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吉,曾刚
(1.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 开封 475001;2.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上海 20006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浦东新区充分利用中央及上海市政府赋予的特殊政策,在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综合配套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滕堂伟等对浦东集成电路产业的集聚动因、内部网络联系、集群效应进行了研究[1];曾刚等对浦东集成电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动因及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2,3];余典范对浦东、滨海、深圳特区对相应经济圈的贡献进行了比较[4]。区域发展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科学的热点和核心研究领域[5-8],但目前对浦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及扩散等方面,对浦东区域发展的综合研究不足[9,10]。因此,探析浦东区域发展轨迹,对于更好地理解浦东区域发展、为其他区域发展提供借鉴、为新浦东的发展指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1)国际背景——传播世界门户城市的“中国声音”。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进入和平与发展期。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世界经济开始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达国家将传统产业部门向市场容量较大、生产配套能力较强、公共管理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都市区转移[9]。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希望通过浦东开发,破解当时我国特大型城市上海遭遇的经济增长乏力、城市问题突出等发展瓶颈,提升上海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将其打造成能与国际中心城市对话、增强我国国际经济联系的平台。以浦东的开发开放,提升上海的经济发展活力,传播世界门户城市的“中国声音”。
(2)国内背景——第二轮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我国改革开放始于东南沿海的4个经济特区,通过将国际产业转移机遇与低成本的土地、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相结合,实现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十多年的发展证明这一战略适应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需要将对外开放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和水平:首先,借助浦东开发开放,由吸引低端加工制造企业转向吸引掌握高端技术的跨国公司,引领和促进我国企业技术水平提升;其次,扩大对外开放的地域受益面,推动开放格局从东南沿海向北的拓展,带动长三角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腾飞[11]。第一轮改革开放集中在影响相对较小的东南沿海地区,浦东开发则将改革开放推进到我国最为富庶的大都市上海,从这个意义上讲,浦东开发成为我国第二轮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
浦东区域发展大体上经过了4个阶段:第一,基础开发阶段。新区政府贯彻基础设施先行战略,通过首轮十大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来增强区位优势、优化创新环境,为吸引国外高端制造业外资及生产性服务业创造条件,具有城市化、工业化启动初期的特征。第二,基础开发与功能开发并举阶段。继续推动第二轮十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浦东国际机场的建成加强了浦东与国外的经济、人员、技术交流和沟通,为国外高端外资进入建立了通道,为高科技创新要素的全球化流动创造了便利条件;地铁二号线延伸至张江高科,使张江处于浦东国际机场与上海市中心的中间位置,全球化的资金、技术、人才与本地化的市场信息、基础设施供给、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催生了张江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金桥出口加工区为代表的4个重点功能区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快速推进,众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开始入驻。第三,全面建设与功能提升、完善阶段。上海“科教兴市”战略及“聚焦张江”战略的实施,目的在于将张江建成上海乃至全国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示范基地,产学研结合、综合改革的先试基地,创新人才、研发机构和高科技企业集聚与辐射基地。以金融引领的现代服务业、以高科技引领的先进制造业成为浦东经济的主角。第四,提升能级与辐射带动阶段。两区合并后,新浦东成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航运“两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将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能级,发挥对长三角乃至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浦东软件服务业、生物医药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等优势产业研发成果的异地转化对长三角城市相关产业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浦东还积极参加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伴随着证券、期货、产权、石油、钻石交易等要素市场的不断发展,浦东已形成了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要素市场配置中心地位(表1)。
表1 浦东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主要特征Table 1 Various development period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in Pudong New Area
3.1.1 基于高端外资的外向型经济 浦东经济的起步,是在引进外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制造业的基础上运作起来的。在开发之初,浦东在产业选择方面严把“三高关”(资本投入高、技术层次高和集聚化程度高),重点吸引高端国外资本和跨国公司投资,使浦东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的重要基地[9]。通过吸收高端外资,浦东打造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金融服务等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集群。2009年,浦东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 660.2亿元,同比增长7.5%,占浦东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3.6%;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14.8亿元,同比增长22.1%。浦东经济发展的外向型特征明显,2009年外资企业实现工业产值4 000.1亿元,占浦东工业总产值的56.8%[12]。
3.1.2 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 浦东将以金融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和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视为建设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突破口,明确提出完善和延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链[13]。此外,浦东还争取到国家、上海市的相关支持政策,在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基金支持、服务外包、孵化器建设、海外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实现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创新环境。凝聚各方智慧、体现制度创新的一揽子决策和举措相继出台,从工商登记、市场准入、房租地价到人才柔性流动、知识产权保护、进出口贸易等环节一一疏通。2000年浦东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为682亿元,2009年达到1 767.2亿元,高新技术产值率达25.1%。2009年浦东共有国家级研发机构22家、市级研发机构75家、区级研发机构243家。集成电路(IC)产业是浦东高新技术的第一产业,目前已形成以跨国公司分公司、合资企业为主体,包括IC设计、封装测试、公共研发平台、大学研究机构、专业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培训教育在内的国内最完整的产业链[1]。生物医药现已集聚430多家企业,形成了完善的创新集群。其中“张江药谷”形成了由产业集群、研究开发、孵化创新、教育培训、专业服务、风险投资6个模块组成的、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试孵化―规模生产―营销物流”为产业链的现代生物医药创新体系。2009年,以金融为主体的第三产业产值增长15%,占GDP的比重达56%,正在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截止2009年底,入驻浦东的跨国公司(区域)总部达到132家,占上海市的50.8%,金融机构603家,约占上海金融机构总数的80%[12]。
3.1.3 基于重点小区的功能开发走向深入 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的主体作用,重视各开发区之间的合理分工和相互协作。从主导产业的选择、功能定位看,陆家嘴以现代金融服务业为主,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载体。截至2009年底,集聚了600多家中外资金融机构,证券、期货、产权等要素市场齐全,国际影响力初现。2009年上海证券交易额仅次于纽约,上海期货交易所成交量达4.35亿手,居全球之首[12]。外高桥发挥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功能,为口岸经济、枢纽物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发展成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前沿。金桥以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支柱产业,已成长为我国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全球500强企业中有50多家在金桥有投资项目。张江以科技创新及产业化为目标,现已形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三大主导产业,集聚了128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42个国家市区三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经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6家。2009年张江万名从业人员拥有当年新增授权发明专利数为65.9件/万人,是中关村的4倍、深圳高新区的2倍;张江净利润占营业总收入的比例分别是中关村、深圳高新区的1.9倍和2.2倍[1]。
工业化和城镇化互相推进。浦东城市化的开发区模式直接把工业化和城市化结合起来,较好地解决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互相促进的问题[14]。首先,开发区建设带动了基础设施投资。围绕开发区进行的大规模市政建设带动了周边农村和城镇配套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浦东中小城镇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其次,开发区建设带动了周边农村的产业发展,带动了周边乡镇工业园区的建设,形成了以汽车零部件、新型材料、精密机械设备等行业主导的新型城镇经济。通过开发区的龙头带动作用,浦东形成了由都市经济支撑的“中心城-开发区-中小城镇”城市体系。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2005年浦东将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作为综合配套改革的“三个着力点”之一,构建了功能区域、新市镇、新郊区等作为消除二元结构的载体[15]。功能区域发挥从新区层面消除二元结构的功能,由“功能区域”管委会对区域发展进行统筹管理;新市镇发挥从单个功能区层面消除二元结构的功能,新市镇架起城乡之间的直通桥梁,是郊区城市化的重要依托;新郊区发挥从郊区层面消除二元结构的功能,通过市区产业拓展并辐射到郊区,促进、带动郊区发展,完成郊区功能的再造和升级。
3.3.1 海派文化 1843年上海开埠以前,传统的吴越文化孕育了海派文化。19世纪30、40年代,上海“八面来风”似的移民,哺育了海派文化的成长。海派文化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作为交通的要塞和开埠最早的港口,上海一直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首冲要地,成为国内受西方文化浸染最普遍的城市,其海派文化对跨国公司和海外华人有着极大吸引力。浦东在开发开放过程中,也充分利用了这一开放的文化背景,不仅吸引了大量的高端外资,而且将国外的高端技术、管理人才特别是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吸引至此,建成了五大国际社区,为浦东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3.3.2 国际接轨的政府服务 浦东开发以来,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为主要目标,努力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国际化的政府服务。浦东重新审视政府与市场、社会和中介组织的关系,重新定位政府职能,先后推行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在组建“小政府”的同时,还致力于培育与“小政府”管理体制相匹配的“大社会”。以政社合作平台为依托,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政社合作方式。在教育、社会救助等领域,通过公开招标、项目发包等方式,向各类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在产业发展方面,积极建设各级各类公共服务平台、投融资服务体系、中介服务体系,发挥其对产业发展的服务和促进功能。仅张江就汇集了18个高效研发平台,成为我国公共服务平台最密集的园区之一。通过公共服务平台机制的发挥,便利知识的创造与知识的开发应用,促进知识创造与知识应用两大系统的对接。
浦东开发以来,综合经济实力迅速增强,GDP由1990年的60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4 001亿元,20年内增长了55.7倍,占上海市的比重由1990年的8%提升到2009年的26.9%,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大幅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浦东开发之初三次产业比例为3.7∶76.2∶20.1,2007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形成了“3·2·1”的产业格局,2009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0.7∶42.7∶56.6。其中,以陆家嘴为代表的金融业实现了快速发展,2009年实现增加值708.28亿元,占上海金融业增加值的39%,占浦东GDP的比重达17.7%。对内开发和对外开放不断深化,2009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 420.8亿元,是1990年的100.1倍,占上海的比重达26.9%;2009年引进外资项目780个,实际到位资金39.1亿美元,是1990年的260.7倍,占上海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比重达37.1%(表2)。经过20年的开发开放,一座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已在浦江东岸崛起。
表2 不同年份浦东新区主要经济发展指标Table 2 Indicator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Pudong New Area in different years
(1)浦东区域发展模式的特征。与苏南、广东、温州模式不同,浦东区域发展以重点吸收高端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为特色(表3)。从开发开放之初的加工制造业(电视机、冰箱等现代家电)、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先进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精密机械)、21世纪初的高新技术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直至2009年浦东和南汇合并时的生产性服务业(金融、现代物流、跨国公司总部),体现了浦东把握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对外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融入全球价值链,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对内通过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引领长三角乃至长江流域发展的意愿。
表3 苏南、广东、温州、浦东发展模式的比较Table 3 The contrast of"South Jiangsu Model","Wenzhou Model","Guangdong Model"and"Pudong Model"
(2)挑战了产业分工的“雁型模式”。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雁行模式以来,小岛清等学者对其进行了补充与完善。其描述了日本→“四小龙”→东盟国家→中国大陆之间形成的技术密集与高附加值产业→资本技术密集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阶梯式产业分工体系。浦东开发具有较高的起点,跳过了“三来一补”低端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阶段,直接引进全球企业500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以及研发中心等技术、知识、人才密集型的高端产业门类,体现了浦东产业发展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一些不符合产业导向和环保要求的项目被拒之门外。浦东区域发展的实践挑战了“雁型模式”,展现的是国际化背景下的新型国际产业分工。表明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以及制度安排下,落后区域可以不必遵循产业分工的“雁型模式”,通过高端要素的集聚以及技术溢出、扩散效应,实现区域的跨越式发展。
(3)全球-地方联结背景下落后地区区域发展的典型案例。区域发展既不是受全球化的单向度影响,也不是受地方化的单向度影响,而是一个“全球在地化”的历史地理过程[16]。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发展不仅强调“地方→全球”的外向资源链接能力,更要注重“全球→地方”的内向技术吸收能力,在二者的动态合力驱动下,才能取得产业控制力以赢得竞争优势。浦东区域发展是全球-地方联结背景下,外部关系资产构建与内部资源动员相结合,以外部资产构建为主导的落后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典型案例。
(4)浦东区域发展模式的借鉴。浦东区域发展模式的形成,与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分工以及国际产业转移、中央及上海市各级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浦东所处的经济地理区位、开发开放时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在开放中实现吸收以及扬弃和创新的海派文化是分不开的。浦东虽然是落后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典型,但对绝大多数落后区域而言,浦东走过的历程是不可复制的。但是,对于某些市场经济发达、获取全球资源能力较强、具有广阔经济发展腹地的大都市边缘区而言,浦东区域发展模式还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国内天津滨海新区可以从浦东区域发展中得到一些启示。
尽管浦东开发开放以来20多年的区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依靠政策推动与自主创新驱动的矛盾、优良创业环境与较高商务成本的矛盾、外向经济发达与民营经济薄弱的矛盾。两区合并拓展了浦东自身的发展潜力,“两个中心”使浦东承载的国家战略也出现了重大调整。新的时代背景下浦东区域发展应在以下方面实现突破:1)提升区域内生发展能力。浦东产业发展由外资主导,但是外资企业出于维护自身竞争优势和既得利益的考虑,必然会限制对我国企业的高层次技术输出。从近年来学术界对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苏州工业园区以及广东东莞等我国利用外资热点地区的实证研究来看,这种基于利益冲突而出现的“技术封锁”、“技术隔离”现象已经非常明显[2]。浦东应在重视外部关系资产建构的同时,将国有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与自主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实现内生发展能力与开放发展能力的有机融合。2)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引领控制能力。在全球范围内集聚和配置技术、资本、智力等各类资源,集聚跨国公司全球研发机构以及各类留学生创新企业,注重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和留学生企业“研发全球化”相结合,充分发挥技术和人才的溢出效应,提升产业的技术能级、引领和控制能力以及全球竞争力。3)以要素市场和技术扩散提升服务长三角及全国的能力。浦东和长三角之间主要表现在基于产业链的联系和合作上,主要体现在生产环节,企业间水平联系特别是基于创新的合作非常缺乏。浦东应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通过技术扩散,完善产业联盟为主要形式的水平合作,带动长三角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4)经济发展向低碳经济转型。促进发展方式向低碳转型是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浦东应利用上海世博会展示的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发展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加快低碳技术的产业化,将临港打造成低碳经济实践区,促进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5)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十八大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要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使生态文明成为浦东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动;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多方面推进污染综合防治,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好转;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 滕堂伟,曾刚.集群创新与国家高新区转型[M].北京:科学出版,2009.
[2] 曾刚,文嫮.上海浦东信息产业集群的建设[J].地理学报,2004(S1):59-66.
[3] 王琳,曾刚.浦东新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构成特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4):35-39.
[4] 余典范.上海浦东新区与天津滨海新区、深圳特区的比较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7(3):13-21.
[5] 苗长虹.区域发展理论:回顾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1999,18(4):296-305.
[6] YEUNG H W-C.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competitive dynamics of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An East Asian perspective[J].Regional Studies,2009,43(3):325-351.
[7] MOULAERT F,MEHMOOD A.Analyzing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policy:A structural-realist approach[J].Regional Studies,2010,44(1):103-118.
[8] WEI D Y H.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Transitional institutions,embedded globalization,and hybrid economies[J].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2007,48(1):16-36.
[9] 曾刚,倪外.上海浦东发展路径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4):9-12.
[10] 陆大道.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与全球变化研究[J].地理学报,2011,66(2):147-156.
[11] 虞孝感,陈雯.关于长江产业带建设总体布局的初步思考[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3(3):193-199.
[12] 浦东年鉴编辑部.浦东年鉴2010[Z].上海:上海浦东年鉴出版社,2010.
[13] 曾刚,赵建吉.上海浦东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09,29(3):357-362.
[14] 王宏伟,袁中金,侯爱敏.城市化的开发区模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2):9-12.
[15] 桂家友,文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浦东模式及其比较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6):63-66.
[16] 苗长虹.全球-地方联结与产业集群的技术学习[J].地理学报,2006,61(4):425-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