金融业的相对落后意味着其他现代服务业也难以获得长足发展。目前广州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较大比重,劳动密集型从业人员较多,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2010年只占36.6%。特别是物流、金融、信息、科技和咨询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规模较小,知识密集型的高端服务业尤为薄弱。这表明广州服务业的内在结构层次不高,特别是金融与科技相结合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直接影响到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其结果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任务艰巨。

表3 2010年广州与国内五大城市科技指标比较

第三,总部经济集聚不足,导致产业融合组织乏力。一般说来,只有超巨型的国际直接投资,才能形成并支持跨国生产经营的实力与能力。每一个跨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就是国际金融资本的融合、产业融合的发展史。广州先进制造业虽具有一定规模,但在国际分工中位置并不高,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尚未真正形成,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仍占相当比重,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层次和总量都相对不高。截至2011年6月,在广州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有53家,而上海有305家,北京有82家。这表明广州大部分行业产业集中度较低,知名龙头企业较少,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创新型龙头企业。总部经济集聚不足,使广州难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难以在国际一体化经营中使产业划分转化为产业融合,也难以通过服务外包形成对与金融、市场销售、人力资源、外购信息技术等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的拉动发展。

第四,跨行业复合型人才短缺,导致产业融合缺乏活力。与先进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高度融合发展的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行业是典型的现代服务业。这种现代服务业能否健康发展,关键取决于人才竞争。由于未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人才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存在巨大矛盾。一方面一些人才供大于求,而另一方面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兼备较强项目管理能力、良好技术背景、快速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既要掌握本行业前沿技术,并且对未来技术融合发展走势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又要熟悉跨行业流程的理解和操控,具备高度的商业敏感性以及管理、沟通和合作能力,拥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这方面高级专业人才非常缺乏,直接制约着广州产业融合发展。

(二)制度性障碍:政策引导缺乏,制度壁垒,导致产业融合发展缺乏外部推动和缺乏活力

第一,产业融合发展的引导政策缺失。广州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甚至都市农业,基本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政策体系,即使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政策近年来也出台不少。但受传统城市化的行业分割体制影响,现有产业政策基本以引导自我增强型的产业内部循环发展为主,缺乏引导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没有明确的产业融合发展战略规划,以及在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的配套措施。

第二,产业管理体制的制度壁垒。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着进入壁垒,这使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着各自边界。广州在推进产业融合方面将面临两个重要问题:一是为避免产业融合的市场选择失灵,广州各区特别是老城区有可能以行政区为边界进行同质化资源争夺;二是由于产业融合在资金供给、人才、技术引进等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且涉及多技术、多业务、多部门和多区域分工协作,广州全市会面临纷繁复杂的协调失灵问题。也就是说,在现有宏观经济体制条件下,受行业管理体制制约,包括城乡二元分割、制造与服务分割、高新技术与文化分割等,产业融合发展难以协调。即使是在同一大类行业中,如现代服务业,其管理也非常分散,涉及行政管理部门较多,职责分工交叉,条块分割,从而导致服务创新和竞争环境不理想,产业融合发展成本较高。不消除行业体制壁垒,产业融合发展非常困难,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也难以进行。

四、新型城市化中推进产业融合的对策与措施

相对于传统城市化,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必然是城市结构的整体转换。这种转换虽然并不在于要抛弃传统产业,但必须要通过产业融合促进传统产业创新升级。广州已经通过新型工业化实现了对传统产业的信息技术改造,现在推进新型城市化不仅要把产业融合看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而且还要通过融合部门对相关产业的溢出和对生产性服务业外部化、专业化起到促进作用。进一步说,广州必须重视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和销售等活动的产业空间价值链分布,逐步推动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顺利转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实现产业结构的专业化互补和区域一体化,即:结合新型城市化的顶层战略设计和功能定位,促进重大战略性发展平台成为区域产业价值链的领导者和驱动者,更加注重以高强度的新城开发打造新的增长极,发展与自身原有制造业结构能为之提供产业配套或产品需求的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原有制造业结构转变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形成区域性生产性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达到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水平。在城市产业治理意义上,广州应当面对上述传统城市化阻碍产业融合的制度和非制度瓶颈问题,根据当前产业融合发展特点,加强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制度建设。

(一)着眼于现代产业体系,强化战略筹划,形成符合新型城市化方向的产业融合发展思路

把握NBIC技术融合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发展趋势,适应以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为主的基础性支撑向以知识流、信息流、资本流为主的基础性支撑转变的全球城市发展形势,着眼于解决土地集约利用、空气质量、水环境、垃圾处理、交通改善、食品安全等基本问题,广州应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比较优势,不仅要成为先进制造业的集约性承载地,积极争取成为现代服务业转移的辐射性集聚地,更应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性集群地,推动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321”产业融合总体框架下,根据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和幸福生活的新型城市化发展要求,以“新广州?新服务”为战略,重点以先进制造业为依托,提高科技服务、金融、高端商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在先进制造业延伸服务中的比重,促进电子产品、汽车、精细化工、重大装备、文化创意产业链延伸和集群发展,使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产业、新材料和高端制造、新能源和环保节能、新能源汽车、时尚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产业融合的发展方向。

(二)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构建产业融合发展的保障措施

第一,加强组织协调,做好产业融合规划,构建融合型产业体系。在城市治理意义上,产业具有共同的技术基础是产业融合的前提条件,但技术融合要发展为产业融合,还需经历产品与业务融合、市场融合等阶段,并取决于市场需求、制度和政策环境等因素。创新的推动力、市场需求的拉动力、企业间竞争合作的压力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撑等是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十二五”规划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目标,确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和产业重点,构建融合型产业体系。促进产业融合的组织协调机制,形成利益驱动的相互融合共识,前瞻性地做好产业融合规划,以促进不同产业在融合渗透中共同发展,并形成相互融合的新型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研发服务、创意产业、教育培训、生命健康、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先进制造等,确立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高附加值制造业为支撑、宜居产业为配套的产业结构,坚持以高端产业集聚高端要素,形成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第二,放松管制,提高市场资源配置能力,形成有利于产业融合发展的制度环境。应最大限度地促进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消除相关产业内部各行业和产业间进入的政策壁垒,完善融合型产业体系的制度环境。打破行政垄断和部门分割的利益格局,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新突破,取消和部分取消各种价格、准入、投资、服务等方面限制,特别是放松价格规制和准入规制,实施激励性规制,加强社会性规制,保护市场公平竞争。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由政府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整体规划,支持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广州服务业发展,促进企业相互合作和竞争。统筹协调部门、地区、行业关系,形成产业融合所需的组织协调机制,形成实现融合的企业主体机制和为融合提供服务的中介机制,同时要避免部门被市场中的各方利益集团所俘获,确保消费者利益和企业员工利益不受损害。完善开放型城市创新体系,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办事规则和营商环境,积极吸收国内外优势资源,以外引、内联方式,引进全球高端项目、技术和人才和吸引世界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培育一批企业集团,掌控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导权。

第三,加大财政投入并拓宽融资渠道,提升城市创新服务功能,为产业融合发展奠定技术创新基础。加强政府资金引导、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积极探索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互融合的新途径。加大财政对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引导和带动全社会对科技的投入。建立基金制度,落实创新激励政策,强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补贴产业融合所需资金,加快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加大资金投向产业融合重点领域的力度,引导政府资金由支持单个企业向支持基地建设、优化产业投资环境转变。培育金融产业集群,增强以金融街为基地,强化金融机构的资金和资源配置功能。鼓励风险投资,提升金融对先进制造业的辐射渗透能力。

第四,注重开发、培育和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搭建产业和技术发展平台,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空间环境。着眼于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和服务功能,整合国家、省及周边城市资源,努力将广州打造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最大的创新基地和全球创新中心。创造良好的融合型公共技术平台,重视和鼓励关联度高的产业技术创新,加快高科技产业对传统产业的融合与渗透。加强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强化企业网络组织建设,支持企业拓展相关业务。完善投融资、市场调研、产权交易、信息、技术和法律等服务的支持体系,积极发展各类现代专业中介服务,形成为产业融合提供服务的中介机制。构筑国际创新人才高地,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大复合型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健全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体制机制,开展“人才特区”试点,大力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三)鼓励企业加强商业战略制定,促进技术融合与管理创新相结合,使产业融合成为实现新型城市化的经济竞争基础

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并不一定就导致产业融合,因为技术进步大多发生在本产业内部,而不是发生在产业边界。因此要在放松管制的同时,促进形成产业融合的企业主体机制,鼓励企业采取企业重组、业务流程重组、虚拟企业等管理方式,以技术融合为前提,把融合过程推进到各个运作层面。支持企业改造自身组织与管理,创新投资结构,充分运用资本市场促进资产组合,培育不同产业之间融合渗透的优势产业群。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不同分割市场的融合,鼓励企业开拓新市场,提高企业连接新价值网络的经营能力。鼓励企业改变营销方式,着眼于消费方向引导进行技术融合创新。支持企业跨领域并购,加强融合,提升产业整体的竞争能力。发挥产业协会等行业组织作用,促进企业间加强横向一体化发展,实施企业联盟战略,并通过这种联盟增强创新能力和管理弹性,使企业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1]Andre′ Sorensen. Building World City Tokyo: Globalization and Conflict over Urban Space. Ann Reg Sci, 37, 2003: 520 (519-531).

[2]H.V. Savitch and P. Kantor. Citie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place: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North America and Western Europ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2: 27.

[3]王建军,吕拉昌. FDI对广州产业优化的机理分析.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3期: 97.

[4]李耀尧,邱永华.双引擎推动:FDI与自主创新——对广州开发区产业结构演变与升级的考察. 商场现代化. 2010年9月下旬刊:.129-130.

[5]S. Sassen. The 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and Tokyo (2nd Ed.).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124-132.

[6]Nils Stieglitz. Industry Dynamics and Types of Market Converge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DRUID Summit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ynamics of the New and Old Economy - Who is Embracing Whom”, June, 2002: 1-36.

A Study on Guangzhou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in the Context of New Urbanization

Li Sanhu

Industrial integration represents the trend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well as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in contemporary world, which is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management menu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 circles. In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promo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an accelerate Guangzhou gathering global high-end resources and advanc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transformation, thus contributing to the new urbanization of low-carbon sublimation, wisdom and happiness. In the new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Guangzhou must emphasize the macro integration of three industries, micro integration of intraindustries and space integration of industries, which requires to strengthen strategic coordination and form new lines with the urbanization direction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o optimize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encourage enterprises to develop business strategies, aiming at institutional barriers and non-institutional barriers in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enabling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o be the competitive basis for Guangzhou’s new urbanization.

new urbanization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Guangzhou

F062.9

10.3969/j.issn.1674-7178.2013.03.011

李三虎,中共广州市委党校研究室教授,主要研究技术哲学、社会空间理论、政治伦理。

(责任编辑:卢小文)

猜你喜欢
服务业广州融合
中国服务业开新局
经济(2022年10期)2022-10-12 05:28:26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房地产导刊(2020年7期)2020-08-24 08:14:22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多彩广州
小读者(2020年4期)2020-06-16 03:34:08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商周刊(2017年6期)2017-08-22 03: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