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团结 张志刚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天津 300251)
随着新型传感器、微电子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各种自动化监测系统在大坝、堤防、高边坡等重大建筑物和环境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变形、渗流、渗压、温度、应力、应变等自动化监测技术也日渐成熟。在高速铁路的运营过程中,外部条件的变化会影响高速铁路线桥结构的稳定,需要通过运营监测找出变形大的区段,进行实时养护维修,保证高速铁路轨道的高平顺性。在某些特殊的地段,传统的人工监测已无法满足实时监测的要求,而自动化监测系统具有自动、实时采集监测数据的特点,满足高速铁路特殊地段实时监测的需要。
静力水准自动化监测系统以液体连通器原理为基础,通过不同测点的静力水准仪对液面高度差的测量,实现对基准点与被测点相对沉降的监测。在实际应用中,相关测点的静力水准仪通过通液管道彼此相连,其中一个或部分静力水准仪作为基准点,其他的静力水准仪作为观测点,协同完成相关测点的沉降测量。设基准点与参考液面(储液箱液面)之间的高度差为Ho,观测点与参考液面之间高度为Hi,分别测出Hi与Ho的值,Hi-Ho的值为观测点相对于基准点的高度△。当观测点的高度发生变化时,本次测量的△值也相应的变化,两次△值的差即是沉降值。测量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测量原理
静力水准自动化监测系统由沉降感应部分、数据采集传输部分、客户端以及配套附属等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沉降感应部分由静力水准仪和管线组成。管线包括液管、通气管和电缆等。数据采集传输部分包括采集器、GPRS数据传输设备。采集器定时对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数据通过GPRS(GMS-R)设备传输到接收服务器并实时保存。配套附属部分包括设备箱、参考液面箱和系统供电。设备箱内部安放有采集器、GPRS和蓄电池等,均布设在电缆槽沟内。参考液面箱是由储液腔、液管和气管端口等组成。系统供电由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充电控制器等组成。用户通过客户端软件,连接到服务器,可实时接收监测数据,并根据数据可模拟出沉降曲线图等相应成果。系统为模块化设计,静力水准仪使用寿命为15年以上,个别静力水准仪出现故障时,可进行独立更换,对整个系统不产生影响。
图2 系统组成
每个观测点设置一个静力水准仪,静力水准仪固定在金属防护盒内,防护盒使用膨胀螺栓固定在路基段稳固位置、距离电缆沟边缘0.5 m处,观测点沿线布设,间距约50 m,见图3。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①静力水准仪进行抗老化处理,保证使用寿命15年以上。
②金属防护盒内部进行三防处理。
③防护盒使用膨胀螺栓固定在路肩的混凝土上,进行防松动处理。
④防护盒与混凝土层之间采用防振、防松措施紧固。
⑤静力水准仪电路采用单总线连接,液管以并联方式连接,方便施工、维护和校准。
图3 观测点布设示意
在某高速铁路的某段路基上安装了静力水准自动化监测系统,基准点布设在0+708处涵洞顶上,具体的点位布设如图4所示。该自动化监测系统从2012年10月18日至2013年3月6日采集数据见图5。
图4 现场点位布设平面示意
图5 路基监测点数据变化
由图5看出,从2012年12月17日起至2013年2月21日止,监测出现较大幅度的往上隆起现象,2013年1月18日自动化监测点S3(0+757)变化最大,变化量为6.6 mm,自动化监测点S5(0+847)的变化量为6.1 mm。引起我们的注意,现场踏勘后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分析后认为是受气温变化影响,如图6所示。
图6 变化较大监测点与温度对应关系示意
从2月17日开始随着气温的回升,隆起现象逐步回落,到2月24日温度变化在0℃左右,变化幅度较大,监测点的数据与温度变化的关系相关性较大。
从2012年12月17日至2013年2月25日进行了5期人工监测,以2012年12月17日作为监测数据的起算基准,各期的比较示意如图7所示。
图7 人工监测各期数据比较分析
对人工监测数据分析发现,2013年1月7日与2013年1月18日两期与2012年12月17日相比,人工监测点也有明显的隆起现象,与自动化监测呈现一致性,也表现出逐步隆起的一个过程,变化最大的一期出现在2013年1月18日,变化最大监测点S5(0+847)的变化量为8.1 mm,监测点S3(0+757)变化量为7.2 mm,从人工监测与自动化监测最大值比较来看,两者最大变化量的差值在2 mm以内。从2013年2月5日与2013年2月25日两期数据与2013年12月17日数据相比,隆起量随时间的推移也逐步回落,2013年2月25日基本恢复到首期变化的范围附近,人工监测与自动化监测基本保持一致。
经过人工监测与自动化监测数据对比分析可知,自动化监测的数据与人工监测的数据基本吻合,两者监测的数据差值在毫米级范围变化,说明自动化监测的数据可靠。
相比较人工监测而言,自动化监测的数据具有实时性、数据量采集周期短的特性。从外部条件来讲,人工监测天窗时间作业不能得到保证,需要与多方面沟通协调,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自动化监测系统虽然一次性设备投入大,但实现了自动观测、数据实时传输、变形趋势可视化显示等变形监测的全自动化,克服了人工测量实时性差的不足,而且效率高,应当成为高速铁路运营监测优先选择的一种测量方法和手段。
[1]翟万雨,徐顺明,闫文斌.自动化监测在广州地铁工程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1(6):153-155
[2]李树伟.高速铁路沉降监测方法的应用探讨[J].铁道勘察,2011(6):16-18
[3]刘朝明,文志云.远程监控管理技术及在轨道交通建设中的应用[J].上海建设科技,2005(5):11-12
[4]史雪峰,陈开利,钟继卫,等.高速铁路桥梁基础沉降远程无线监测技术研究[J].桥梁监测与加固,2011(1):1-4
[5]戴加东,王艳玲,褚伟洪.静力水准自动化监测系统在某工程中的应用[J].工程勘察,2009(5):80-84
[6]何晓业.静力水准系统在大科学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核科学与工程,2006(4):332-336
[7]张玉芝,杜彦良,孙宝臣,等.基于液力测量的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沉降变形监测方法[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3(1):80-84
[8]范红波.铁路施工便梁沉降自动化监控系统开发与应用[J].铁道勘察,2012(1):103-105