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远
(山东财经大学 国际经贸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高等教育主要通过提高劳动者质量和劳动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增长。决定经济增长质量的最主要原因是劳动力水平。劳动力素质提高,经济增长表现为低投入高增长。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舒尔茨利用美国1929年至1957年的数据,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分析,认为美国高等教育对处于低迷时期的美国经济的复苏贡献很大。丹尼森[1]在计算教育水平提高对国民收入增长时,将教育纳入人力资本范畴,认为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本质量的重要来源。通过测算,得出美国1922-1957年间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5。美国学者Maddison[2]也采用相同的计算方法,对西方6国1913-1984年高等教育对经济平均增长率的贡献作出估算。崔玉平[3]采用丹尼森的算法计量出1982-1990年间我国教育对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为8.84%,其中高等教育的贡献率为0.48%。解垩[4]借鉴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和教育类似于出口的思想,用面板数据计算出1998-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对经济的贡献率为0.13%。郑鸣和朱怀镇[5]基于卡塞拉经济增长模型利用1999-2005年31个省面板数据研究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扩招以来一半地区高校对当地经济发展没有起到推动作用。朱迎春和王大鹏[6]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利用省际面板数据测算1996-2006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为1.267%,各区域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平衡。
丹尼森、崔玉平等学者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算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目前研究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主流研究方法。尽管此方法在进行省际研究时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假定经济体封闭的,没有考虑到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的情况。为实现结论的可比性,本文也选择此方法测算1990-2010年高等教育对山东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首先,计算山东省1990-2010年高等教育对山东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第二步,分别计算1990-2001、2001-2010年的贡献率,并进行纵向比较。本文之所以选择2001年作为分界点,是因为2001年是1999年扩招后第一批专科生毕业,通过分析,可以比较扩招前和扩招后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差异。第三步,分别计算全国1990-2010、1990-2001、2001-2010年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与山东省进行横向比较。
劳动投入弹性系数β反映的是一个地区长时期内,当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仅由劳动力改变所带来的产出的相对变化。本文采用时间序列回归的方法对山东省劳动弹性系数进行重新计算。
其中,ε表示随机扰动项。本文中,假设(Ⅰ):At为常数;假设(Ⅱ):规模报酬不变。即有α+β=1,即β=1-α,因此(1)式变为:
(2)式是一个双对数模型,可以用统计软件Eviews6.0对模型(2)的参数进行OLS估计。Yt用历年GDP表示,Kt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表示。为消除价格变化因素的影响,本文对Yt和Kt进行平减。其中GDP按1978年不变价格指数(1978=100)进行平减;固定资产投资按环比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上一年=100)进行平减。由于时间跨度越大,劳动弹性系数越准确,并且一定区域内劳动弹性系数在一定时间内是稳定的。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山东省1992①由于劳动弹性系数在较长时间内是稳定的,同时受制于相关年份数据的可得性,在计算劳动投入弹性时选择1992-2011年数据进行分析。本文之后在计算教育综合指数时,研究起始时间选为1990年,这不影响测算的劳动投入弹性的效度。-2011年20年数据进行分析。
由于经济时间序列一般是非平稳的,如果用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建立计量模型往往会出现伪回归而降低模型的信度,因此首先要对模型中的各个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对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ADF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检验结果表明,一阶差分后在5%显著性水平上ADF值全部小于临界值,变量全部平稳,然后通过协整分析以检验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表1 ADF平稳性检验结果
模型进行回归,整理可得:
②***表示在1%显著性水平检验,**表示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表示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下同。
因为时间序列数据容易出现异方差和序列相关,致使t检验和F检验失效,因此在进行残差平稳性检验之前首先进行模型的异方差检验。本文采用White检验法,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White检验结果
表3 ADF残差检验结果
1.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
在计算教育综合指数时通常以某一级教育为基准,根据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按照一定的劳动简化率(劳动折算系数)进行测算。假定小学受教育年限为6年,初中为3年,高中为3年,大专及以上为4年。根据山东省人均受教育程度分布情况(见表4),可计算得出1990和2010年山东省就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数(见表5)。计算过程如下:
1990年小学(37.43+34.79+9.8+1.3)×6/100=4.9992,初中(34.79+9.8+1.3)×3/100=1.3767,高中(9.8+1.3)×3/100=0.333,专科及以上1.3×4/100=0.052;
2001年小学:(24.9+45.8+14.9+6.2)×6/100=5.508,初中:(45.8+14.9+6.2)×3/100=2.007,高中:(14.9+6.2)×3/100=0.633,专科及以上:6.2×4/100=0.248;
2010年:小学:(21.2+52.3+14.1+8.86)×6/100=5.7876,初中:(52.3+14.1+8.86)×3/100=2.2578,高中:(14.1+8.86)×3/100=0.6888,专科及以上:8.86×4/100=0.3544。
表4 山东省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程度构成(百分比)①为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将1990年数据中本科数据(0.38%)合并入大专以学历上,中专(1.83%)合并入高中学历;将2001年专科(4.9%)本科(1.3%),2011年数据中专科(5.4%)本科(3.2%)和研究生(0.26%)的比例合并计入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下同。
表5 山东省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数
2.教育综合指数增长率
教育综合指数(E)可表示为:E=∑Xi·Si。其中,X表示各学历层次的人均受教育年限,S表示劳动简化率,i表示某一学历层次。李洪天[9]参照丹尼森的方法,对我国从业人员的劳动简化率进行了测算,认为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劳动简化率分别为1、1.2、1.4、2。
用E0、E1和E2为别表示1990、2001、2010年的教育综合指数,用E'0、E'1和E'2分别表示1990、2001、2010年剔除高等教育后的教育综合指数。计算过程如下:
3.高等教育对山东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同理,分别计算山东省1990-2001、2001-2010年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因此教育贡献率:Re=0.6×βe'/y=0.6×0.469×2.3249%/13.25%=4.9376%;高等教育贡献率为:4.9376%×16.0996%=0.79%。
因此教育贡献率为R3=0.6×βe'/y=0.6×0.469×1.0004%/13.43%=2.10%;高等教育贡献率为:2.10%×19.53%=0.41%。
根据上文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1990-2010、1990-2001、2001-2010年高等教育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见表6)。关于全国的劳动投入弹性系数,我们选择郭庆旺、贾俊雪[8]用索罗残差法计算的1979-2004年我国劳动投入弹性系数,β为0.3079。由表6可见,高校扩招后全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16%大于扩招前的贡献率0.97%。说明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提升确实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
表6 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比较
与其他相关研究相比,本文测算的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略低。比如杨亚军等[9]计算的1990-2010年全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586%,江苏省为1.342%。薛彦华等[10]研究1996-2009年高等教育对河北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08%,全国为8.15%,山东为6.96%。杨建国[11]也用类似的方法测算1999-2009四川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8.92%。
在测算方法上,目前国内学者关于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研究计算方法并不完全统一。有些学者没有测算所研究地区的β(劳动投入弹性)值,采用了丹尼森测算的β=0.73。然而很多经济学学者测算的我国和省域β值都小于0.73。例如,郭庆旺和贾俊雪[8]用索罗残差法计算1979-2004我国劳动投入弹性系数β为0.3079;王翠等10测算1978-2006年我国劳动弹性系数0.591[12]。本文测算的山东省1992-2011年山东省劳动投入弹性系数为0.469和郭庆旺等测算的0.3079也都小于0.73。因此本文得出的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
从表6可以看出山东省与全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情况。1990至2010年山东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0.62%,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5%。考虑到山东省历来是经济大省,2010年GDP达到39169.92亿元(名义),在全国排名第二;是人口大省,2010年末山东省人口总数9588万,也在全国排名第二。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并不协调。
从上文测量过程我们就可以发现,山东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度较低,是因为山东省从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较低,从业人员教育综合指数提升速度较经济发展速度较慢。这是由山东省产业结构特点决定的。山东省第一、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较高。同时对高学历人才需求较高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较低只有36.6%,此比例水平在全国排名19位,低于其他东部沿海省份①根据2011《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因此下一步应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吸纳高学历人才的水平。
纵向比较发现,与全国的趋势不同,扩招后2001-2010年山东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0.41%低于扩招前1990-2001年的0.79%,并且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0.60%。但另一方面,2001-2010年山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平均增速为22.87%,高于全国同期20.99%②根据2011《中国统计年鉴》、2011《山东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且高于同期实际GDP年均增长率13.34%。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倒挂现象的出现呢?可能的解释是,由于该研究模型假设条件是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内,不存在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而山东省由于劳动力收入水平较低(2011《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10年山东省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33321元,在全国排15位),可能存在本省高学历人口净流失现象,即高学历人口流出大于外区域高学历人口流入。1999年高校扩招后,随着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产业结构与人才供给结构的矛盾得以凸显。这一现象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1]DENISON E F.The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lternatives before Us[M].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New York,1962.
[2]MADDISON A.Growth and Slowdown in Advanced Capitalist Economies:Techniques of Quantitative Assessment[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87,25(2).
[3]崔玉平.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31-37.
[4]解垩.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0):74-80.
[5]郑鸣,朱怀镇.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8):76-81.
[6]朱迎春,王大鹏.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0(2):79-82.
[7]李洪天.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6):100-104.
[8]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J].经济研究,2005(6):51-60.
[9]杨亚军,李洪天.江苏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估算及分析[J].教育研究,2006(7):90-93.
[10]薛彦华,齐艳杰.高等教育对河北省经济增长贡献作用的实证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12):11-14.
[11]杨建国,李静森,权永辉.高等教育对四川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12(8):110-117.
[12]王翠,李同宁.我国综合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9(3):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